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以互文性理论为支撑,结合辛斌的具体互文性与体裁互文性,从互文性本身的文本特征出发,选取2017年《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经济类英语新闻语篇各30篇,从具体互文性与体裁互文性两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本文发现在具体互文性方面,间接引语应用较为突出,多数转述话语信息来源明确,但《纽约时报》中富含确定信息来源的使用频率以及转述动词的多样性均低于《中国日报》。在体裁互文方面,两份报纸中的句法层面应用皆多于词汇层面,但是《纽约时报》中创新词汇出现频率为零,明显低于《中国日报》。两份报纸的不同来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价值观和文化环境两个方面。
关键词:具体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 经济类英语新闻 文化差异
新闻英语的互文性一直受到众多关注。国内外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国内有刘琳、饶英(2008),王新龙(2014),马笑清(2015)等。国外有Natalia Chaban, Jessica Bain, Serena Kelly(2014), Kristen. D. Landreville, Heather. L. LaMarre(2013)等。
《纽约时报》堪称美国高级报刊,具有良好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中国日报》为中国英文报刊,是国内目前唯一跻身西方主流社会的中国英文媒体,同时全球读者也认为它是中国英语媒体中最权威、最可信的报纸。两者在对外信息传递方面影响深远。因为经济类新闻报道是新闻板块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因此本文主要选取2017年《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中经济类英语新闻报道各30篇进行互文性对比研究。
1.互文性及其分类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Kristeva(1967:438-465)首次提出,它指的是“语篇的一个固有属性,即总是充斥着其它语篇的片段,要么将这些片段明显地割裂或融合,要么对其加以吸收、抵制、反讽或回应等”(Fairclough 1992:84)。辛斌提出来了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的分类。具体互文性类似于明显互文性和强互文性,具体指一些明显的互文现象,例如模仿、抄袭、引用、用典等。体裁互文性指的是文章的体裁、结构、风格。在他的博士论文中(1994),他解释了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互文性,并且通过研究新闻报道的来源,引述方式和引述动词来揭示新闻报道的互文性本质。在体裁互文性方面,他研究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多种体裁。本篇论文以辛斌对互文性的分类为依据,揭示《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这两类经济新闻报道的互文性特征。
2.具体互文性
在新闻报道具体互文性研究中,核心是转述话语的研究。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具体互文性研究以转述话语为中心,主要研究转述话语的来源、转述话语的形式以及不同的转述动词。
首先根据Kellett(1993)的互文性理论,任何写作都可以被看作是引用。另外,Leech认为研究间接引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别人的话和别人的意图,但是为了更好地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别人的意图很少在新闻中体现,所以本文将从别人的话入手分析新闻报道。
2.1转述话语的来源
张健(2004)认为转述话语的来源分为三类:确定来源、半确定来源和不确定来源。基于不同的目的,确定来源的新闻记者会直接详细地指出引用某句话的来源,这不仅可以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新闻的了解。基于某些目的,半确定来源的新闻记者不会直接指出引用的来源,而是采取一种含蓄的方式。而第三种不确定来源是指新闻记者没有指出引用的出处。
1.2转述话语的形式
Faircough(1995)把转述话语的形式分为四类:direct speech(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direct speech slipping(直接引语滑入)和unsigned speech(无标志引语)。
具体来说,直接引语就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原封不动地引用别人的话。间接引语就是指作者会对引用的话进行整合,从而做出改变。Fairclough认为间接引语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影响读者的观点。直接引语滑入是指开始是间接引语,后来又滑入到直接引语。无标识引语是指没有具体揭示转述话语的语言标志。
2.3转述动词
新闻语篇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引语,另一个是间接引语,因此不同的转述动词在新闻语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动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描述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所以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类:褒义、中性和贬义。任何转述动词都可以帮助作者描述当时人们的想法和观點。主要的转述动词有say, add, note, tell等。
3.体裁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主要包括风格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风格互文性指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其他文本的结合,所以新闻风格的互文性注定与其他文本的风格特点联系在一起。在新闻报道中的体裁互文性中,结构互文性的特征更为显著,所以本文以结构性的特征来体现体裁互文性的特征。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新闻报道的结构互文性。
3.1词汇层面的结构互文性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不断更替,让语言焕然一新。然而这些新词的创造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遵循具体规则的。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包括新造词、首字母缩略词、复合词等。
3.1.1新造词
有些新造词在新闻语篇是比较普遍的,因为这些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尤其是好奇心。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理念通过多媒体传达到人们那里。新造词的类别主要有三种:1.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相关的新词,例如Euro(欧元)等;2.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词的创造,例如,firewall(防火墙),等;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很多新词受到关注,例如,blue-collar(蓝领)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霍清清.英语新闻的互文性阐释—以China Daily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6.蒋红.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新闻话语.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刘琳,饶英.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17-21.
8.娄琦.语篇的解读与互文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马笑清.互文性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的解读—基于民族通婚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5.
10.王新龙.互文性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11.辛斌.篇章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11-14.
12.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8-12.
13.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Press,1992.
14.Fowler, Roger. Language in the News[M]. London: Routledge,1991.
15.Mc 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6.Thomas, L. etal. Language, Society and Power: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7.Xin Bin. Intertextualit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udan University: Published PhD dissertion, 1994.
18.Xin Bin. Intertextualit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M].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Press, 2000.
(作者介紹:宁海姣,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具体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 经济类英语新闻 文化差异
新闻英语的互文性一直受到众多关注。国内外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不少专著和论文。国内有刘琳、饶英(2008),王新龙(2014),马笑清(2015)等。国外有Natalia Chaban, Jessica Bain, Serena Kelly(2014), Kristen. D. Landreville, Heather. L. LaMarre(2013)等。
《纽约时报》堪称美国高级报刊,具有良好的公信力与权威性。《中国日报》为中国英文报刊,是国内目前唯一跻身西方主流社会的中国英文媒体,同时全球读者也认为它是中国英语媒体中最权威、最可信的报纸。两者在对外信息传递方面影响深远。因为经济类新闻报道是新闻板块中一个很重要的板块,因此本文主要选取2017年《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中经济类英语新闻报道各30篇进行互文性对比研究。
1.互文性及其分类
互文性这一概念由Kristeva(1967:438-465)首次提出,它指的是“语篇的一个固有属性,即总是充斥着其它语篇的片段,要么将这些片段明显地割裂或融合,要么对其加以吸收、抵制、反讽或回应等”(Fairclough 1992:84)。辛斌提出来了具体互文性和体裁互文性的分类。具体互文性类似于明显互文性和强互文性,具体指一些明显的互文现象,例如模仿、抄袭、引用、用典等。体裁互文性指的是文章的体裁、结构、风格。在他的博士论文中(1994),他解释了新闻报道中的具体互文性,并且通过研究新闻报道的来源,引述方式和引述动词来揭示新闻报道的互文性本质。在体裁互文性方面,他研究新闻报道、媒体广告等多种体裁。本篇论文以辛斌对互文性的分类为依据,揭示《纽约时报》和《中国日报》这两类经济新闻报道的互文性特征。
2.具体互文性
在新闻报道具体互文性研究中,核心是转述话语的研究。本文对《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具体互文性研究以转述话语为中心,主要研究转述话语的来源、转述话语的形式以及不同的转述动词。
首先根据Kellett(1993)的互文性理论,任何写作都可以被看作是引用。另外,Leech认为研究间接引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别人的话和别人的意图,但是为了更好地遵循真实客观的原则,别人的意图很少在新闻中体现,所以本文将从别人的话入手分析新闻报道。
2.1转述话语的来源
张健(2004)认为转述话语的来源分为三类:确定来源、半确定来源和不确定来源。基于不同的目的,确定来源的新闻记者会直接详细地指出引用某句话的来源,这不仅可以让读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可以加深他们对新闻的了解。基于某些目的,半确定来源的新闻记者不会直接指出引用的来源,而是采取一种含蓄的方式。而第三种不确定来源是指新闻记者没有指出引用的出处。
1.2转述话语的形式
Faircough(1995)把转述话语的形式分为四类:direct speech(直接引语)、indirect speech(间接引语)、direct speech slipping(直接引语滑入)和unsigned speech(无标志引语)。
具体来说,直接引语就是指新闻记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态度,原封不动地引用别人的话。间接引语就是指作者会对引用的话进行整合,从而做出改变。Fairclough认为间接引语不仅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可以更好地影响读者的观点。直接引语滑入是指开始是间接引语,后来又滑入到直接引语。无标识引语是指没有具体揭示转述话语的语言标志。
2.3转述动词
新闻语篇关注两个方面,一个是直接引语,另一个是间接引语,因此不同的转述动词在新闻语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新闻语篇中的转述动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描述不同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所以转述动词可以分为三类:褒义、中性和贬义。任何转述动词都可以帮助作者描述当时人们的想法和观點。主要的转述动词有say, add, note, tell等。
3.体裁互文性
体裁互文性主要包括风格互文性和结构互文性,风格互文性指新闻报道可以看作是其他文本的结合,所以新闻风格的互文性注定与其他文本的风格特点联系在一起。在新闻报道中的体裁互文性中,结构互文性的特征更为显著,所以本文以结构性的特征来体现体裁互文性的特征。本文将从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析新闻报道的结构互文性。
3.1词汇层面的结构互文性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词不断更替,让语言焕然一新。然而这些新词的创造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遵循具体规则的。新词的构成方法主要包括新造词、首字母缩略词、复合词等。
3.1.1新造词
有些新造词在新闻语篇是比较普遍的,因为这些词能吸引读者的兴趣,尤其是好奇心。为了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越来越多的新事物和新理念通过多媒体传达到人们那里。新造词的类别主要有三种:1.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相关的新词,例如Euro(欧元)等;2.科技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新词的创造,例如,firewall(防火墙),等;3.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有很多新词受到关注,例如,blue-collar(蓝领)等。 参考文献
1.戴炜栋,何兆熊.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第二版)[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5.霍清清.英语新闻的互文性阐释—以China Daily为例,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2010.
6.蒋红.从互文性角度分析新闻话语.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7.刘琳,饶英.英语新闻语篇互文性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1):17-21.
8.娄琦.语篇的解读与互文性[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马笑清.互文性视角下英汉新闻语篇的解读—基于民族通婚报道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5.
10.王新龙.互文性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8).
11.辛斌.篇章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研究,2000(3):11-14.
12.辛斌.体裁互文性的社会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02(2):8-12.
13.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 PolityPress,1992.
14.Fowler, Roger. Language in the News[M]. London: Routledge,1991.
15.Mc Carthy, M.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6.Thomas, L. etal. Language, Society and Power: An Introduc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17.Xin Bin. Intertextualit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udan University: Published PhD dissertion, 1994.
18.Xin Bin. Intertextuality From a Critical Perspective[M]. Suzhou: Suzhou University Press, 2000.
(作者介紹:宁海姣,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