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心里,设计像是指尖的阳光,触碰得了她的热烈,却永远抓不住。设计灵感固然重要,天分固然重要,可是方法也更是重要。一切都讲究方法,好的方法可以使人事半功倍,可以加快你的成功,缩短你实现某种想法的时间,更有效、更快速的去完成这个工作。
关键词:设计方法;设计策略
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曾说过:“即使是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设计方法也能帮你摆脱无力感。虽然设计方法无法直接告诉你灵感在哪里,但它能告诉你应该尝试哪几个方向解决方案会在哪个范围出现。”我喜欢他的这句话,其实在难题面前,最让人心里崩溃的不是脑袋一片空白,而是在等待,在寻找的过程中,当你朝向前方时,眼前迷雾重重,不知去路,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深深的无奈与无力感。
不知道方法,不知道理论,低效而没有头绪,更何谈设计出优秀令人满意的作品?生搬硬凑,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硬生生的拼凑出一个作品,就像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明明是漫山遍野的稻谷,你却不知道方法,面对着这诱人的果实而无法收获,只能硬生生的用手去刨土地。扪心自问,这样真的能收获得了稻谷吗?我们又将刨到什么时候?耗时耗力,伤人伤己,这个时候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样,设计也注重方法。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最著名的就是设计方法,而《设计方法与策略》更是凝聚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师生长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一本书,他就像是一座还未打开的宝库,里面各种箱子里装的不是宝石与珍珠,而是各种各样简洁但又实用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去依靠这本书,依靠这本书里的方法,毕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最适合的使用范围。女人的裙子穿在男人的身上,孩子穿着大人的鞋子,或许这并没有什么,可是总是会显得那么违和与滑稽可笑。而设计方法也是如此,要结合实际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来加以运用,万能钥匙可以开所有的锁,却代替不了门禁卡,设计方法自然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我们在选择设计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问题环境,从而去选择最适合当前情景的方法。目录代替不了全书,我们只能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前面的设计方法速查手册,而不能全部依赖她。
作为一个建筑师总是要面临许多各种各样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去了解设计的对象事物技术以及影响,我们要不停的去发现问题,并将这个问题理解贯彻,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她。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面临其他支线问题,比如我们的时间比较紧张,资源比较有限,这个时候设计方法就可以帮我们,把这些问题联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优解。我们自己本身就有着洞察力和创造力,而在此之外,设计方法也能帮我们更有效地获得它们。
在实践的过程中体味它,慢慢琢磨出每种方法的要点。方法追根究底来说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工具,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方法来找到灵感,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万卷书或许能够使我在脑海里有这个概念,但是只有行万里路,我才能知道这万里路上的风光。白雪皑皑,山花烂漫,大漠黄沙,江南水乡,书里描绘的再美,都不能通透的理解,总会有一层纱朦朦胧胧的覆盖着,而在看的那一瞬间,面纱掀起,从心里油然而生的是—种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让人惊艳的感觉。设计也如此。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波特竞争战略”,在理论知识的另一面上,满布着各种品牌、样式和颜色的高跟鞋,在令我这个读者眼花的同时,我肯定,买家面临成千上万的鞋子的时候,内心迷茫慌张的感觉只会比我多。此时,如何吸引住买家的眼球至关重要。这个理论便是通过影响一个公司的品牌、生产和创新等等决策来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SWOT分析”与这个方法有些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是综合分析公司的优势与劣势,而后者则是更注重企业运营时的战略位置,找到自身定位。两者相似度极高。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方法是“角色扮演”,它的定义很复杂,但是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一种模拟形式,来帮助设计师改进产品设计,使得用户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这种方法灵活性与趣味性都极高,可以使设计师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产品,探索产品,感受产品的吸引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设计师,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筑建筑模型也体验建筑,就像同济大学举办的“建造节”一样,身临其境,与用户和产品都进行联系,来更好的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并进行设计,丰满作品。
在学习与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永怀一颗童心,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热烈的爱着这个世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去拼去想,哪怕跌跌撞撞,也不失去信心。
张为平说过:一个優秀的建筑设计师,要兼怀着理性与感性。而我认为,应该还有童真。热爱世界,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的东西。
没有一种策略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设计方法也并不能保证设计任务的决定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作品,也并不代表着只有一种方法。设计方法与策略覆盖面极广,综合了视觉表达,创意思考,用户研究及价值论证等各项活动,更是涉及到多种模型、方法、观点、方式和工具。
关键词:设计方法;设计策略
创新工场用户体验总监吴卓浩曾说过:“即使是在寻找灵感的过程中,设计方法也能帮你摆脱无力感。虽然设计方法无法直接告诉你灵感在哪里,但它能告诉你应该尝试哪几个方向解决方案会在哪个范围出现。”我喜欢他的这句话,其实在难题面前,最让人心里崩溃的不是脑袋一片空白,而是在等待,在寻找的过程中,当你朝向前方时,眼前迷雾重重,不知去路,那种从心底升起的深深的无奈与无力感。
不知道方法,不知道理论,低效而没有头绪,更何谈设计出优秀令人满意的作品?生搬硬凑,东一块儿西一块儿,硬生生的拼凑出一个作品,就像是秋天收获的季节,明明是漫山遍野的稻谷,你却不知道方法,面对着这诱人的果实而无法收获,只能硬生生的用手去刨土地。扪心自问,这样真的能收获得了稻谷吗?我们又将刨到什么时候?耗时耗力,伤人伤己,这个时候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样,设计也注重方法。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最著名的就是设计方法,而《设计方法与策略》更是凝聚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师生长期实践经验和智慧的一本书,他就像是一座还未打开的宝库,里面各种箱子里装的不是宝石与珍珠,而是各种各样简洁但又实用的设计方法。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去依靠这本书,依靠这本书里的方法,毕竟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与最适合的使用范围。女人的裙子穿在男人的身上,孩子穿着大人的鞋子,或许这并没有什么,可是总是会显得那么违和与滑稽可笑。而设计方法也是如此,要结合实际的问题和所处的环境来加以运用,万能钥匙可以开所有的锁,却代替不了门禁卡,设计方法自然也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我们在选择设计方法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当时的问题环境,从而去选择最适合当前情景的方法。目录代替不了全书,我们只能把这本书当做一本前面的设计方法速查手册,而不能全部依赖她。
作为一个建筑师总是要面临许多各种各样的挑战,因此我们要不停地学习,去了解设计的对象事物技术以及影响,我们要不停的去发现问题,并将这个问题理解贯彻,找到合适的方法去解决她。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面临其他支线问题,比如我们的时间比较紧张,资源比较有限,这个时候设计方法就可以帮我们,把这些问题联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优解。我们自己本身就有着洞察力和创造力,而在此之外,设计方法也能帮我们更有效地获得它们。
在实践的过程中体味它,慢慢琢磨出每种方法的要点。方法追根究底来说也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工具,我们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方法来找到灵感,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纸上得来终觉浅,读万卷书或许能够使我在脑海里有这个概念,但是只有行万里路,我才能知道这万里路上的风光。白雪皑皑,山花烂漫,大漠黄沙,江南水乡,书里描绘的再美,都不能通透的理解,总会有一层纱朦朦胧胧的覆盖着,而在看的那一瞬间,面纱掀起,从心里油然而生的是—种无法用语言描绘的让人惊艳的感觉。设计也如此。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波特竞争战略”,在理论知识的另一面上,满布着各种品牌、样式和颜色的高跟鞋,在令我这个读者眼花的同时,我肯定,买家面临成千上万的鞋子的时候,内心迷茫慌张的感觉只会比我多。此时,如何吸引住买家的眼球至关重要。这个理论便是通过影响一个公司的品牌、生产和创新等等决策来进行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开发。“SWOT分析”与这个方法有些相似之处,只不过前者是综合分析公司的优势与劣势,而后者则是更注重企业运营时的战略位置,找到自身定位。两者相似度极高。
在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方法是“角色扮演”,它的定义很复杂,但是通俗来说,就是通过一种模拟形式,来帮助设计师改进产品设计,使得用户得到更好的使用体验。这种方法灵活性与趣味性都极高,可以使设计师身临其境的去体验产品,探索产品,感受产品的吸引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建筑设计师,我们也可以通过建筑建筑模型也体验建筑,就像同济大学举办的“建造节”一样,身临其境,与用户和产品都进行联系,来更好的激发设计师的灵感并进行设计,丰满作品。
在学习与设计的过程中,我们都要永怀一颗童心,像个孩子一样,单纯热烈的爱着这个世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敢于去拼去想,哪怕跌跌撞撞,也不失去信心。
张为平说过:一个優秀的建筑设计师,要兼怀着理性与感性。而我认为,应该还有童真。热爱世界,热爱自然,热爱一切美的东西。
没有一种策略是完美的,也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设计方法也并不能保证设计任务的决定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设计出一个优秀的作品,也并不代表着只有一种方法。设计方法与策略覆盖面极广,综合了视觉表达,创意思考,用户研究及价值论证等各项活动,更是涉及到多种模型、方法、观点、方式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