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智能建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智能建筑系统构成,并不是一个定式,它是随着电工、电子、机械、建筑、结构等多个领域的新的研究成果的应用而发展的。由于对它的理解的和研究还很不足,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在此,简单谈一下智能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的要点。
关键词:智能建筑; 施工; 系统集成; 系統设计
Abstract: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 new th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components, and not a formulary, it is with the electrical, electronic, machinery,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other fields of new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ue to its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it is easy to p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 Then, briefly talk about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Key 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System integration;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智能建筑背景
具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智能大厦于1984年建设与美国,当时人们将一座旧的金融大厦进行翻修改造,在楼内铺设大量通信电缆,增加了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智能大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把一座新的建筑物建成智能大厦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的投资,就可以增加20%的回报率,这是相当吸引人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智能大厦发展很快,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2、智能建筑设计
2.1 .智能建筑的设计目的
2.1.1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2.1.2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2.1.3节约管理费用,达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目的。
2.1.4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做到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多样化。
2.2设计原则
智能建筑的设计应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稳定、节约成本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扩建、建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其详细原则有:
2.2.1先进性和适用性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应达到领先水平,同时,系统的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操作使用应简便易行。系统应体现当前计算机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适应当代发展的要求。同时系统是面向各种管理层次使用的,其操作简便易学。
2.2.2经济性和实用性
充分考虑用户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用户现场环境,设计适合现场情况、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配置方案,通过严密、有机的组合,实现最佳的性价比。
2.2.3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
在满足用户对功能、质量、性能和价格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尽量降低系统造价。
2.3智能建筑的设计要素:
2.3.1建筑物内各类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应做到运行安全可靠、节约能源、节省人力。
2.3.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实时采集、记录设备运行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3.3对空调系统设备、通风设备及环境监测系统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
2.4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智能建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对它的理解的和研究还很不足,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2.4.1智能建筑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智能建筑功能要求千变万化,如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国家对智能建筑的功能要求也各有特色。因而,智能建筑是可以有功能差异的。另外,对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等级,也就是说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要避免盲目照搬照抄。
2.4.2智能建筑是综合性系统。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整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用网络等信息通信系统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或者说是集成系统。只有综合性系统,才能通过监控中心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充分发挥子系统各自的作用。
3.暖通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施工
3.1暖通空调系统
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到了整个建筑能耗的35%,有的甚至高达45%以上。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既可以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下面简单谈一下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和节能。
3.1.1温、湿传感器安装的要点:
3.1.1.1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
3.1.1.2应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
3.1.1.3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离高度差不应大于1cm,统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cm。
3.1.1.4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
3.1.1.5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1/2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3.1.2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要点
3.1.2.1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安装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处上开孔及焊接。当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2/3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流水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流水流速死角及振动较大的位置。
3.1.2.2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一般来讲,建筑物照明节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单纯的追求节能而过高的消耗投资,而应该使增加的投资费用能够在短期内通过节约运行费用来回收。
最大的限度减小无所谓的消耗。在选用节能设备时,要了解气原理和性能效果。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再最终选定节能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贴于
4、电源、防雷和接地
4.1接地包括弱电机房和竖井。弱电机房采用一根不小于25mm²的铜芯导线(或电缆)作为专用接地线。弱电竖井接地干线一般采用25mm*4mm铜排。两者均设置接地端子箱。
4.2根据设备及机房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电源,如双回路供电、不间断电源装置等。除电视机房外,其他弱电机房一般均采用双回路供电。计算机网络中心及电话总机房,消控监控中心等配置不间断电源。
4.3智能化系统防雷包含电源防雷和信息系统防雷两部分,分别配置电源避雷器和信号避雷器。
5.结束语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6. 参考文献:
[1] 何滨,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细节详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 黎连业,朱卫东,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关键词:智能建筑; 施工; 系统集成; 系統设计
Abstract: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a new thing, intelligent building system components, and not a formulary, it is with the electrical, electronic, machinery, buildings, structures and other fields of new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ue to its understanding and research is insufficient, it is easy to produce some misunderstanding. Then, briefly talk about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points.
Key words: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Construction ;System integration;
System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智能建筑背景
具有关资料记载,第一个智能大厦于1984年建设与美国,当时人们将一座旧的金融大厦进行翻修改造,在楼内铺设大量通信电缆,增加了程控交换机和计算机等办公自动化设备。智能大厦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如果把一座新的建筑物建成智能大厦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的投资,就可以增加20%的回报率,这是相当吸引人的。近几年来,我国的智能大厦发展很快,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智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2、智能建筑设计
2.1 .智能建筑的设计目的
2.1.1能够提供高度共享的信息资源。
2.1.2确保提高工作效率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2.1.3节约管理费用,达到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目的。
2.1.4适应管理工作的发展需要,做到具有可扩展性、可变性,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多样化。
2.2设计原则
智能建筑的设计应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性能稳定、节约成本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从而为今后的发展、扩建、建造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其详细原则有:
2.2.1先进性和适用性
系统的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应达到领先水平,同时,系统的安装调试、软件编程和操作使用应简便易行。系统应体现当前计算机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水平,适应当代发展的要求。同时系统是面向各种管理层次使用的,其操作简便易学。
2.2.2经济性和实用性
充分考虑用户实际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用户现场环境,设计适合现场情况、符合用户要求的系统配置方案,通过严密、有机的组合,实现最佳的性价比。
2.2.3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
在满足用户对功能、质量、性能和价格等各方面要求的前提下,追求最优化的系统设备配置,尽量降低系统造价。
2.3智能建筑的设计要素:
2.3.1建筑物内各类设备的监视、控制、测量,应做到运行安全可靠、节约能源、节省人力。
2.3.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应实时采集、记录设备运行的有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2.3.3对空调系统设备、通风设备及环境监测系统等运行工况的监视、控制、测量、记录。
2.4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我国智能建筑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由于对它的理解的和研究还很不足,很容易产生一些误解。设计智能建筑应该注意下列问题:
2.4.1智能建筑是多样化的。针对不同的使用要求,智能建筑功能要求千变万化,如办公建筑、医疗建筑、商业建筑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国家对智能建筑的功能要求也各有特色。因而,智能建筑是可以有功能差异的。另外,对智能建筑的各种功能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可以有不同的等级,也就是说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我们要避免盲目照搬照抄。
2.4.2智能建筑是综合性系统。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整体,把各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用网络等信息通信系统构成的综合性系统,或者说是集成系统。只有综合性系统,才能通过监控中心协调各个子系统的工作,充分发挥子系统各自的作用。
3.暖通空调系统和照明系统的施工
3.1暖通空调系统
暖通空调系统是建筑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通常,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占到了整个建筑能耗的35%,有的甚至高达45%以上。因此,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既可以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保证暖通空调系统的安全,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下面简单谈一下暖通空调系统的控制和节能。
3.1.1温、湿传感器安装的要点:
3.1.1.1不应安装在阳光直射的位置。
3.1.1.2应远离有较强振动,电磁干扰的区域。
3.1.1.3并列安装的传感器,距离高度差不应大于1cm,统一区域内高度差不应大于5cm。
3.1.1.4水管温度传感器的安装不宜在焊缝及其边缘上开孔和焊接。
3.1.1.5感温段大于管道口径1/2时,可安装在管道的顶部。感温段小于管道口径1/2时,应安装在管道的侧面或底部。
3.1.2压力、压差传感器安装要点
3.1.2.1水管型蒸汽型压力与压差传感器安装的开孔与焊接工作必须在工艺管道的防腐、衬里、吹扫和压力试验前进行。不宜安装在管道焊缝及其边缘处上开孔及焊接。当直压段大于管道口径的2/3时,可安装在管道顶部,小于2/3时,可安装在侧面或底部和流水流速稳定的位置,不宜选择在阀门等阻力部件的附近和流水流速死角及振动较大的位置。
3.1.2.2风管型压力、压差传感器应在风管的直管段,如不能安装在直管段,则应避开风管内通风死角和蒸汽放空口的位置。
一般来讲,建筑物照明节能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单纯的追求节能而过高的消耗投资,而应该使增加的投资费用能够在短期内通过节约运行费用来回收。
最大的限度减小无所谓的消耗。在选用节能设备时,要了解气原理和性能效果。结合建筑的实际情况,再最终选定节能设备,达到节能的目的。贴于
4、电源、防雷和接地
4.1接地包括弱电机房和竖井。弱电机房采用一根不小于25mm²的铜芯导线(或电缆)作为专用接地线。弱电竖井接地干线一般采用25mm*4mm铜排。两者均设置接地端子箱。
4.2根据设备及机房的要求配置不同的电源,如双回路供电、不间断电源装置等。除电视机房外,其他弱电机房一般均采用双回路供电。计算机网络中心及电话总机房,消控监控中心等配置不间断电源。
4.3智能化系统防雷包含电源防雷和信息系统防雷两部分,分别配置电源避雷器和信号避雷器。
5.结束语
综上浅述,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智能建筑会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正规化,在质和量上有一个大的提升。智能化建筑这一高科技产物为建筑业开创了新的内涵,同时也使现代建筑业在领域的各个环节发挥人的聪明和创造力,为我国智能建筑事业的高速发展提供科学有序,规范健康的中国道路。
6. 参考文献:
[1] 何滨,智能建筑工程施工细节详解,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
[2] 黎连业,朱卫东,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施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