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末角”在莆仙戏的表演中程式独特,在很多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末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以笔者扮演莆仙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赵老一角为例,来谈谈自己对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特点的一管之见。
【关键词】 莆仙戏;末角;表演特点;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戏曲表演中“末角”的行当初始于宋元南戏,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的最主要的继承者,每个行当不但沿袭南戏的所有的称谓,而且还保留了宋元南戏原有的表演特点,其古朴典雅,堪称一绝。
跟全国各地的兄弟剧种一样,莆仙戏行当的划分也非常严格。清朝末年之前,莆仙戏只有“正生、贴生、正旦、贴旦、靓妆(净)、末角、丑角”七个行当,故此,戏班亦别名“七子班”。直到清末,莆仙戏开始逐渐与别的剧种相互交流融汇,受别的兄弟剧种影响,莆仙戏又增加了“老旦”这个行当称谓,因此,莆仙戏演员,也称之为“八仙子弟”。
在莆仙戏中,“末角”的表演有文、武、高、矮之分。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莆仙戏的行当基本功也划分为基础功和行当功,基础功比较有共性,但行当功就不尽相同,每个行当都有非常严格的区分和要求。“末角”在莆仙戏的表演中程式独特,在很多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末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如莆仙戏《商辂教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商辂教书》是莆仙戏传统剧目《张鱼舟》中的一段,全本戏写张鱼舟之子请了商辂教书,后来成名中了探花。我们所看到的三场戏,便是写商辂七十岁做了宰相,于归家途中留居张家教其子读书的一段插曲。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就是选取这段戏剧情节,剧中人物刚一出场,商辂高大,家院矮小;一个一身红服,一个一身缁衣;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徐徐慢行,缓缓踏步。过小桥,瞰近水;登高坡,眺远山;举目望阵阵飞鸟,侧耳闻朗朗书声;山光水色,得之于心,鸟啼书声,寓之于怀。他们兴酣意畅,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段表演中,莆仙戏“末角”的程式功、基本功都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的“末角”——宰相商辂,运用了“半挑老人步”、“三甲点”、“四步寄二甲颠”、“三角杖老人步”、“拼手跷脚指手”等莆仙戏“末角”基本功,把一个老态龙钟又神采奕奕的年迈宰相——商辂,刻画得活灵活现;而矮的“末角”——家院商基,则运用“三节弯老人步”、“上拱手”、“上坡捶背”等基本功,这样表演让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他的身份地位。剧中人物一高一矮,一个尊贵,一个卑下。这样舞台人物形象的处理,既符合封建社会主仆的尊卑伦理道德标准,又达到现代舞台表演对比的美感需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这么说,《商辂教书》这出戏是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典范。
由于身材因素,本人在莆仙戏行当中专攻“矮末角”行当。从艺多年,莆仙戏“矮末角”行当的角色笔者演过很多,如《商辂教书》中的商基、《春草闯堂》中的院子和《白兔记》中的赵老等等,凡是剧本中有“矮末角”行当的角色,一般都是笔者来扮演。笔者所扮演的所有“末角”行当中,比较有戏或者说较为突出的应数《商辂教书》中的商基和《白兔记》中的赵老这两个角色了。
以下,笔者就以自己扮演莆仙戏的传统剧目《白兔记》中赵老一角为例,来谈谈对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特点的一管之见。
《白兔记》剧目在莆仙戏中又名《刘知远》,是宋元南戏的四大名剧之一,也是莆仙戏传统剧目之一。新编《白兔记》因为要参加福建省第24届戏剧汇演,对剧本科本作了很大缩小改动,剧作者为了体现莆仙戏的“末角”表演特点,特意加上了“送子赴边”这场戏。由此可见,“末角”行当的表演在莆仙戏中是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之一。
赵老在《白兔记》中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老人,他是李三娘的邻居。由于看不惯李洪信夫妇的所作所为,他暗地里处处帮助李三娘。正是因为赵老的暗里相助,才使刘知远一家人免遭李洪信夫妇的毒手,躲过重重劫难。但赵老在新编《白兔记》中的戏的分量又不是很多,如何演好赵老这个角色,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在《白兔记》第一场中,赵老的出场没有一句道白和唱词,因为他是作为窃听者出现在剧情中的。由于没有道白,笔者只能用动作基本功来体现赵老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笔者刚出场时,首先运用莆仙戏独特的“矮末角”行当基本功“三节弯老人步”,这样就把赵老这个古代老人的舞台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当赵老无意听到李洪信之妻张丑奴“待我今晚派人上山,假扮瓜精,将那刘知远畜牲给除了”这句道白时,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但此时的赵老又不敢声张,无法当面戳穿李洪信夫妇的阴谋。笔者借用了莆仙戏“高末角”行当的“左右愤怒指手”这个基本功,寥寥几个动作,就将赵老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生动。
赵老一角的表演重点是在《白兔记》剧目中的第四场。这场戏中的赵老受李三娘所托,携带婴儿刘承佑去边关寻找刘知远。试想,一个古稀老者,与刘知远一家无亲无故,但出于同情和热心,他不远千里护送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刘承佑千里寻父,这途中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坎坷曲折?这又是何等伟大的助人为乐的行为!所以赵老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这出戏刚一出场,赵老背背婴儿持杖上台,为了体现他的路途的艰辛,笔者继续运用莆仙戏“末角”行当的基本功“三节弯老人步”,这个基本功的特点是给人以形似的感觉,因为赵老毕竟是古稀老人,老人如果挺胸阔步上场,那只能是“武末”行当了,与赵老的身份不符。为了结合唱词“群鸟归林黄昏近”的意境,笔者运用“末角”行当的基本功“拼手二甲看”。在这段表演里,还有爬坡、下坡、过小溪、穿密林,途中还经历雷电轰鸣、风雨交加等自然情景。可是在舞台上如何去表现这些呢?这时莆仙戏“末角”的一系列表演程式就派上用场了。比如,爬坡时笔者运用“上坡捶背”、下坡时笔者用“三脚杖分手”、过小溪笔者用“拆脚过溪”、穿密林时笔者用“举杖打步仔”,等等。在这段表演中,笔者充分运用戏曲艺术的虚拟手法,结合莆仙戏“末角”行当的表演特点,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笔者在莆仙戏《白兔记》中扮演的赵老一角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在福建省第二十届戏剧汇演汇报演出的时候,赵老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这首先要归功于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的绝无仅有的独特形式,也跟本人娴熟的“末角”基本功运用分不开的。形神兼备一般泛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但笔者觉得对戏曲表演的人物塑造同样可以这么形容的。有道是,戏由人演,但要把剧中人物演得形神兼备那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夫。笔者认为,无论任何剧种,只要演员认真学习本剧种的行当基本功,勤学苦练,认真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舞台人物性格特征,并加以融会贯通,就一定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关键词】 莆仙戏;末角;表演特点;形神兼备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戏曲表演中“末角”的行当初始于宋元南戏,至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而莆仙戏作为宋元南戏的最主要的继承者,每个行当不但沿袭南戏的所有的称谓,而且还保留了宋元南戏原有的表演特点,其古朴典雅,堪称一绝。
跟全国各地的兄弟剧种一样,莆仙戏行当的划分也非常严格。清朝末年之前,莆仙戏只有“正生、贴生、正旦、贴旦、靓妆(净)、末角、丑角”七个行当,故此,戏班亦别名“七子班”。直到清末,莆仙戏开始逐渐与别的剧种相互交流融汇,受别的兄弟剧种影响,莆仙戏又增加了“老旦”这个行当称谓,因此,莆仙戏演员,也称之为“八仙子弟”。
在莆仙戏中,“末角”的表演有文、武、高、矮之分。和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莆仙戏的行当基本功也划分为基础功和行当功,基础功比较有共性,但行当功就不尽相同,每个行当都有非常严格的区分和要求。“末角”在莆仙戏的表演中程式独特,在很多莆仙戏传统剧目中,“末角”都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如莆仙戏《商辂教书》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商辂教书》是莆仙戏传统剧目《张鱼舟》中的一段,全本戏写张鱼舟之子请了商辂教书,后来成名中了探花。我们所看到的三场戏,便是写商辂七十岁做了宰相,于归家途中留居张家教其子读书的一段插曲。莆仙戏传统折子戏就是选取这段戏剧情节,剧中人物刚一出场,商辂高大,家院矮小;一个一身红服,一个一身缁衣;一个在前,一个在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徐徐慢行,缓缓踏步。过小桥,瞰近水;登高坡,眺远山;举目望阵阵飞鸟,侧耳闻朗朗书声;山光水色,得之于心,鸟啼书声,寓之于怀。他们兴酣意畅,怡然自得,流连忘返。这段表演中,莆仙戏“末角”的程式功、基本功都得到充分的体现:高的“末角”——宰相商辂,运用了“半挑老人步”、“三甲点”、“四步寄二甲颠”、“三角杖老人步”、“拼手跷脚指手”等莆仙戏“末角”基本功,把一个老态龙钟又神采奕奕的年迈宰相——商辂,刻画得活灵活现;而矮的“末角”——家院商基,则运用“三节弯老人步”、“上拱手”、“上坡捶背”等基本功,这样表演让观众一下子就明白他的身份地位。剧中人物一高一矮,一个尊贵,一个卑下。这样舞台人物形象的处理,既符合封建社会主仆的尊卑伦理道德标准,又达到现代舞台表演对比的美感需求,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这么说,《商辂教书》这出戏是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的一个非常突出的艺术典范。
由于身材因素,本人在莆仙戏行当中专攻“矮末角”行当。从艺多年,莆仙戏“矮末角”行当的角色笔者演过很多,如《商辂教书》中的商基、《春草闯堂》中的院子和《白兔记》中的赵老等等,凡是剧本中有“矮末角”行当的角色,一般都是笔者来扮演。笔者所扮演的所有“末角”行当中,比较有戏或者说较为突出的应数《商辂教书》中的商基和《白兔记》中的赵老这两个角色了。
以下,笔者就以自己扮演莆仙戏的传统剧目《白兔记》中赵老一角为例,来谈谈对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特点的一管之见。
《白兔记》剧目在莆仙戏中又名《刘知远》,是宋元南戏的四大名剧之一,也是莆仙戏传统剧目之一。新编《白兔记》因为要参加福建省第24届戏剧汇演,对剧本科本作了很大缩小改动,剧作者为了体现莆仙戏的“末角”表演特点,特意加上了“送子赴边”这场戏。由此可见,“末角”行当的表演在莆仙戏中是最具特色的艺术表演之一。
赵老在《白兔记》中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善良的老人,他是李三娘的邻居。由于看不惯李洪信夫妇的所作所为,他暗地里处处帮助李三娘。正是因为赵老的暗里相助,才使刘知远一家人免遭李洪信夫妇的毒手,躲过重重劫难。但赵老在新编《白兔记》中的戏的分量又不是很多,如何演好赵老这个角色,笔者颇费了一番心思。在《白兔记》第一场中,赵老的出场没有一句道白和唱词,因为他是作为窃听者出现在剧情中的。由于没有道白,笔者只能用动作基本功来体现赵老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笔者刚出场时,首先运用莆仙戏独特的“矮末角”行当基本功“三节弯老人步”,这样就把赵老这个古代老人的舞台形象一下子就展现在观众面前。当赵老无意听到李洪信之妻张丑奴“待我今晚派人上山,假扮瓜精,将那刘知远畜牲给除了”这句道白时,感到非常震惊和愤怒,但此时的赵老又不敢声张,无法当面戳穿李洪信夫妇的阴谋。笔者借用了莆仙戏“高末角”行当的“左右愤怒指手”这个基本功,寥寥几个动作,就将赵老爱憎分明的性格特征刻画得非常生动。
赵老一角的表演重点是在《白兔记》剧目中的第四场。这场戏中的赵老受李三娘所托,携带婴儿刘承佑去边关寻找刘知远。试想,一个古稀老者,与刘知远一家无亲无故,但出于同情和热心,他不远千里护送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刘承佑千里寻父,这途中要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坎坷曲折?这又是何等伟大的助人为乐的行为!所以赵老的行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体现。这出戏刚一出场,赵老背背婴儿持杖上台,为了体现他的路途的艰辛,笔者继续运用莆仙戏“末角”行当的基本功“三节弯老人步”,这个基本功的特点是给人以形似的感觉,因为赵老毕竟是古稀老人,老人如果挺胸阔步上场,那只能是“武末”行当了,与赵老的身份不符。为了结合唱词“群鸟归林黄昏近”的意境,笔者运用“末角”行当的基本功“拼手二甲看”。在这段表演里,还有爬坡、下坡、过小溪、穿密林,途中还经历雷电轰鸣、风雨交加等自然情景。可是在舞台上如何去表现这些呢?这时莆仙戏“末角”的一系列表演程式就派上用场了。比如,爬坡时笔者运用“上坡捶背”、下坡时笔者用“三脚杖分手”、过小溪笔者用“拆脚过溪”、穿密林时笔者用“举杖打步仔”,等等。在这段表演中,笔者充分运用戏曲艺术的虚拟手法,结合莆仙戏“末角”行当的表演特点,做到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笔者在莆仙戏《白兔记》中扮演的赵老一角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在福建省第二十届戏剧汇演汇报演出的时候,赵老一出场就博得满堂彩,这首先要归功于莆仙戏“末角”行当表演的绝无仅有的独特形式,也跟本人娴熟的“末角”基本功运用分不开的。形神兼备一般泛指书法和雕塑绘画作品不但有美妙的形态,且有神韵,但笔者觉得对戏曲表演的人物塑造同样可以这么形容的。有道是,戏由人演,但要把剧中人物演得形神兼备那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功夫。笔者认为,无论任何剧种,只要演员认真学习本剧种的行当基本功,勤学苦练,认真研究自己所扮演的舞台人物性格特征,并加以融会贯通,就一定能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