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2008~2012)来本院收治的DPB患者12例,12例患者均为临床诊断病例,经临床诊治2月后复查CT。结果:9例(75%)DPB表现为弥漫性细粟粒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细支气管扩张5例(41.7%),表现为小囊状、柱状;7例(58.3%)小斑片状炎症灶。治疗2月后,7例小斑片状炎症基本吸收,4例弥漫性细粟粒影局部减少,5例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断与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判断DPB疗效的重要手段之一。
【关键词】 CT;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治;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该病于1969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山中、本间、谷木等提出[1]。本病至今病因不清,有人种和地域的差异,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较为常见[2]。在我国DPB临床诊断与治疗病例相对较低,因此,提高对DPB患者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认识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近4年(2008~2012)来本院收治的DPB患者12例,探讨DPB患者CT诊断与治疗后的变化,旨在提高对DPB患者临床诊治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近4年(2008~2012)来收治的DPB患者1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男8例(66.7%),女4例(33.3%),年龄33~68岁,平均46.3±11.2岁。12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症状,3例有活动后气促症状,9例有副窦炎病史,3例有副鼻窦炎既往史。
1.2 方法:对12例经临床诊断的DPB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月进行CT胸部检查。采用GE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 16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120 KV,150 mAs,层厚8~10mm,螺距1.5,间隔8~10mm,标准算法重建;其中10例于感兴趣区加扫高分辨CT(HRCT),扫描参数:130 KV,300 mAs,层厚1mm,重建1 mm,螺距0.625,骨算法重建,视野(FOV)350 mm×350 rnm。矩阵512 x 512。副鼻窦CT扫描与胸部CT扫描采用同一机型,扫描参数130 KV,200 mAs,层厚3mm,重建3mm,螺距2.0。
对DPB患者治疗前后CT变化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1.3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符合1998年日本厚生省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3]。
2 结果
CT胸部征象:9例(75%)DPB表现为弥漫性细粟粒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细支气管扩张5例(41.7%),表现为小囊状、柱状;7例(58.3%)小斑片状炎症灶。治疗2月后CT检查显示:7例小斑片状炎症基本吸收, 4例弥漫性细粟粒影局部减少,5例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3例患者已无活动后气促症状。副鼻窦CT,10例DPB患者有慢性鼻窦炎(占83.3%)。
3 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DPB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有既往史[4]。由于DPB发现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遗传学、地域性、免疫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诊断标准主要参考1998年日本厚生省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在我国DPB报道的病例较少,发病的最初诊断常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因此,研究DPB患者的CT影像特征以及治疗前后CT征象的变化,对认识DPB患者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我院近4年来诊治的12例DPB患者进行治疗前后CT检查的观察,并对治疗前后CT特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观察DPB患者疾病在临床治疗的效果。12例DPB患者经2月治疗后CT检查:7例DPB患者双肺小斑片状炎症基本吸收,4例肺部弥漫性细粟粒影局部减少,5例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结果显示:DPB患者炎症性病灶经临床治疗后,基本吸收,表明炎症性病灶在临床治疗后吸收较好,这与一般性肺部炎症临床治疗无太大的区别;而DPB细粟粒小结节影则吸收较少,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缓慢,表明DPB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间与疗效上与其它肺部疾病有一定的差别,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对DPB患者临床特征与CT影像特点在治疗前后变化的归纳与总结,是我们认识DPB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治疗后对DPB患者影像特征报道的文章较少,这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谭朴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89。9(3):123-127.
[2] 李惠萍,何国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M].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2):100-102
[3] 刘汉宁.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呼吸内科分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1.
[4] 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72.
作者简介:莫群兵,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大学本科,擅长放射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腹部疾病放射诊断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229-16
【关键词】 CT;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诊治;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该病于1969年首先由日本学者山中、本间、谷木等提出[1]。本病至今病因不清,有人种和地域的差异,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较为常见[2]。在我国DPB临床诊断与治疗病例相对较低,因此,提高对DPB患者诊断与治疗效果的认识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近4年(2008~2012)来本院收治的DPB患者12例,探讨DPB患者CT诊断与治疗后的变化,旨在提高对DPB患者临床诊治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近4年(2008~2012)来收治的DPB患者12例,均为住院或门诊患者,男8例(66.7%),女4例(33.3%),年龄33~68岁,平均46.3±11.2岁。12例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症状,3例有活动后气促症状,9例有副窦炎病史,3例有副鼻窦炎既往史。
1.2 方法:对12例经临床诊断的DPB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2月进行CT胸部检查。采用GE BrightSpeed Elite Select 16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参数:120 KV,150 mAs,层厚8~10mm,螺距1.5,间隔8~10mm,标准算法重建;其中10例于感兴趣区加扫高分辨CT(HRCT),扫描参数:130 KV,300 mAs,层厚1mm,重建1 mm,螺距0.625,骨算法重建,视野(FOV)350 mm×350 rnm。矩阵512 x 512。副鼻窦CT扫描与胸部CT扫描采用同一机型,扫描参数130 KV,200 mAs,层厚3mm,重建3mm,螺距2.0。
对DPB患者治疗前后CT变化结果,以及临床症状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1.3 诊断标准:诊断标准:符合1998年日本厚生省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3]。
2 结果
CT胸部征象:9例(75%)DPB表现为弥漫性细粟粒影伴树芽征,无融合趋势;细支气管扩张5例(41.7%),表现为小囊状、柱状;7例(58.3%)小斑片状炎症灶。治疗2月后CT检查显示:7例小斑片状炎症基本吸收, 4例弥漫性细粟粒影局部减少,5例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咳嗽、咳痰基本消失, 3例患者已无活动后气促症状。副鼻窦CT,10例DPB患者有慢性鼻窦炎(占83.3%)。
3 讨论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iffuse panbronchiolitis,DPB) 是一种以弥漫存在于两肺呼吸性细支气管区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特征:咳嗽、咳痰和活动后气促,严重者可导致呼吸功能障碍;DPB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有既往史[4]。由于DPB发现至今,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遗传学、地域性、免疫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诊断标准主要参考1998年日本厚生省第二次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在我国DPB报道的病例较少,发病的最初诊断常为其他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因此,研究DPB患者的CT影像特征以及治疗前后CT征象的变化,对认识DPB患者与其它呼吸道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本文对我院近4年来诊治的12例DPB患者进行治疗前后CT检查的观察,并对治疗前后CT特征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目的在于观察DPB患者疾病在临床治疗的效果。12例DPB患者经2月治疗后CT检查:7例DPB患者双肺小斑片状炎症基本吸收,4例肺部弥漫性细粟粒影局部减少,5例患者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观察结果显示:DPB患者炎症性病灶经临床治疗后,基本吸收,表明炎症性病灶在临床治疗后吸收较好,这与一般性肺部炎症临床治疗无太大的区别;而DPB细粟粒小结节影则吸收较少,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缓慢,表明DPB患者在临床治疗时间与疗效上与其它肺部疾病有一定的差别,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综合上述,对DPB患者临床特征与CT影像特点在治疗前后变化的归纳与总结,是我们认识DPB的重要内容。由于在治疗后对DPB患者影像特征报道的文章较少,这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谭朴泉.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J].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1989。9(3):123-127.
[2] 李惠萍,何国均.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研究进展[M].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4,24(2):100-102
[3] 刘汉宁.现代临床医学内科进展呼吸内科分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61.
[4] 蔡柏蔷,李龙芸.协和呼吸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1172.
作者简介:莫群兵,广东省第二工人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毕业于汕头大学医学院,大学本科,擅长放射诊断,主要研究方向为腹部疾病放射诊断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科技基金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122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