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街景图像的商业街道空间品质研究r——以济南市泉城路、山师东路为例

来源 :城市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tlab_wal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大数据的应用及相关技术的发展,为街道空间品质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通过梳理国内街道空间品质相关研究,采用街景图像数据与图像分割技术,对济南市泉城路、山师东路进行空间品质测度及对比分析研究,从而发现两条商业街道空间品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其他文献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是党中央准确研判我国城市发展新形势,对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自2020年10月以来,成为社会各界共议的热点.但是在实践中,关于城市更新行动是什么,目前却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解读,是一个亟待辨析的基础问题.rn当前对城市更新行动的讨论主要有两类理解.第一种是开发商的理解,认为城市更新行动是老旧小区改造、“三旧”改造等城市“再开发”.第二种是学科层面的理解,认为城市更新行动是城市更新的“升级版”.1989年颁布的《城市规划法》中提出了“新区开发”和“旧区改建”这组概念.新区开
期刊
在规划变革的新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是国土空间规划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如何将碳中和融入到规划体系之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rn第一、深入研究减排增汇的理论方法和规律机制及规划技术.这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系统问题,既要考虑气候变化周期,又要考虑区域产业和人口增减变化等多因素的影响.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元数据,特别是大数据,对发展现状进行诊断和评价,找出时空变化规律,科学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发挥空间规划的碳中和作用.城市作为碳排放最主要的来源,碳汇的作用较小,但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
期刊
1.何谓“借景成境”rn中国本土规划设计强调“巧于因借”,注重吸纳外部环境中的优质风景资源,营造内外环境融合互动、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格局,实现延展空间层次、强化景观秩序、深化场所体验、提振人居意境的多维目标.由此累代形成“借景成境”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得景在借”“夫借景,林园之最要者也”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期刊
唐长安坊内用地存在一种二元性,是因制度的影响不同而使同一空间范围呈现出权贵用地和普通坊民用地空间权益显著差异的状态.文章从土地分配、向街连通、用地管理、违章处置四方面论证了这种二元性的制度根源,涵盖了制度的立法、行政、执法三部分.二元性导致的兼并与买卖、租赁与经营等现象加剧了坊内空间管理的复杂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下,推动了唐长安里坊形态的演变.
1.概况rn笕川村位于浙江省缙云县城西北约12km、新建镇东约2km处,是新建镇的东大门.村南的新建溪是钱塘江婺江支流的源头水之一,村庄就在新建溪北岸的河谷平畈上铺陈开来.古村南侧有公路“外靖线”穿越而过.rn“笕”为旧时引水的长竹管,“川”本义是河流、水道.据传村头原有一水潭,村民分3条水道引水灌溉,故名“笕头”,为表达地阔平川之意,又名“笕川”.隋唐时麻、叶、胡、王四姓人最早定居于此,建村迄今逾1200年.宋元后又有丁、施、朱三姓相继迁居于此,另外有陈、尹、沈等散姓和睦共处.如今全村有2000多户约5
期刊
省级空间规划应体现落实中央精神的贯彻能力,立足自身禀赋的创制能力,针对市县单元的统筹能力.在外部百年未有大变局、内部资源紧约束的背景下,有必要强化有为政府的作用,发挥省级行政单元的统筹协调功能.从国家视角,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确定发展目标战略;从自身视角,需要顺应自然与经济两类规律,选择空间组织模式;从地方视角,需要运用政府与市场两股力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亟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发展和传承,本文以黔东南地区典型的传统民族乡村聚落为研究对象,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民族文化等因素出发,探究山地环境与乡村聚落的关系,对山地传统乡村聚落的选址、布局和边界形态进行归纳总结,对传统乡村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探究西南地区山地环境下的传统乡村聚落形态特征,并基于研究结论对其今后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及未来发展的启示.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交通规划范式必然面临调整.而国土空间多要素间协同机制和空间管控的分析方法,决定了交通规划领域需基于生态保护和集约用地逻辑,重视交通要素与其他国土空间要素的协同,侧重面向空间管控的交通设施供给水平分析,以谋求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在空间管控层面的衔接.因此,交通规划领域面临着从规划理念、层次、特征、标的等的调整和应对,并思考规划内容和方法上的转型,以适应国土空间规划语境和提升规划理论水平.
邻校城中村是城中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高校周边范围内的居民从事生产的据点,是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城中村.当下,邻校城中村在为原住居民提供庇护,为高校师生提供服务的同时,其矛盾和问题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一直被诟病的居住环境较差、商住结构杂乱、建筑密度过大、消防隐患严重等问题,对城市与周边高校的景观风貌与居民生活都有严重影响,已经无法对此问题置之不理.基于此,本文从张康东村公共空间现实问题的角度出发,以改善张康东村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为目标,对邻校城中村的概念内涵、演变历程、驱动机制,以及其与高校的关系进行综
由于城市化的推进,人与自然的距离愈发遥远,各类疾病患病率明显增加.为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连接,提升公众健康水平,本研究通过探究基于自然教育理念的社区绿地与公共健康的关系及作用机制,探索如何构建具有自然教育功能的社区绿地.在公共健康视域下,以云南省某社区为实例,从文化、自然元素、参与性等方面入手完成绿地设计.该思路可为自然教育类的社区绿地设计提供一定依据与借鉴,从根本上推动公众健康有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