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糅合” 方得“共赢”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wer_g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一学段识字教学应“糅合”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环节,集中识字,把握字音字形;研读环节,随文识字,了解生字意思;复习环节,巩固识字,更新识字环境。将识字与阅读有机“糅合”,滚动推进,才能实现识字和阅读的双赢。
  关键词:第一学段;阅读教学;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在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中,意识到识字教学的重要性,准确定位识字教学的目标,巧妙把握识字教学的时机,将识字教学“糅合”于阅读教学中,从而夯实识字教学的根基,丰富识字教学的内涵,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对教师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一、阅读教学中的识字问题
  大量学习汉字对发展学生语言、提升阅读能力有重要意义。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第一学段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会认字”共计1600个,占整个小学阶段常用识字总量的53.3%,用仅仅三分之一的时间掌握总识字量的一半,这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并非易事。第一学段教材的拼音单元、识字单元、阅读单元、语文园地中均有识字任务。阅读单元承担一半及以上的识字任务,特别是二年级,独立识字单元减少,阅读课文数量增加,阅读课文中要求掌握的识字量所占比例更是高达七成左右。每一篇阅读课文中“会认字”的数量最少9个,最多17个。从二年级上册开始,“会认字”字形由简变难,同音字、形近字增加,与前期学习易混淆,这些都对第一学段学生识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发现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往往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忽视阅读,识字效率低下
  为了体现对识字教学的重视,在每篇课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往往会安排大半节课的时间,对这篇课文要求掌握的“会认字”进行集中识字教学。教师一般习惯用课件集中出示本课的生字词,每一个生字都平均使力,要求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带拼音读,去拼音读等。课堂上学生认读字词的声音此起彼伏,课堂氛围很好,但是真正的识字效率有多少,是需要打问号的。第一学段的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所有学段中最高的,识字环节是课堂上“小手林立”的高峰期,因为“识记生字”相对于阅读环节的“思考交流”要简单得多。所以,我们不能被课堂上看似很好的学习氛围所迷惑,还需要静心思考: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教学割裂开来,不厌其烦地教学字音、分析字形、解释字义,学生周而复始地认读、识记、扩词,真的有效吗?只保证识字教学的时间,并不能真正凸显“识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二)重视阅读,轻视识字教学
  一年级的课文比较简短、通俗易懂,一篇课文两课时的教学,一般都能兼顾识字教学以及阅读教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篇幅加长,課文字数增多,导致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语文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用更多的时间去引领。按照一年级时的“一课时识字+一课时阅读”教学方式,一篇课文两课时教学完全来不及。这时候,老师们难免会“厚此薄彼”,把主要时间集中到阅读教学上,识字教学犹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且有些二年级的语文老师还会存在一个错误认识:通过一年的学习,二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对生字的学习可以放在课文预习环节,自主解决。殊不知,“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是第三学段学生的学习目标。二年级少数学生初步具备自主识记字形简单的生字的能力,大部分学生对于结构复杂、字音相同、字形易混淆、字义难理解的生字的学习,还是需要教师的引领。
  (三)拔高难度,加重学生负担
  每篇课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会认字”均以“生字条”的形式附在课文末尾,除了这些生字,其余课文中标注拼音的生字,是不要求学生认记的。不要求认记的生字,只要能借助拼音随文朗读时读正确即可。但是,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老师随意增加识字量,将不要求认的字也当作“会认字”教;将“会认字”当作“会写字”教;课件中把本课不要求认的字不加注拼音地呈现出来;课前预习时要求学生给每个生字组2~3个词,记录在生字条处,不会写的字还得用拼音代替。以上这些看似“扎实巩固”的操作,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负担是很大的,这大大提升了的识字难度。
  因此,将识字的工具性和阅读的文化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识字和阅读的双赢,这才是阅读教学中识字教学的准确定位。
  二、在阅读教学中开展识字教学的步骤
  如何将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糅合”呢?我认为在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识字教学有不同的目标。随着“初读”“研读”“巩固”等阅读学习活动的推进,识字也逐一突破字音、字形、字义等难点。
  (一)初读——集中识字,把握字音字形
  初读环节,教师可集中呈现这一课的生字,突破字音字形的学习难点,为后面的阅读教学扫清障碍。“集中识字”无疑是一种高效、省时的识字方法,有时候教师通过观察,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归类识记,还能引导学生加深对生字的认知。
  在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生字“江”和偏旁“氵”,初步知道带“氵”的字一般与水有关。一年级上册《雨点儿》《明天要远足》《项链》《雪地里的小画家》这四篇课文中,各有一个带“氵”的字,分别是“没”“海”“活”“洞”,这四个生字的学习加强了对“氵”的巩固认识。在一年级下册的课文学习中,学生会认识更多带有“氵”的生字。有了前期的识字经验,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这一课初读环节的识字教学,可以这样安排:第一步,集中出示一组带有生字的词语“水滴、小溪、海洋”,其中“滴、溪、洋”为本课生字需要标红,先指名学生借助拼音认读,读准字音;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生字的特点(都是“氵”,都与水有关);第三步,课件呈现画面,教师描述情境:“一滴滴小水滴汇聚在一起就成了小溪,小溪汇聚成河流,流向广阔的海洋。”在描述的过程中,课件中呈现词语“水滴”“小溪”“河流”“海洋”。这样安排,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氵”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画面感,在场景中集中识记汉字。   这样按组分类集中出现生字有利于学生发现生字的特点,特别是字形上的共同之处,利用归类识字的方法,按串记字,简单高效。另外,除了识记生字外,此方法还能发现构词特点,帮助学生把握和了解字的意思。
  (二)研读——随文识字,了解生字意思
  阅读教学过程中随机穿插识字教学,将识字“糅合”在阅读之中,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了解字义,建立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建立字与词、句、文之间的联系。
  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洪水使人们生活痛苦”,将“灾难”一词的学习和第一自然段的学习糅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安排:第一步,出示词卡“灾难”,引导学生读准字音;第二步,播放“灾”字的字理小视频,了解“灾”的意思,积累“火灾、水灾、虫灾、风灾”;第三步,了解“难”的意思,知道在灾难中受困的人民叫“难民”,逃出来叫“逃难”;第四步,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中的洪水给老百姓带来了哪些灾难,相机出示短语“淹没田地”“冲毁房屋”“毒蛇猛兽伤害百姓和牲畜”,引导学生体会灾难之大、重、急;第五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
  可见,从一年级上册到二年级上册,学生对于“宀”这一偏旁的学习,经历“初识感知——学习识记——明晰字理——强化巩固”的学习过程。上述片段中,“灾”这一生字的教学,从认读字音,识记字形到理解字义,螺旋推进,字义的理解带动词语、句子、段落、课文的学习,在阅读教学中又加深对字形的识记与字义的理解,体现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的有机“糅合”。
  (三)复习——巩固识字,变换识字环境
  第一学段学生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阅读课教学的复习环节需要帮助学生再次强化记忆,我们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课堂上的板书梳理、课外阅读新材料引进等方式,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让学生认记生字。
  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课后题中要求学生“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中出示的均是本课中出现的词;学到《青蛙写诗》一课时,课后题中要求学生“读一读”的词不是本课中的词语,而是熟字组成的比较简单的词语;从一年级下册《我多想去看看》这一课开始,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中出现带拼音的生字,但是这些生字均是这一篇课文中出现过并不要求识记的;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一年级下册《夜色》一课的课后题“读一读,记一记”中,第一次出现一个生字组成的多个词语,这些词语都是比较简单且常见的。二年级上册课后题中要求学生“讀一读,记一记”的词语,数量和难度上都有所增加。所以,巩固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结合课后题,引导学生对生字进行复习。
  二年级上册《日月潭》一课中,学生要识记“潭、湾、湖”等15个生字,数量较多,字形较难。在课文教学的总结环节,有必要组织学生对生字进行复习巩固。教师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的三组词——“群山环绕、树木茂盛”“名胜古迹、山清水秀”“点点灯光、蒙蒙细雨”。第一步,指名学生认读,考查学生是否熟记“绕、茂、盛、胜”这4个生字;第二步,通过师生问读、生生对读等,引导学生发现这三组词的构词方式的不同,如“群山环绕、树木茂盛”都是“什么怎么样”的构词方式,“点点灯光、蒙蒙细雨”以叠词来形容一种事物;第三步,引导学生在文中找一找相似结构的词语,相机出示“湖水碧绿”“太阳高照”“风光秀丽”等词,同时也鼓励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阅读中积累的这样的词语;第四步,课件出示“日月潭、台湾省、周围、中央、小岛、轻纱、童话、仙境、吸引、游客”这10个带有生字的词语,结合课后题第三题,通过教师引说的方式,对课文内容进行回顾。将生字的复习和课文内容的回顾“糅合”在一起,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
  总之,识字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字特点,在字音、字形、字义方面,各有所侧重。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不是孤立的,识字教学要在阅读教学中走上几个来回,识字与阅读有机“糅合”,滚动,螺旋推进,才能实现识字和阅读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朱瑛.对低段识字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与思考[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4(01):14-16.
  [2]何裕琴.多维交融,轻松识字——低年级识字教学策略谈[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7(06):18-20.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在美术课堂上,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巧妙地运用于教学各环节之中,能促使学生多感官地感知、表现美术视觉及造型艺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具体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呢?本人结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用彩墨画鱼”一课的教学进行了探索。  一、开发适切素材,准备信息化教学资源  信息化教学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支持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便于信息获取、
期刊
目的探讨导航经颅磁刺激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汉语语言功能皮质定位中的作用,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描绘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的分布。方法选用不出声的图片命名任务对2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功能磁共振脑功能成像,获得脑激活图后确定全部参与语言功能区。选取图片命名任务,在神经导航系统的引导下给予同步的重复经颅磁刺激,确定受试者的关键语言功能区,并进一步在组水平和个体水平上分析关键语言功能区和参与语言功能区的特
目的探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顽固性癫痫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手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及北京丰台医院癫痫中心在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期间采用大脑半球切除术治疗的30例顽固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采用解剖性大脑半球切除术,2例采用功能性大脑半球切除术,19例采用大脑半球离断术。总结其术前临床特点以及术后患者的癫痫控制状况,应用χ2检验分析影响癫痫预
期刊
目的系统比较3%高渗氯化钠溶液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库和维普网,搜集自建库至2016年1月对比3%高渗氯化钠溶液(HS)与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的随机对照试验的相关文献,应用RevMan 5.3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15篇文献。研究对象共计680
生态美育的核心内涵即培育具有生态审美观的人。它不仅可以培养人们对生态美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鉴赏能力,更能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形成生态价值观。  一、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生态审美教育的内涵  语文教学中的生态美育是以语文学科为载体,以生态审美原则为基础,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态美的思想和意识,用生态美的观念评价客观事物的教育,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树立正确
期刊
摘要:在STEAM教育理论的支持下,从教、学、评三个维度设计小学科学单元主题活动,可以优化课堂结构,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STEAM单元主题活动的学习,这种方式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STEAM教育理论;小学科学;主题活动;探究  STEAM即科学(Science)、技术(Techn
校本研修是以校为本的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常态化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校本研修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只有自觉、主动地谋求自身专业发展和完善自我,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完善和发展。构建“诗意对话”校本研修,能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  一、“诗意对话”式校本研修的内涵  “诗意研修”,就是将教研融于生活,让教研成为教师一种诗意的生活。对话,是人们的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