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是一份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教学工作,需要数学教师结合学生学情、用心来教育班级学生,通过在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教学水平,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使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力,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启发式课堂教学,注重以学生为课堂主角,以训练为主线,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有效提升班级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50-01
小学生具有活动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加强师生交流来体现课堂学习“主体”作用,使其能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帮助他们爱上数学。下面,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人教版二年级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不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有效激发课堂学习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结合问题来进行思考,使他们形成新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使他们对课堂知识充满好奇心,从而在好奇心驱动下产生学习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维持课堂学习的高效状态。
在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来比较计算以下式子,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数学算式:2×5=_____;3×7=_____;8×4=_____;6×7=_____;12÷4=_____;27÷9=_____;54÷6=_____;48÷8=_____。
在大家计算完后,教师拿出11根小棒,要求学生能够摆出下面图形(图1所示),看分别能摆出几个?
学生们纷纷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四边形能摆2个剩3根,三角形能摆3个剩2根,五边形能摆2个剩1根。借着教学活动,教师趁机引入有余数的除法,与班级学生共同学习。
二、师生探究新知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讲解多、学生探究少的现象,这就忽略了学生课堂主动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意识缺乏。要想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把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其在自主探索与交流中来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引导个体深入探究,放手给他们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展示课堂问题,说道:老师手里盘子里面有两堆草莓,一堆有6个,一堆有7个,大家尝试把它们摆一下,看有没有想法?大家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算式来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动手,两堆草莓分别划分,发现7个一堆的分成3盘还剩一个。把草莓分成盘的过程用算式表示:6÷2=3(盘)、7÷2=3(盘)……1(个)。
教师指出算式中的“1”表示剩下一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棒来摆正方形,思考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用9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可否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摆的意思?是不是能够用11、12来摆呢?里面的除数跟谁有哪些关系?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思考老师所列出的问题,进行尝试解答,发现余数<除数。
在师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共同探究得到数学知识。
三、课堂加强训练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教师要注重课堂巩固训练,通过加强练习來让学生加深理解,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掌握实际学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训练环节要重点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便于下节课学习。
在学习完成后,学生要进行随堂练习,解答数学题,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答数学题:9÷2=_____;25÷4=_____;19÷3=_____;42÷5=_____;
大多数学生能够稳扎稳打做到全对,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错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要有耐心进行解答以便于他们后续的课堂学习工作。在课堂训练中,班级中难免会出现做的特别慢的学生,如果一味迁就、等待很难完成课堂教学,此时,教师要选择几道题让他完成,没做完的试题在课下补做。
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从情境创设、师生探究和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来展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每个孩子都从内心爱上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卢云凤.以学生发展为追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探究[J].成才之路,2017(12).
[2]钱军.小学数学灵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趣味教学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6-0250-01
小学生具有活动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数学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通过加强师生交流来体现课堂学习“主体”作用,使其能够学得轻松、愉快,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每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学习能力,使每个人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帮助他们爱上数学。下面,我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高效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问题情境
有余数的除法是小学人教版二年级中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来展开教学。在课堂初始阶段,教师不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学习,有效激发课堂学习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结合问题来进行思考,使他们形成新的认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使他们对课堂知识充满好奇心,从而在好奇心驱动下产生学习动机,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维持课堂学习的高效状态。
在课堂导入阶段,学生要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以往所学知识来比较计算以下式子,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数学算式:2×5=_____;3×7=_____;8×4=_____;6×7=_____;12÷4=_____;27÷9=_____;54÷6=_____;48÷8=_____。
在大家计算完后,教师拿出11根小棒,要求学生能够摆出下面图形(图1所示),看分别能摆出几个?
学生们纷纷动手进行操作,发现四边形能摆2个剩3根,三角形能摆3个剩2根,五边形能摆2个剩1根。借着教学活动,教师趁机引入有余数的除法,与班级学生共同学习。
二、师生探究新知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约束,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着教师讲解多、学生探究少的现象,这就忽略了学生课堂主动性,导致学习兴趣不高,创新意识缺乏。要想改变这一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把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其在自主探索与交流中来掌握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整个教学过程是为了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师生共同探究知识能够满足学生的探究欲,引导个体深入探究,放手给他们完成学习活动。
教师展示课堂问题,说道:老师手里盘子里面有两堆草莓,一堆有6个,一堆有7个,大家尝试把它们摆一下,看有没有想法?大家是否能把自己的想法转化为算式来表示出来。
学生纷纷动手,两堆草莓分别划分,发现7个一堆的分成3盘还剩一个。把草莓分成盘的过程用算式表示:6÷2=3(盘)、7÷2=3(盘)……1(个)。
教师指出算式中的“1”表示剩下一个草莓,在算式中称为“余数”。
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思考,用小棒来摆正方形,思考用8根小棒能摆几个正方形?用9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可否用除法算式来表示摆的意思?是不是能够用11、12来摆呢?里面的除数跟谁有哪些关系?都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学生纷纷动手操作,思考老师所列出的问题,进行尝试解答,发现余数<除数。
在师生探究过程中,教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共同探究得到数学知识。
三、课堂加强训练
在学习完新知识后,教师要注重课堂巩固训练,通过加强练习來让学生加深理解,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掌握实际学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训练环节要重点关注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及时了解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争取做到“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便于下节课学习。
在学习完成后,学生要进行随堂练习,解答数学题,用列式计算的方法来解答数学题:9÷2=_____;25÷4=_____;19÷3=_____;42÷5=_____;
大多数学生能够稳扎稳打做到全对,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会出现错误。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解题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教师要有耐心进行解答以便于他们后续的课堂学习工作。在课堂训练中,班级中难免会出现做的特别慢的学生,如果一味迁就、等待很难完成课堂教学,此时,教师要选择几道题让他完成,没做完的试题在课下补做。
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从情境创设、师生探究和课堂练习等多个角度来展开,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地位,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有效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使每个孩子都从内心爱上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卢云凤.以学生发展为追求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探究[J].成才之路,2017(12).
[2]钱军.小学数学灵动高效课堂建设中的趣味教学方式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