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交车上持刀杀人、小旅馆内相约自杀、大学生坠楼身亡……对于这些令人惶恐抑或深感遗憾的事件,似乎有两个关键词引人关注——年轻、厌世。
本该在追梦的季节却匆匆告别梦想,在盛开的花季却过早凋谢,不论伤人还是自杀,各方解读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因心理脆弱而产生的“厌世”情绪。然而,追本溯源,分析每一例个案,那些令人震惊的极端事件、匆匆而去的灰色身影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大环境?深藏着哪些令人心痛的原因?是否简单“厌世”就能解释所有问题?
“厌世”背后是绝望
2013年8月19日下午,一辆河南省安阳市区至安阳县北郭乡的A1路公交车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据警方描述,一名男子持刀捅伤15人后跳车蹿入玉米地逃跑,两人在救治途中死亡,其余13人分别被送至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安阳市人民医院和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的伤亡名单显示,3名遇难者都是未成年人,最大的不到18岁,最小的仅有8个月。重伤者中有名18岁的女孩儿,刚刚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录取通知书上已经沾满了血渍。造成这场悲剧的犯罪嫌疑人周江波,在作案、逃跑后忍受了一夜的饥饿后,被警方抓获。
据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善宜阁村村书记杨春法及另几名村民称,周江波今年24岁,除父母外,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哥哥。目前他的哥哥已经毕业,在北京工作。杨春法说,据他了解,周江波小学没有毕业,随后多年,多次前往天津等地打工,曾做过造船厂的工人。因为周的父母均50岁左右,完全可以侍弄家中的六七亩农田,因此周江波这些年很少回家。8月18日,周江波因为邻居周大飞家堆积护墙土一事,与之发生肢体冲突,用铁锹、剪子等利器将邻家3人砍伤。其中,周大飞的奶奶伤势较重。周江波因害怕而逃走,遂产生厌世心理。19日,他来到安阳一公交车上准备抢车撞其他车辆,在和司机发生争执没有夺到方向盘后,开始行凶并发生惨剧。
2013年7月7日,刘亚飞最后一次更新QQ空间,上传了一张3人合影,记录下他们最后的笑容。刘亚飞是湖北京山县人,1992年出生。7月7日,他与四川人程清亮和广西人黎树强相约来到广州白云区一个小旅馆,3人将门窗缝隙用封口胶贴好,服用安眠药,点燃木炭。7月8日,警方通报,当日下午1时许,警方在嘉禾南街发现3名男子倒卧在屋内。经医务人员检查,3人已死亡。刘亚飞堂兄钱伯说:“警察调出了他们的QQ聊天记录,他们厌世、绝望,于是相约自杀。”
刘亚飞出生在雁门镇北部的一个名叫白虎村的小村落。对于他轻生的原因,也许从村支书王平清的话中能体会一二:“像刘亚飞家这样的单亲家庭有10余户,现实的困境对这类家庭的孩子显得更加艰难。况且现在又流行拼爹,他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父辈的死难或离弃让子辈从零开始。“小时候好办,有吃有住就行了。一旦他们长大,有想法有要求时,问题就来了。”这位村官认为,逆境可以锻炼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因逆境改变命运。
近年来,不论伤害他人还是轻生,类似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在这些案例中,嫌犯都不是精神病患者,轻生者也往往不是身处绝望,但他们却都选择采取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解决”心理问题。痛定思痛,人们似乎更应该对事发诱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么反之,当一个年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之时,会变得很危险。
这让我们感觉到,开放、包容还只是一种目标,前路光明而征途漫漫。
心理脆弱只是表面解读
各方往往将周江波、刘亚飞等类似事件的背后动因解读为年轻人心理脆弱。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80后”、“90后”视野开阔,有冲劲,综合素质更全面,但似乎显得比上一代人冲动、易怒,一旦遇到挫折或拒绝,容易表现过激,甚至一蹶不振,显得心理特别脆弱。从心理分析上来看,首先是缺少化解壓力的手段;其次,部分青少年心里一直存在“心理病毒”,那就是“如果……我就自杀”,遇到事件的突然刺激,就会激活“病毒语句”;再次,青少年生活空间狭小,遇到负面事件刺激更容易失去生活乐趣。
2013年5月2日,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北校区一名22岁的大学生坠楼身亡。6月14日凌晨,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在校内坠楼,虽然在第一时间送医急救,但仍然宣告不治。据复旦大学的学生透露,坠楼男生系复旦大学2012级历史系本科生。据警方介绍,在其寝室发现了遗书,上面称其“厌世”……这些年轻人,他们拥有青春与活力,应该正处在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着不同的悲观情绪而仓促结束自己的生命,给家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也让无数人惋惜。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军对此解释:“总体来说是不能与时俱进,适应能力差。首先,社会变化太快,快到人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难以跟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其次,成年人自身的心理调节没有做得很好。家长们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回避不断变化的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以致孩子采取极端的行为。家长们常常帮孩子铺平成长道路,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长不大,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再者,社会的诱惑太多,年轻人自我功能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家庭氛围的不适,学业的压力大,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生理发育激素水平改变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资源不充分等等。”
2013年又逢“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无机会”似乎已成为青年逐梦的绊脚石。社会消极意识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事情息息相关,“厌世”情绪导致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的背后,正是社会阴暗面的情绪爆发。由于越处于社会下层,“上升”路径更难、过程更艰辛,因此,当他们在青春期转型阶段,人格被认同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心理教育的缺失之处,便容易在此时集中爆发。 悲观情绪呼唤社会公平
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在网上被广泛传阅,引得无数网友跟帖评论,唏嘘不已。文章讲述了一个农村学子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他经过艰苦的高中学习考入了上海某大学,后来他又读了研究生,勤奋工作,终于,他融入了这个城市。在一个午后,他遇见了一位当年的上海籍同学,于是请他喝一杯咖啡,他发现他们终于平等了,回头望去,他为此付出了18年的努力。这正是“穷人”上升通道窄的真实写照。
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日益悬殊,这种社会分层现象在国内日益突出(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就是证明),并直接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更催生了更多“厌世”的悲剧。这些让人痛心疾首事件的发生,或者可以表面地归咎于这些年轻人的心理脆弱,情绪冲动,但是隐藏在这些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更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1978年中国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中,社会层面的最强音就是打破了“出身论”与“血统论”对人的桎梏。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有了改变命运的平等机会,实现了正常的社会流动。正是充分的阶层流动,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人才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阶层的分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社科院2001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虽然引发争议,但是每个社会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国有没有一个底层群体存在,而在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认为,分布在城市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仅在维持生命的延续,上升渠道还没有对他们真正开放。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炫官”、“炫富”,在掩饰某些上层社会子弟无力驾驭财富与权力的同时,也给更多处于艰苦奋斗的年轻人群体带来了无处释放的被剥夺感。而当下的中国社会,官员与民众,富人与穷人,精英与草根,体制内与体制外,日益分成界限清晰的“你们”和“我们”,各自的话语体系犹如鸡同鸭讲。
而今,“无权势、无背景、无关系”的“80后”、“90后”年轻人一步入社会,面对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凭借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难度加大,他們要在事业上跟“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与“富二代”竞争,不少人成为漂荡在城市的“蚁族”或“底层知识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如果强烈的不公平感、挫败感与被剥夺感始终左右着一代年轻人的情绪,那么培养出的就是“愤怒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国家主人翁时,可能就是一个“愤怒国家”,在世界上“愤怒崛起”。
幸福是以安全为前提的,我们的不安是由于随时会有人砍人,因为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精神病人砍人是不可理喻的,可当正常人砍杀无辜之时,那是由于他们不能安身立命而厌世、绝望。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提倡包容更不是一种言辞上的争辩,它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对社会多一点责任,对他人多一点关爱。
防止阶层固化关键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法”就是规则,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对滥用公权、破坏社会公平的人必须依法处理,而不是大事化小,敷衍民意。只有通过对每一起公众事件的穷追猛打,一查到底,让践踏规则的人付出相应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社会固化、板结的现状,重现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空间与活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壁垒,如户籍、入学与就业,让大众真切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责任编辑 李菡丹
本该在追梦的季节却匆匆告别梦想,在盛开的花季却过早凋谢,不论伤人还是自杀,各方解读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因心理脆弱而产生的“厌世”情绪。然而,追本溯源,分析每一例个案,那些令人震惊的极端事件、匆匆而去的灰色身影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大环境?深藏着哪些令人心痛的原因?是否简单“厌世”就能解释所有问题?
“厌世”背后是绝望
2013年8月19日下午,一辆河南省安阳市区至安阳县北郭乡的A1路公交车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据警方描述,一名男子持刀捅伤15人后跳车蹿入玉米地逃跑,两人在救治途中死亡,其余13人分别被送至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安阳市人民医院和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的伤亡名单显示,3名遇难者都是未成年人,最大的不到18岁,最小的仅有8个月。重伤者中有名18岁的女孩儿,刚刚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录取通知书上已经沾满了血渍。造成这场悲剧的犯罪嫌疑人周江波,在作案、逃跑后忍受了一夜的饥饿后,被警方抓获。
据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善宜阁村村书记杨春法及另几名村民称,周江波今年24岁,除父母外,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哥哥。目前他的哥哥已经毕业,在北京工作。杨春法说,据他了解,周江波小学没有毕业,随后多年,多次前往天津等地打工,曾做过造船厂的工人。因为周的父母均50岁左右,完全可以侍弄家中的六七亩农田,因此周江波这些年很少回家。8月18日,周江波因为邻居周大飞家堆积护墙土一事,与之发生肢体冲突,用铁锹、剪子等利器将邻家3人砍伤。其中,周大飞的奶奶伤势较重。周江波因害怕而逃走,遂产生厌世心理。19日,他来到安阳一公交车上准备抢车撞其他车辆,在和司机发生争执没有夺到方向盘后,开始行凶并发生惨剧。
2013年7月7日,刘亚飞最后一次更新QQ空间,上传了一张3人合影,记录下他们最后的笑容。刘亚飞是湖北京山县人,1992年出生。7月7日,他与四川人程清亮和广西人黎树强相约来到广州白云区一个小旅馆,3人将门窗缝隙用封口胶贴好,服用安眠药,点燃木炭。7月8日,警方通报,当日下午1时许,警方在嘉禾南街发现3名男子倒卧在屋内。经医务人员检查,3人已死亡。刘亚飞堂兄钱伯说:“警察调出了他们的QQ聊天记录,他们厌世、绝望,于是相约自杀。”
刘亚飞出生在雁门镇北部的一个名叫白虎村的小村落。对于他轻生的原因,也许从村支书王平清的话中能体会一二:“像刘亚飞家这样的单亲家庭有10余户,现实的困境对这类家庭的孩子显得更加艰难。况且现在又流行拼爹,他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父辈的死难或离弃让子辈从零开始。“小时候好办,有吃有住就行了。一旦他们长大,有想法有要求时,问题就来了。”这位村官认为,逆境可以锻炼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因逆境改变命运。
近年来,不论伤害他人还是轻生,类似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在这些案例中,嫌犯都不是精神病患者,轻生者也往往不是身处绝望,但他们却都选择采取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解决”心理问题。痛定思痛,人们似乎更应该对事发诱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么反之,当一个年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之时,会变得很危险。
这让我们感觉到,开放、包容还只是一种目标,前路光明而征途漫漫。
心理脆弱只是表面解读
各方往往将周江波、刘亚飞等类似事件的背后动因解读为年轻人心理脆弱。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80后”、“90后”视野开阔,有冲劲,综合素质更全面,但似乎显得比上一代人冲动、易怒,一旦遇到挫折或拒绝,容易表现过激,甚至一蹶不振,显得心理特别脆弱。从心理分析上来看,首先是缺少化解壓力的手段;其次,部分青少年心里一直存在“心理病毒”,那就是“如果……我就自杀”,遇到事件的突然刺激,就会激活“病毒语句”;再次,青少年生活空间狭小,遇到负面事件刺激更容易失去生活乐趣。
2013年5月2日,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北校区一名22岁的大学生坠楼身亡。6月14日凌晨,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在校内坠楼,虽然在第一时间送医急救,但仍然宣告不治。据复旦大学的学生透露,坠楼男生系复旦大学2012级历史系本科生。据警方介绍,在其寝室发现了遗书,上面称其“厌世”……这些年轻人,他们拥有青春与活力,应该正处在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着不同的悲观情绪而仓促结束自己的生命,给家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也让无数人惋惜。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军对此解释:“总体来说是不能与时俱进,适应能力差。首先,社会变化太快,快到人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难以跟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其次,成年人自身的心理调节没有做得很好。家长们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回避不断变化的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以致孩子采取极端的行为。家长们常常帮孩子铺平成长道路,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长不大,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再者,社会的诱惑太多,年轻人自我功能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家庭氛围的不适,学业的压力大,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生理发育激素水平改变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资源不充分等等。”
2013年又逢“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无机会”似乎已成为青年逐梦的绊脚石。社会消极意识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事情息息相关,“厌世”情绪导致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的背后,正是社会阴暗面的情绪爆发。由于越处于社会下层,“上升”路径更难、过程更艰辛,因此,当他们在青春期转型阶段,人格被认同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心理教育的缺失之处,便容易在此时集中爆发。 悲观情绪呼唤社会公平
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在网上被广泛传阅,引得无数网友跟帖评论,唏嘘不已。文章讲述了一个农村学子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他经过艰苦的高中学习考入了上海某大学,后来他又读了研究生,勤奋工作,终于,他融入了这个城市。在一个午后,他遇见了一位当年的上海籍同学,于是请他喝一杯咖啡,他发现他们终于平等了,回头望去,他为此付出了18年的努力。这正是“穷人”上升通道窄的真实写照。
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日益悬殊,这种社会分层现象在国内日益突出(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就是证明),并直接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更催生了更多“厌世”的悲剧。这些让人痛心疾首事件的发生,或者可以表面地归咎于这些年轻人的心理脆弱,情绪冲动,但是隐藏在这些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更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1978年中国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中,社会层面的最强音就是打破了“出身论”与“血统论”对人的桎梏。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有了改变命运的平等机会,实现了正常的社会流动。正是充分的阶层流动,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人才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阶层的分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社科院2001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虽然引发争议,但是每个社会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国有没有一个底层群体存在,而在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认为,分布在城市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仅在维持生命的延续,上升渠道还没有对他们真正开放。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炫官”、“炫富”,在掩饰某些上层社会子弟无力驾驭财富与权力的同时,也给更多处于艰苦奋斗的年轻人群体带来了无处释放的被剥夺感。而当下的中国社会,官员与民众,富人与穷人,精英与草根,体制内与体制外,日益分成界限清晰的“你们”和“我们”,各自的话语体系犹如鸡同鸭讲。
而今,“无权势、无背景、无关系”的“80后”、“90后”年轻人一步入社会,面对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凭借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难度加大,他們要在事业上跟“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与“富二代”竞争,不少人成为漂荡在城市的“蚁族”或“底层知识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如果强烈的不公平感、挫败感与被剥夺感始终左右着一代年轻人的情绪,那么培养出的就是“愤怒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国家主人翁时,可能就是一个“愤怒国家”,在世界上“愤怒崛起”。
幸福是以安全为前提的,我们的不安是由于随时会有人砍人,因为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精神病人砍人是不可理喻的,可当正常人砍杀无辜之时,那是由于他们不能安身立命而厌世、绝望。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提倡包容更不是一种言辞上的争辩,它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对社会多一点责任,对他人多一点关爱。
防止阶层固化关键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法”就是规则,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对滥用公权、破坏社会公平的人必须依法处理,而不是大事化小,敷衍民意。只有通过对每一起公众事件的穷追猛打,一查到底,让践踏规则的人付出相应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社会固化、板结的现状,重现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空间与活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壁垒,如户籍、入学与就业,让大众真切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