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中国快递业业务量创历史新高,突破接近140亿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快件国,值得业内庆贺一番。
但是,“全球第一大国”的背后还是让我们不容乐观:多年以来快递产品同质化引发的“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造成件均收入年年下降,从2007年的国内快递件均收入28.5元,下降到2014年国内快递件均收入14.65元;多数快递企业“以价换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电商利用快递企业同质化竞争的弊端和货源的优势打压快递价格的现象愈演愈烈。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快递企业陷入“三化”的泥潭,即“微利化、无利化、亏损化”。
根据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结合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的内资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型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转型,中型快递企业向专业化转型,小型快递企业向个性化转型。
从目前的情况看,仅仅是做大了业务量只是一个指标,并且这个指标随着快递价格上涨的趋势增速会下降,或者企稳。据了解,美国有3600多家快递企业,其中前4家占到市场份额的95%左右,其余均为同城快递和少量的区域性快递企业。
在“四大国际快递”企业中,美国快递企业占有两席的位置,即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他们均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之列,服务范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两家快递企业均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之一。因此,中国快递业的整合目的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专业化快递市场分工的格局,并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快递结构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即“网购”快件量的比重占到70%以上,已经大于商务快递的比重,并且呈现每年递增的态势。欧美、日本等国家则相反。
中国快递业低端快递供给过剩,快递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集中在“网购”快递;中高端快递受到低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商务快递和货值较高的“网购”快递。个性化快递服务受到规模化的制约,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快递业多数企业竞争手段单一,主要还是价格竞争。成本年年上涨,快递费年年下降,主要集中在电商客户,其快递企业的附加值逐年下降。
中国快递品牌市场集中度较高,实际的市场集中度很低。主要是中国的快递企业以加盟模式为主。对于加盟商来说,他们具有快递的定价权,客户开发权、利润的分配权、自主用工权、自主经营权、自我管理权,并具有法人资质。这些特征表明了经营分散性极高。多年持续的“价格战”也证实了实际快递产业集中度极低。
针对这些特点,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建议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取消,建立快递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即按照经营范围缴纳不同金额的快递服务质量保证金,并配套建立黑名单制度(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这样既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治理快递市场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又解决万众创业(众筹模式)的法律门槛,还可以破解快递从业人员劳动力不足的困惑。
由竞争向竞合转型的前提,是每一个快递企业应当向市场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快递产品及承诺服务标准。否则,竞争不公平,竞合是一句空话。
对于中国快递业来说,竞合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合作是指完善游戏规则方面进行的合作。近期,顺丰速运在三大经济圈七大城市之间率先推出“次晨达”产品,并承诺次日10:30前派送,延迟派送将免运费。这一快递服务时限比同行同类产品的快递时效提前了1至2小时。这是快递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它将成为点燃中国快递行业由价格竞争向服务时限产品竞争的导火索。
由于没有快递服务时限的产品,部分快递服务标准也形同虚设,造成监督上的困惑,即快递企业没有快递服务时限产品标准,从而无法界定快递企业服务的优劣。
快递服务时限产品是商务客户和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的快递服务时限产品体系,只能让消费者凭经验和价格选择快递企业,不利于快递业的公平竞争、有序竞争和可持续的良性竞争。
顺丰推出“快递服务时限产品 承诺服务”仅仅是开始,这种竞争方式更加公平、合理。但是,它需要快递企业推出更多的快递服务时限产品,完善产品线,如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三日达、四日达、五日达等快递服务产品,就像航空机票产品一样有对应服务价格,包括始发地、目的地、到达时间等必要的产品要素,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进行选择,也让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快递服务时限产品 承诺服务”模式,是中国的快递业回归商业竞争的本质特征,即快递业应当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竞争。对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企业要做大必须标准化,这个标准包括快递产品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支持的标准化。大型快递企业和中型快递企业即使提供个性化快递产品也是附加值较高,能够将个性化的快递服务共性化,从而提供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标准快递产品。小型快递企业提供个性化快递产品,突出个性化,个性化越强企业的生命力越强。
其次,快递产品的差异化表现在价格、快递时效、承诺服务、服务特色、便利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快递产品同质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价格战”。如果市场集中度不高的话,快递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就更加突出。
第三,对于多数内资快递企业来说,多年以来一直追逐业务量。但是,业务量做大了,利润持续下降,表明市场竞争不成熟,产业发展不成熟。从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快递业与国际快递企业的差距还是很大,因为中国的快递企业没有做强。而做强的特征是:标准化程度高、品牌价值高、自动化作业程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利润率持续稳定;企业文化建设成熟,员工福利待遇与同行相比具有竞争力,员工有归属感、自豪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融合主要是指快递业与电商及电商平台之间所建立的联动发展机制和“游戏规则”,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共赢关系。
所谓“羊毛出在牛身上,猪买单”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让快递企业成为受害者,即处在上游的电商和电商平台利用货源优势和快递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的弊端打压快递价格,从中赚取快递费差价的不公平行为。它表明快递业与电商之间还没有融合。这是亟需破解的课题,否则就会制约快递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有序发展。
未来,中国快递业健康发展重要标志是:由电商制定快递价格回归快递企业制定价格,由电商选择快递企业品牌转变为消费者选择快递企业品牌。但是,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快递企业必须推出快递服务时限产品体系,提供更多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系列产品与增值服务,并真正按照承诺兑现服务。
同时,电商平台企业可以利用支付手段的优势,采取快递费代收代付的方式直接支付给快递企业,从而避免电商赚取快递费差价,避免形成上游电商企业剥削下游快递企业的不公平行为。
但是,“全球第一大国”的背后还是让我们不容乐观:多年以来快递产品同质化引发的“价格战”依然硝烟弥漫,造成件均收入年年下降,从2007年的国内快递件均收入28.5元,下降到2014年国内快递件均收入14.65元;多数快递企业“以价换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没有改变;电商利用快递企业同质化竞争的弊端和货源的优势打压快递价格的现象愈演愈烈。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致使快递企业陷入“三化”的泥潭,即“微利化、无利化、亏损化”。
资源整合
根据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结合中国快递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中国的内资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大型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转型,中型快递企业向专业化转型,小型快递企业向个性化转型。
从目前的情况看,仅仅是做大了业务量只是一个指标,并且这个指标随着快递价格上涨的趋势增速会下降,或者企稳。据了解,美国有3600多家快递企业,其中前4家占到市场份额的95%左右,其余均为同城快递和少量的区域性快递企业。
在“四大国际快递”企业中,美国快递企业占有两席的位置,即联合包裹和联邦快递,他们均进入了世界500强企业之列,服务范围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两家快递企业均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货运公司之一。因此,中国快递业的整合目的就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专业化快递市场分工的格局,并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与欧美、日本等国家相比,中国的快递结构已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即“网购”快件量的比重占到70%以上,已经大于商务快递的比重,并且呈现每年递增的态势。欧美、日本等国家则相反。
中国快递业低端快递供给过剩,快递产品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主要集中在“网购”快递;中高端快递受到低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商务快递和货值较高的“网购”快递。个性化快递服务受到规模化的制约,普遍处于亏损状态。
中国快递业多数企业竞争手段单一,主要还是价格竞争。成本年年上涨,快递费年年下降,主要集中在电商客户,其快递企业的附加值逐年下降。
中国快递品牌市场集中度较高,实际的市场集中度很低。主要是中国的快递企业以加盟模式为主。对于加盟商来说,他们具有快递的定价权,客户开发权、利润的分配权、自主用工权、自主经营权、自我管理权,并具有法人资质。这些特征表明了经营分散性极高。多年持续的“价格战”也证实了实际快递产业集中度极低。
针对这些特点,有关政府监管部门应加快制定新的游戏规则。建议将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取消,建立快递服务质量保证金制,即按照经营范围缴纳不同金额的快递服务质量保证金,并配套建立黑名单制度(从业人员的诚信体系)。这样既可以用市场化的手段治理快递市场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又解决万众创业(众筹模式)的法律门槛,还可以破解快递从业人员劳动力不足的困惑。
竞合转型
由竞争向竞合转型的前提,是每一个快递企业应当向市场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快递产品及承诺服务标准。否则,竞争不公平,竞合是一句空话。
对于中国快递业来说,竞合是指按照市场化的游戏规则快递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合作是指完善游戏规则方面进行的合作。近期,顺丰速运在三大经济圈七大城市之间率先推出“次晨达”产品,并承诺次日10:30前派送,延迟派送将免运费。这一快递服务时限比同行同类产品的快递时效提前了1至2小时。这是快递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它将成为点燃中国快递行业由价格竞争向服务时限产品竞争的导火索。
由于没有快递服务时限的产品,部分快递服务标准也形同虚设,造成监督上的困惑,即快递企业没有快递服务时限产品标准,从而无法界定快递企业服务的优劣。
快递服务时限产品是商务客户和消费者选择的重要依据。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的快递服务时限产品体系,只能让消费者凭经验和价格选择快递企业,不利于快递业的公平竞争、有序竞争和可持续的良性竞争。
顺丰推出“快递服务时限产品 承诺服务”仅仅是开始,这种竞争方式更加公平、合理。但是,它需要快递企业推出更多的快递服务时限产品,完善产品线,如当日达、次晨达、次日达、三日达、四日达、五日达等快递服务产品,就像航空机票产品一样有对应服务价格,包括始发地、目的地、到达时间等必要的产品要素,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进行选择,也让消费者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快递服务时限产品 承诺服务”模式,是中国的快递业回归商业竞争的本质特征,即快递业应当按照经济规律和价值规律竞争。对此,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首先,企业要做大必须标准化,这个标准包括快递产品的标准化、作业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支持的标准化。大型快递企业和中型快递企业即使提供个性化快递产品也是附加值较高,能够将个性化的快递服务共性化,从而提供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标准快递产品。小型快递企业提供个性化快递产品,突出个性化,个性化越强企业的生命力越强。
其次,快递产品的差异化表现在价格、快递时效、承诺服务、服务特色、便利性和服务质量的稳定性等方面。快递产品同质化的必然结果就是“价格战”。如果市场集中度不高的话,快递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就更加突出。
第三,对于多数内资快递企业来说,多年以来一直追逐业务量。但是,业务量做大了,利润持续下降,表明市场竞争不成熟,产业发展不成熟。从国际的视角看中国的快递业与国际快递企业的差距还是很大,因为中国的快递企业没有做强。而做强的特征是:标准化程度高、品牌价值高、自动化作业程度高,具有国际竞争力,利润率持续稳定;企业文化建设成熟,员工福利待遇与同行相比具有竞争力,员工有归属感、自豪感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互联网下的融合
融合主要是指快递业与电商及电商平台之间所建立的联动发展机制和“游戏规则”,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共赢关系。
所谓“羊毛出在牛身上,猪买单”的互联网思维模式,让快递企业成为受害者,即处在上游的电商和电商平台利用货源优势和快递企业之间同质化竞争的弊端打压快递价格,从中赚取快递费差价的不公平行为。它表明快递业与电商之间还没有融合。这是亟需破解的课题,否则就会制约快递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和有序发展。
未来,中国快递业健康发展重要标志是:由电商制定快递价格回归快递企业制定价格,由电商选择快递企业品牌转变为消费者选择快递企业品牌。但是,要实现这一转变的前提是,快递企业必须推出快递服务时限产品体系,提供更多消费者可以选择的系列产品与增值服务,并真正按照承诺兑现服务。
同时,电商平台企业可以利用支付手段的优势,采取快递费代收代付的方式直接支付给快递企业,从而避免电商赚取快递费差价,避免形成上游电商企业剥削下游快递企业的不公平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