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世”能否解释青年人极端行为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gdib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交车上持刀杀人、小旅馆内相约自杀、大学生坠楼身亡……对于这些令人惶恐抑或深感遗憾的事件,似乎有两个关键词引人关注——年轻、厌世。
  本该在追梦的季节却匆匆告别梦想,在盛开的花季却过早凋谢,不论伤人还是自杀,各方解读时常常将原因归结为年轻人因心理脆弱而产生的“厌世”情绪。然而,追本溯源,分析每一例个案,那些令人震惊的极端事件、匆匆而去的灰色身影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大环境?深藏着哪些令人心痛的原因?是否简单“厌世”就能解释所有问题?
  “厌世”背后是绝望
  2013年8月19日下午,一辆河南省安阳市区至安阳县北郭乡的A1路公交车发生一起持刀杀人案。据警方描述,一名男子持刀捅伤15人后跳车蹿入玉米地逃跑,两人在救治途中死亡,其余13人分别被送至安阳市人民医院、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安阳市人民医院和安阳县第二人民医院救治的伤亡名单显示,3名遇难者都是未成年人,最大的不到18岁,最小的仅有8个月。重伤者中有名18岁的女孩儿,刚刚领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只是录取通知书上已经沾满了血渍。造成这场悲剧的犯罪嫌疑人周江波,在作案、逃跑后忍受了一夜的饥饿后,被警方抓获。
  据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善宜阁村村书记杨春法及另几名村民称,周江波今年24岁,除父母外,还有一个上大学的哥哥。目前他的哥哥已经毕业,在北京工作。杨春法说,据他了解,周江波小学没有毕业,随后多年,多次前往天津等地打工,曾做过造船厂的工人。因为周的父母均50岁左右,完全可以侍弄家中的六七亩农田,因此周江波这些年很少回家。8月18日,周江波因为邻居周大飞家堆积护墙土一事,与之发生肢体冲突,用铁锹、剪子等利器将邻家3人砍伤。其中,周大飞的奶奶伤势较重。周江波因害怕而逃走,遂产生厌世心理。19日,他来到安阳一公交车上准备抢车撞其他车辆,在和司机发生争执没有夺到方向盘后,开始行凶并发生惨剧。
  2013年7月7日,刘亚飞最后一次更新QQ空间,上传了一张3人合影,记录下他们最后的笑容。刘亚飞是湖北京山县人,1992年出生。7月7日,他与四川人程清亮和广西人黎树强相约来到广州白云区一个小旅馆,3人将门窗缝隙用封口胶贴好,服用安眠药,点燃木炭。7月8日,警方通报,当日下午1时许,警方在嘉禾南街发现3名男子倒卧在屋内。经医务人员检查,3人已死亡。刘亚飞堂兄钱伯说:“警察调出了他们的QQ聊天记录,他们厌世、绝望,于是相约自杀。”
  刘亚飞出生在雁门镇北部的一个名叫白虎村的小村落。对于他轻生的原因,也许从村支书王平清的话中能体会一二:“像刘亚飞家这样的单亲家庭有10余户,现实的困境对这类家庭的孩子显得更加艰难。况且现在又流行拼爹,他们没有父母可以依靠。”父辈的死难或离弃让子辈从零开始。“小时候好办,有吃有住就行了。一旦他们长大,有想法有要求时,问题就来了。”这位村官认为,逆境可以锻炼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因逆境改变命运。
  近年来,不论伤害他人还是轻生,类似事件频频见诸媒体。在这些案例中,嫌犯都不是精神病患者,轻生者也往往不是身处绝望,但他们却都选择采取极端方式发泄心中不满,“解决”心理问题。痛定思痛,人们似乎更应该对事发诱因进行深刻的反思。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那么反之,当一个年轻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和希望之时,会变得很危险。
  这让我们感觉到,开放、包容还只是一种目标,前路光明而征途漫漫。
  心理脆弱只是表面解读
  各方往往将周江波、刘亚飞等类似事件的背后动因解读为年轻人心理脆弱。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80后”、“90后”视野开阔,有冲劲,综合素质更全面,但似乎显得比上一代人冲动、易怒,一旦遇到挫折或拒绝,容易表现过激,甚至一蹶不振,显得心理特别脆弱。从心理分析上来看,首先是缺少化解壓力的手段;其次,部分青少年心里一直存在“心理病毒”,那就是“如果……我就自杀”,遇到事件的突然刺激,就会激活“病毒语句”;再次,青少年生活空间狭小,遇到负面事件刺激更容易失去生活乐趣。
  2013年5月2日,四川泸州医学院护理学院北校区一名22岁的大学生坠楼身亡。6月14日凌晨,复旦大学一名男生在校内坠楼,虽然在第一时间送医急救,但仍然宣告不治。据复旦大学的学生透露,坠楼男生系复旦大学2012级历史系本科生。据警方介绍,在其寝室发现了遗书,上面称其“厌世”……这些年轻人,他们拥有青春与活力,应该正处在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年纪,却因着不同的悲观情绪而仓促结束自己的生命,给家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也让无数人惋惜。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刘军对此解释:“总体来说是不能与时俱进,适应能力差。首先,社会变化太快,快到人们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难以跟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其次,成年人自身的心理调节没有做得很好。家长们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回避不断变化的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以致孩子采取极端的行为。家长们常常帮孩子铺平成长道路,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长不大,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再者,社会的诱惑太多,年轻人自我功能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家庭氛围的不适,学业的压力大,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生理发育激素水平改变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资源不充分等等。”
  2013年又逢“史上最难就业年”,大量高校毕业生临近7月1日离校时节,工作仍无着落。看到家有“富爸爸”的同龄人,一毕业就进入企业管理层或者得到创业资助,再听到个别用人单位“萝卜招聘”的消息,不公平感从心底滋生。有人气馁,再怎么努力也没用,好工作轮不到寒门子弟。有人感叹,阶层固化严重,向上流动是空想。网络上、现实中,不少人表示“不再相信奋斗”。“无机会”似乎已成为青年逐梦的绊脚石。社会消极意识的产生与所处的环境和接触的事情息息相关,“厌世”情绪导致的一系列悲剧事件的背后,正是社会阴暗面的情绪爆发。由于越处于社会下层,“上升”路径更难、过程更艰辛,因此,当他们在青春期转型阶段,人格被认同的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心理教育的缺失之处,便容易在此时集中爆发。   悲观情绪呼唤社会公平
  一篇题为《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曾在网上被广泛传阅,引得无数网友跟帖评论,唏嘘不已。文章讲述了一个农村学子艰苦奋斗的人生经历:他经过艰苦的高中学习考入了上海某大学,后来他又读了研究生,勤奋工作,终于,他融入了这个城市。在一个午后,他遇见了一位当年的上海籍同学,于是请他喝一杯咖啡,他发现他们终于平等了,回头望去,他为此付出了18年的努力。这正是“穷人”上升通道窄的真实写照。
  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日益悬殊,这种社会分层现象在国内日益突出(基尼系数突破警戒线就是证明),并直接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更催生了更多“厌世”的悲剧。这些让人痛心疾首事件的发生,或者可以表面地归咎于这些年轻人的心理脆弱,情绪冲动,但是隐藏在这些因素背后的社会根源,更值得我们深思和重视。
  1978年中国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中,社会层面的最强音就是打破了“出身论”与“血统论”对人的桎梏。恢复高考,让无数青年有了改变命运的平等机会,实现了正常的社会流动。正是充分的阶层流动,为30多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持续动力和人才支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经济转轨与社会转型的步伐明显加快,社会阶层的分化成为必然趋势。中国社科院2001年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将中国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虽然引发争议,但是每个社会实际上都存在一个地位较低的社会群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我国有没有一个底层群体存在,而在于处在社会底层的人群日趋定型,缺乏改变自己命运的渠道和机会,难以实现公正、合理、开放的向上流动。
  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张翼认为,分布在城市社会底层的草根群体仅在维持生命的延续,上升渠道还没有对他们真正开放。与此同时,一些年轻人“炫官”、“炫富”,在掩饰某些上层社会子弟无力驾驭财富与权力的同时,也给更多处于艰苦奋斗的年轻人群体带来了无处释放的被剥夺感。而当下的中国社会,官员与民众,富人与穷人,精英与草根,体制内与体制外,日益分成界限清晰的“你们”和“我们”,各自的话语体系犹如鸡同鸭讲。
  而今,“无权势、无背景、无关系”的“80后”、“90后”年轻人一步入社会,面对的就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凭借个人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社会经济地位的难度加大,他們要在事业上跟“官二代”竞争,在感情上与“富二代”竞争,不少人成为漂荡在城市的“蚁族”或“底层知识青年”。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决定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如果强烈的不公平感、挫败感与被剥夺感始终左右着一代年轻人的情绪,那么培养出的就是“愤怒的一代”,当他们成为国家主人翁时,可能就是一个“愤怒国家”,在世界上“愤怒崛起”。
  幸福是以安全为前提的,我们的不安是由于随时会有人砍人,因为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精神病人砍人是不可理喻的,可当正常人砍杀无辜之时,那是由于他们不能安身立命而厌世、绝望。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提倡包容更不是一种言辞上的争辩,它需要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乃至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守土有责、履职尽责,对社会多一点责任,对他人多一点关爱。
  防止阶层固化关键是建立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法”就是规则,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对滥用公权、破坏社会公平的人必须依法处理,而不是大事化小,敷衍民意。只有通过对每一起公众事件的穷追猛打,一查到底,让践踏规则的人付出相应代价,只有这样才能打破社会固化、板结的现状,重现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空间与活力。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壁垒,如户籍、入学与就业,让大众真切感受到:通过自身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与希望。
  责任编辑 李菡丹
其他文献
三年前,上任北京市公安局长不久的傅政华查封“天上人间”,一度成为全国人民街头巷尾传颂的佳话。  三年后,傅政华履新公安部副部长,第一把火烧向了“网络黑社会”,再次成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3年8月20日,全国公安机关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拉开序幕,网络红人“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因涉嫌寻衅滋事罪和非法经营罪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  一个可能被公众忽略的细节是,
期刊
在富饶的江西赣东北有这么一句话:湖因县而得名,县因湖而扬名。这个湖就是鄱阳湖,而这个县也就是鄱阳县。鄱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畔,素有物华天宝,千湖之城的美誉。在这个美丽的地方,活跃着一支开拓奋进、勇于攻坚的队伍,这支队伍便是鄱阳县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大队,这支队伍也是一个特别讲奉献,特别讲纪律的集体。  鄱阳县是江西省人口第一、面积第二大县。县域面积广,人口数量大,社会形势复杂。加之近年来得
期刊
回不去的地方叫故乡,到不了的地方叫远方。  人到中年,故乡却遥不可及,回家的思念只能在梦境中出现,那种情景让人总想用文字表达,那种思绪便化作一首首词作迸发。  当年近半百的陈与义静坐在青墩镇僧舍前的阁楼上,看一轮明月悄悄从树梢爬出,故乡洛阳的一草一木都生灵活现地展现在他脑海,半生的颠沛流离都化作一声轻轻的叹息。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政和三年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绍兴年间,历任兵部员外郎
期刊
廉思,一名中国学者,首次提出“蚁族”的概念,2007年以来持续追踪研究青年问题,并于2013年推出以“城市新移民的崛起”为主题的中国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这也是廉思首度以年度藍皮书形式发布自己的深度研究成果,并计划此后于每年5月份定期出版当年主题下的青年蓝皮书。  此书延续了廉思课题组以往对社会青年群体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蚁族和城市新白领是此书关注的三个青年群体,并将这三个
期刊
9月25日,身为“60后”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改平正式履新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自此,除了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之外,河南省又多了一位院士担任大学校长。  张改平,原任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1960年12月26日生于河南内黄。1989年,他以出国人员留学考试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被选派到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获英国哈特大学细胞与分子免疫学博士学位,1994年于英国伦敦大学
期刊
据美国世界新闻网援引美联社报道,跨领域的“麦克阿瑟天才奖”24日公布今年的24位得奖人名单,包括科学家、艺术家、历史学家、作家、律师、统计学家和摄影家,其中43岁华裔安吉娜·李·达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因让人了解自律和毅力对学业成绩的重要性而获奖,该奖奖金625000元。  目前为宾州大学研究心理学家的达克沃斯,成长于新泽西州樱树丘市(Cherry Hill),她的双
期刊
对于全运会转型,我们不妨带着这样的心态:不用着急,也没法子着急。转型势必涉及利益调整,只能一步步进行。对于体育本身,不能丢掉的是对体育的美好情怀。本届全运会上,竞技体育中所展现的力与美,以及人类超越极限和人性光辉的一面,还是打动了许多人。这就是希望,只要你认为体育能产生审美效应,能激越情怀,我们就有理由去期待中国体育的未来。
期刊
全运会进入第三天,体育道德、体育尊严和体育精神天天受到挑战和亵渎。公平、公正、尊重、尊严,乃至不罢赛,不消极比赛,都是体育比赛的原则,也应该成为共识。即便有委屈,也应该赛后通过正常途径申诉。即便背负着锦标和奖金的重压,也应该保持成熟冷静的心态,一旦失衡,后果堪忧。
期刊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以下称中顾委)委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于光远因病于9月26日凌晨在北京医院去世,享年98岁。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标志性人物,对于34年前掀开的改革开放新时代而言,于光远无疑是其中一个标志性人物。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于光远是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哲学、经济学,由于涉猎甚广,也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915年出生的于光远,早在1942年就开始专业
期刊
全运会不只是运动员的竞技场,更是全民参与的盛会。借助于体育明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全民健身,共享全运”的办赛理念,于无形中悄然渗入到人民的生活 里。因为他们,越来越多的人,从关注体育明星开始,一步步靠近体育,热心体育,成为体育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人生路上勇敢追逐梦想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