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动态生成是近几年来在教育领域中颇受关注的一个新教学理念,原因在于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民主、开放、自主、创新、合作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已被广大教育同仁们接受与认可。本文分析了动态生成教学的主要特点及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生成”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态生成 有效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动态生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能够随时接住学生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
1动态生成教学的主要特点
1.1全面性
动态生成教学,注重学习资源的全时空利用,其中也包括人的想象。课堂上师生可围
绕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外又可以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搜索一些同一问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实现“大数学教学”。
1.2建构性
“动态生成”学习同样提倡“自主建构”,即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生成
建构的,而并非外部力量的模塑。这种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对所给信息自主建构,生成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学习者使用的先前知识并非从记忆中直接提取,而是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
1.3多元性
“动态生成”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的关联性很强,循环往复、交替发生。如果学生带
着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与文本进行互动,会形成个人的观点,再带着自己的这个观点与班内其他的同学讨论、交流后,又会生成新的观点。所以学生的观点会在不断的“动态生成”中充实完善。
1.4开放性
在“动态生成”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信息,
并对其不断创新,重新构建扩充知识结构,在构建素质结构时,注重开放性,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生成”的策略
科学的生成,是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多层次创造性的开发、转换与复合。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就立马沉不住气了,急匆匆的自己上阵,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其实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自己思考、自己表达。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和谐人的人际关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策略的引导,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感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就他们的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予以必要的点评,以此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形成,“自我”教育的手段。主要途径有:
(1)在互动生成中“增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它不是教案的点缀,也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编造,更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这都说明课堂教学的突发性,这就需要教师将开放地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纳入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中。教学案例:七年级备课组在展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由于客观条件影响,上课延迟了 5 分钟,负责上课的老师随机应变,减少了一个例题,延长了实际性应用题的讨论、分析时间。受到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预设的教学目标的不合理、不完善会逐渐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发现,合理增减预设的教学目标,生成即时目标,保持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由此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二者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2)在互动生成中“变换”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案例:七年级《从不同的方向看》的教学设计,笔者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自己收获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数数小立方体的个数”这一例题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互相之间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3)在互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而不是夜空中划过地一颗美丽的流星?教学案例:九年级《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及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亲自体验、收获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解决他们学习需求的“服务者”。在这节课中,首先,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此期间,教师重点关注的是:首先,学生能否把图片中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都看出来;然后,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结束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动态生成,要时刻关注课堂活动,准确而有效地组织、参与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帮助他们自己建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于世华,谢树平.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
【关键词】初中数学 动态生成 有效
引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动态生成。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再完全按照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案进行教学,要能够随时接住学生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创造性地驾驭课堂,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
1动态生成教学的主要特点
1.1全面性
动态生成教学,注重学习资源的全时空利用,其中也包括人的想象。课堂上师生可围
绕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课外又可以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学习主题”,搜索一些同一问题的课外阅读材料,实现“大数学教学”。
1.2建构性
“动态生成”学习同样提倡“自主建构”,即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能动,生成
建构的,而并非外部力量的模塑。这种建构是双向的:一方面,学习者通过使用先前知识,对所给信息自主建构,生成当前事物的意义;另一方面,被学习者使用的先前知识并非从记忆中直接提取,而是也要根据具体实例的变异性而重新建构。
1.3多元性
“动态生成”教学活动中各项活动的关联性很强,循环往复、交替发生。如果学生带
着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储备与文本进行互动,会形成个人的观点,再带着自己的这个观点与班内其他的同学讨论、交流后,又会生成新的观点。所以学生的观点会在不断的“动态生成”中充实完善。
1.4开放性
在“动态生成”学习活动中,学习者触类旁通,集思广益,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信息,
并对其不断创新,重新构建扩充知识结构,在构建素质结构时,注重开放性,为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做好准备。
2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地“生成”的策略
科学的生成,是有其基本要求的:就是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材料都应视为无效的生成。动态生成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应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多层次创造性的开发、转换与复合。
首先教师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时间还给学生。课堂上最糟糕的事莫过于教师一看到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反应,就立马沉不住气了,急匆匆的自己上阵,帮学生操作、帮学生思考、帮学生回答。其实这时,最好的选择就是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判断、自己思考、自己表达。平等的表达机会,可以拉近人的距离,和谐人的人际关系;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和策略的引导,鼓励学生自觉培养正确的数学学习思维和感知;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能够就他们的数学知识、技能的获取予以必要的点评,以此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学习策略,使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形成,“自我”教育的手段。主要途径有:
(1)在互动生成中“增减”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预设与生成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它不是教案的点缀,也不是教师“想当然”的编造,更不是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摆设,而是“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这都说明课堂教学的突发性,这就需要教师将开放地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纳入到所预设的教学目标中。教学案例:七年级备课组在展示《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一课时,由于客观条件影响,上课延迟了 5 分钟,负责上课的老师随机应变,减少了一个例题,延长了实际性应用题的讨论、分析时间。受到听课老师和领导的一致好评。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推进过程中,预设的教学目标的不合理、不完善会逐渐显现出来,这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发现,合理增减预设的教学目标,生成即时目标,保持学生对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由此可见,课堂是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辅相成的统一的弹性调控过程,二者相互作用,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2)在互动生成中“变换”教学设计。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初中
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勃勃生机。教学案例:七年级《从不同的方向看》的教学设计,笔者就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自己收获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教学“数数小立方体的个数”这一例题时,笔者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互相之间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学生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
(3)在互动生成中“调整”探究的主题。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是在动态中生成的。
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选择出有价值的内容让它成为教学的新契机,而不是夜空中划过地一颗美丽的流星?教学案例:九年级《圆与圆的位置关系》一课,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以及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等过程,亲自体验、收获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上,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解决他们学习需求的“服务者”。在这节课中,首先,笔者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蕴含的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在此期间,教师重点关注的是:首先,学生能否把图片中圆和圆的几种位置关系的都看出来;然后,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清楚图片中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再次,教师引导学生从“数”和“形”两方面研究圆和圆的位置关系,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结束语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动态生成,要时刻关注课堂活动,准确而有效地组织、参与和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帮助他们自己建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于世华,谢树平.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设计[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4.
[2]罗祖兵.生成性教学及其基本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