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影视作品的内在价值,来源于创作者强烈的情感和诚恳的态度。姜文的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也许不是所谓的电影手法,而是对于生活不一样的感悟,也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了区别于他人的风格。
【关键词】:姜文;风格化叙事;硬汉形象
姜文原名姜小军,河北唐山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和葛优以及陈佩斯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实力派艺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又被港台许多人士形容为内地“张学友”。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过。父亲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则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从姥爷家回到父母身边后,又辗转到过贵州、湖南。姜文10岁时,全家才迁到北京定居。四处迁移的生活和不对的特殊环境对姜文产生了不小影响,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少年时代的姜文则相当调皮,爱和人斗智慧。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在交往中受到英达父亲英若城的影响,遂喜欢上了表演。
1990年后的那段时期,姜文的兴趣从表演转向了导演,尽管他有办法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部影片的剧本状况,但却很难像导演那样从整体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风格。1992年,王朔送给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获》,上面发表他的一篇新小说《动物凶猛》。那晚上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万字的小说,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下决定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王朔拒绝了姜文让他做编剧的邀请,只能选择亲自动笔的姜文改稿之后的剧本多达9万字,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姜文的导演才华迅速得到肯定。用去25万尺胶片的影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共计5000万人民币。《阳光灿烂的日子》,采用的是黄绿色的影调,描绘文革时代青年的青春往事,黄绿色光影的运用,符合青春的主题,懵懂、莽撞、充满希望,也符合人物的心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唯美又有点忧伤的青春故事。利用光影、影调去渲染氛围、感染观众,或许也和姜文参与过话剧表演有关,形成了他的一个独特风格。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片中马小军就是现实中的姜文,所以才会塑造一个生活在文革时代,但并不像大多数文革中的青年,积极投身革命的“红卫兵”,而是属于那一类中间人——在政治上没有被打击,但也不是“造反者”和“红卫兵”,所以他在无人看管的高度自由中放纵着自己狂热的青春。在大多数歌颂青春的电影中,都会给主角一个正面形象,而马小军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翘课贪玩、随意撬锁进入别人的家……但这样不太优秀甚至坏坏的马小军,却更加接近真实,让人觉得亲切,这就是姜文自身的经历,也是塑造的人物的特别之处。《鬼子来了》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有特点。在大多数片子中,一般把鬼子塑造为面目狰狞、可恨的人,而抗日军民往往正气凛然,而姜文却没有按常规出牌,他从另一个角度去塑造人物,一个往往被人忽略的角度。马大三本分、善良但却懦弱怕事,爱贪小便宜,民族意识淡薄,他很好的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哲学以及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姜文独辟蹊径,使得自己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最独特的一笔。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小队长,性压抑的梁老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等人物塑造上。
风格化的叙事也是姜文电影的一大特点: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拉开帷幕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表现毛主席雕塑的不同侧面的镜头,穿着绿军装打着腰鼓的解放军,绿皮大卡车,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伴着这些镜头的是慷慨激昂的赞颂毛主席的红色革命歌曲《毛主席,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这些标志性的电影符号是对故事发生的时间的限定。“蓝色工装”和“绿色军装”的群架事件,既是对“文革”时期工人阶级和军队间关系的隐喻,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那是人性被压抑却又无比亢奋的“红色年代”。姜文童年里充斥着“文革”的记忆,也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和对毛泽东的崇拜,使得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了关于这个年代的很多私人化的记忆标签。《鬼子来了》的倒叙结构,整部影片只有马大三的第一视角是彩色的,其他部分均为黑白色,要知道2001是彩色电影的时代,而姜文执着的想用黑白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老电影的氛围。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对于《鬼子来了》叙事方式的升级,那么《让子弹飞》则是平铺直叙中暗藏线索,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商业电影剧情推动有序,高潮迭起可以挣得票房,作为艺术电影,那些被姜文藏起来的线索正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关注,人文关怀以及对于世事姜文的个人解读。
在姜文的电影里主角永远是男人,并且永远少不了冲动的男性荷尔蒙,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由于不能得到米兰的爱,转而投向了对其身体的占有。在男性形象硬汉的品质就是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占有来得到自我的印证。《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男性后青春期的特点:狂躁,幻想,野蛮,顽劣,对生命力的极度自信。《太阳照常升起》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完整,因为有多个角度:姜文代表成熟男性特點:占有欲,贪欲,暴力欲,私欲,粗野,当然也有对衰老的掩饰和忧郁。黄秋生代表成熟男性的另一个特点:理性,控制力,责任感,优雅。房祖名代表青春期男性特点:懵懂,好奇,单纯。《让子弹飞》属于男性衰老的特点:厌倦,隐忍,反抗,变革,控制,权谋。这一系列男性特点的变化也反映了导演姜文的自身变化。与之对应的女性几乎也在姜文的电影里有了统一的定位——附属于男性的性别角色。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姜文对英雄主义的偏爱,英雄主义是在姜文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先前畏畏缩缩、胆小怕事,不敢杀人,可当自己的村庄被日本军烧毁,自己的亲人被杀死后,却化身成英雄,冲进了国军的日本兵收留营,杀了一个个日本鬼子,最后被枪决,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有着强烈的虚无英雄主义,他幻想能建立战功,带着父亲的勋章,在家里踢着正步,幻想自己是一名获得至高荣誉的军人。在《让子弹飞》中,姜文同样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张麻子,将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所说:“姜文刻意把真实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作品完美结合,这也是他为人处事的严谨作风,无论对事对人他都很认真很细腻。我们时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缺乏内在价值,缺乏从精神上影响人的力量,不是因为没有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而是因他们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诚恳的态度。”姜文的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也许不是所谓的电影手法,而是对于生活不一样的感悟,也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了区别于他人的风格。
【关键词】:姜文;风格化叙事;硬汉形象
姜文原名姜小军,河北唐山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他和葛优以及陈佩斯被认为是中国三大实力派艺人的代表人物之一,又被港台许多人士形容为内地“张学友”。姜文出生在唐山的姥姥家,童年便是在唐山度过。父亲是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则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在从姥爷家回到父母身边后,又辗转到过贵州、湖南。姜文10岁时,全家才迁到北京定居。四处迁移的生活和不对的特殊环境对姜文产生了不小影响,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少年时代的姜文则相当调皮,爱和人斗智慧。中学时代姜文遇见了好朋友英达,在交往中受到英达父亲英若城的影响,遂喜欢上了表演。
1990年后的那段时期,姜文的兴趣从表演转向了导演,尽管他有办法尽自己所能去改变一部影片的剧本状况,但却很难像导演那样从整体去把握一部影片的风格。1992年,王朔送给姜文一本新出刊的《收获》,上面发表他的一篇新小说《动物凶猛》。那晚上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6万字的小说,激动得彻夜难眠,并且下决定一定要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王朔拒绝了姜文让他做编剧的邀请,只能选择亲自动笔的姜文改稿之后的剧本多达9万字,并且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技惊四座,姜文的导演才华迅速得到肯定。用去25万尺胶片的影片创下了1995年中国最高票房记录,共计5000万人民币。《阳光灿烂的日子》,采用的是黄绿色的影调,描绘文革时代青年的青春往事,黄绿色光影的运用,符合青春的主题,懵懂、莽撞、充满希望,也符合人物的心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唯美又有点忧伤的青春故事。利用光影、影调去渲染氛围、感染观众,或许也和姜文参与过话剧表演有关,形成了他的一个独特风格。这部电影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片中马小军就是现实中的姜文,所以才会塑造一个生活在文革时代,但并不像大多数文革中的青年,积极投身革命的“红卫兵”,而是属于那一类中间人——在政治上没有被打击,但也不是“造反者”和“红卫兵”,所以他在无人看管的高度自由中放纵着自己狂热的青春。在大多数歌颂青春的电影中,都会给主角一个正面形象,而马小军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翘课贪玩、随意撬锁进入别人的家……但这样不太优秀甚至坏坏的马小军,却更加接近真实,让人觉得亲切,这就是姜文自身的经历,也是塑造的人物的特别之处。《鬼子来了》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有特点。在大多数片子中,一般把鬼子塑造为面目狰狞、可恨的人,而抗日军民往往正气凛然,而姜文却没有按常规出牌,他从另一个角度去塑造人物,一个往往被人忽略的角度。马大三本分、善良但却懦弱怕事,爱贪小便宜,民族意识淡薄,他很好的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哲学以及中国农民的劣根性。姜文独辟蹊径,使得自己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最独特的一笔。这一特点也体现在《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小队长,性压抑的梁老师,《让子弹飞》中的张麻子等人物塑造上。
风格化的叙事也是姜文电影的一大特点: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拉开帷幕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表现毛主席雕塑的不同侧面的镜头,穿着绿军装打着腰鼓的解放军,绿皮大卡车,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伴着这些镜头的是慷慨激昂的赞颂毛主席的红色革命歌曲《毛主席,革命战士敬祝你万寿无疆》,这些标志性的电影符号是对故事发生的时间的限定。“蓝色工装”和“绿色军装”的群架事件,既是对“文革”时期工人阶级和军队间关系的隐喻,也说明了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那是人性被压抑却又无比亢奋的“红色年代”。姜文童年里充斥着“文革”的记忆,也正是因为个人经历和对毛泽东的崇拜,使得他在自己的电影中加入了关于这个年代的很多私人化的记忆标签。《鬼子来了》的倒叙结构,整部影片只有马大三的第一视角是彩色的,其他部分均为黑白色,要知道2001是彩色电影的时代,而姜文执着的想用黑白的方式来营造一种老电影的氛围。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对于《鬼子来了》叙事方式的升级,那么《让子弹飞》则是平铺直叙中暗藏线索,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商业电影剧情推动有序,高潮迭起可以挣得票房,作为艺术电影,那些被姜文藏起来的线索正是更深层次的政治关注,人文关怀以及对于世事姜文的个人解读。
在姜文的电影里主角永远是男人,并且永远少不了冲动的男性荷尔蒙,例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由于不能得到米兰的爱,转而投向了对其身体的占有。在男性形象硬汉的品质就是通过对女性身体的占有来得到自我的印证。《阳光灿烂的日子》属于男性后青春期的特点:狂躁,幻想,野蛮,顽劣,对生命力的极度自信。《太阳照常升起》比《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完整,因为有多个角度:姜文代表成熟男性特點:占有欲,贪欲,暴力欲,私欲,粗野,当然也有对衰老的掩饰和忧郁。黄秋生代表成熟男性的另一个特点:理性,控制力,责任感,优雅。房祖名代表青春期男性特点:懵懂,好奇,单纯。《让子弹飞》属于男性衰老的特点:厌倦,隐忍,反抗,变革,控制,权谋。这一系列男性特点的变化也反映了导演姜文的自身变化。与之对应的女性几乎也在姜文的电影里有了统一的定位——附属于男性的性别角色。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于姜文对英雄主义的偏爱,英雄主义是在姜文片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鬼子来了》中的马大三,先前畏畏缩缩、胆小怕事,不敢杀人,可当自己的村庄被日本军烧毁,自己的亲人被杀死后,却化身成英雄,冲进了国军的日本兵收留营,杀了一个个日本鬼子,最后被枪决,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的代表。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有着强烈的虚无英雄主义,他幻想能建立战功,带着父亲的勋章,在家里踢着正步,幻想自己是一名获得至高荣誉的军人。在《让子弹飞》中,姜文同样塑造了一个有勇有谋、重情重义的张麻子,将英雄主义发挥到极致。
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殷谦所说:“姜文刻意把真实的生活和他的艺术作品完美结合,这也是他为人处事的严谨作风,无论对事对人他都很认真很细腻。我们时代的许多影视作品之所以缺乏内在价值,缺乏从精神上影响人的力量,不是因为没有生动的情节和场面,而是因他们缺乏这种强烈的情感、诚恳的态度。”姜文的电影吸引人的地方也许不是所谓的电影手法,而是对于生活不一样的感悟,也正是因为不一样才有了区别于他人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