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

来源 :中国房地产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mao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园林建设中存在的高碳材料选用导致碳排放过量,废弃物处置不合理以及高污能源的应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园林需要景观师处理好精品园林与低碳园林、当前与长远、开发利用和保护生态性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精心的技术和设计。在全球气候逐年变暖的大背景下,建设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园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低碳生态技术;理念;园林;景观设计;分析
  一、众所周知,为了加快社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我国以前对碳排放量的控制水平和意识普遍偏低,但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前车之鉴,让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目前,全球正处于一种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差异巨大的严峻状态,人们的生活发生着许多微妙的变化,影响着工作与生活。因此,低碳理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而生,逐步地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当前,低碳生态理念已经融入于经济、文化、城市建设、建筑等方而,而在园林景观方而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却很少,但由于低碳生态技术理念的不断完善与改变,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已是必然趋势所在。
  二、生态园林景观工程的总体设计理念
  (一)通过节能技术降低能耗
  打造节能型的景观工程,首先必须控制电耗,因为电能是景观园林运用的主要能源,而以煤炭为主的电能应用,能耗越高,CO2排放量就越高。电能消耗的同时,气温随之升高,所以,生态园林建设必须首要考虑节能技术,包括低养护成本材料、低碳型环保材料、清洁能源的应用及废弃物的排放与处理,以降低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二)注重自然元素在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将自然线条和色彩,如江流形态、建筑层次、植物色彩等与景观工程建设相融合,在入口处打造特色亮点吸引商户和游客。注重景观建设的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并以自然景观带为主要视轴,注意色彩配合,呼应沿轴美景,打造随意但又特别的生态景观景致。
  (三)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在设计中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以及景观内部本身的生态秩序,强调人对自然的感知与认识,即将自然元素融入材料应用中,使人们在宽阔的视野中感知多元意象,建成一个组织与协调共生,同化与异化并存的新陈代谢系统,以迎合人们对生态环境和身心健康越来越高的艺术化感知需要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的各种功能需求。
  三、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与策略
  (一)树立绿色低碳生态意识
  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就需要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进行思想上的培训,让他们树立起绿色低碳的生态保护意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一个没有低碳意识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更可能是倾向于追求园林的外观忽视其实际的地形和资源的可利用性,这样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园林的成活率低。只有一个具有绿色低碳生态意识的园林景观设计师,才能更好地因地制宜,以实地勘察园林为前提,增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来建设一处绿色低碳的园林。
  (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地形
  一个好的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进行有效的资源利用和地形利用。即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之前,要亲自实地勘察,观察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能源与可循环的资源,在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尽可能地使用低耗能的技术与产品,以此来实现高效的园林景观设计。比如,利用地形关系合理的设计水流布置、道路选线等,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来进行植物栽培种类的选择,同时在园林内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等绿色资源以实现路灯照明和雨水收集重复利用,达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效果。
  (三)气候协调,科学种植
  众所周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项工程之一就是树种的种植与设计,因此这是影响园林景观的重要一部分。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下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现场的情况来进行分析,在种植前要考虑到不同植物的季节性变化,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湿度条件,选取与园林景观相协调的特色植物进行种植。同时,要着重选取与当地特色相联系的当地树种进行栽培,通过合理的分布与搭配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提高当地的生态稳定性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四)水体的科学设计
  水体的设计是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低碳生态化,就要求在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水体的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比如,在水体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到实际的景观效果,还要考虑到水体的生态性,即对整个园林的影响作用。通常情况下,在对所设计的园林进行实地考察的前提下,水体的有效科学设计可以帮助提高园林内的湿度、降低温度,促进园林的生态循环。与此同时,在进行水体设计时还应该遵守当地地形和水资源的实际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通常情况下,首先考虑天然地表水,其次可以考虑利用雨水收集等方式来进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四、节能技术的应用
  (一)屋面设计
  倡导绿色建筑。采用PP排水片材和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和渗槽、渗坑等多种方式,将屋面雨水收集到过滤池,雨水收集后用于屋面的景观植物浇灌。此外,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围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墙面种植绿化带,形成绝佳围合感,既降低风力,又可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增加绿化面积。植物绿化的缺点是植物根系发达,容易穿越屋面,破坏防水层,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建成高观赏性、低维护率的屋面景观带。
  (二)池塘水体活化
  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活动的水体是保证整个园林生机的必要元素,又能降低气温,调节湿度。建立池塘水体活化系统,使整个园林的水体流动起来,打造出自然的城市湿地。本系统的原理是池水经过沉淀进入调节池,经泵压提到高负荷地下渗滤装置,该装置通过微生物净化技术,经脱磷脱氮处理后自流到大水塘。该活化系统解决了死水变污水的难题,既节约了耗能又补充了地下水,保证了生态园林的生机盎然。
  (三)植物规划设计
  将植物的生长布局纳入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使用雨水花园与植被设计的建设理念,大量运用本土植物,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观赏性较高,并且与景观相互辉映的植物进行合理配置,增强园林的碳汇功能和观赏功能。一般垂柳种植在水体周边,而像鸢尾这样的水生植物大量种植在湿地,形成景观与水面的共鸣。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动物的栖息地,创造项目的生物多样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低碳生态技术理念与园林景观设计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改善某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绿色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以及资源匮乏的严峻形势下,世界各国理应遵循低碳生态化理念,以此避免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平衡的迫害,相信随着低碳生态技术和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与发展,可以更好地提高园林景观设计的科学性与绿色化,帮助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发展到一个更好的阶段。
  参考文献:
  [1]信春华,丁日佳,刘峰.井工矿低碳生态矿山建设多阶段综合评价模型[J].煤炭学报,2012,37(06):1061-1066.
  [2]闫整,房文娟.济南西客站片区低碳生态建设的规划对策[J].城乡建设,2012(03):31-33.
  [3].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低碳生态控制性详细规划[J].建设科技,2012(Z1):75-77.
  [4]段国宁.章村矿低碳生态矿山建设中的技术创新集成体系[J].河北煤炭,2011(05):1-2+17.
  [5]贾仁安,章先华,徐兵,段志诚,涂国平,张南生.低碳生态能源经济循环农业系统工程典型模式及配套技术[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31(S1):124-130+134+133.
其他文献
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和20世纪下半叶东亚国家(地区)的历史经验都显示:关税(及 非关税)保护相对较高的时期经济增长较快,而保护较低的时期经济增长反而较慢。 理论显示:贸易与增长并没有
批发零售业直接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处于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环节,对我国经济和社会贡献重大,近年来发展迅猛,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WT
土地储备制度是在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和城市土地市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城市土地管理制度,是指城市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征用、收购、置换、转制、收回等方式,从分散的
目的:以炭疽芽孢杆菌保护性抗原(PA)为模式抗原,对茯苓多糖PCP-I作为疫苗佐剂增强抗原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的机制进行研究.方法:PCP-Ⅰ混合PA免疫BALB/c小鼠,分别采用ELISA和
本文以探讨鄂西南岩溶石山地区人居环境容量为目的,通过对地质环境、资源环境和环境问题分析,按城镇所处地形地貌特征,将全区城镇划分为溶丘洼地盆地型、临沟傍河型和岩溶槽
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各大高校也都在努力培养各种全能型的人才。而学习汉语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础,目前的高校在汉语教学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怎样才能
目的:探究间充质干细胞(MSC)与鞘氨醇-1-磷酸(S1P)联用对急性肺损伤发生过程中S1P代谢相关酶的表达调控作用.方法:构建脂多糖(LPS)刺激的急性损伤的肺内皮细胞模型,与MSC及S1
起重机械属于大型机械设备,在工程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起重机械的设计内容较多,而且自身具备很强的特殊性.本文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起重机械存在的安
近年来,电气火灾事故频发给电力安全管理造成了极大影响,火灾事故受到了各界重视.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升.就电力企业而言,现阶段其消防管理方
期刊
近年来,湖北省枣阳市通过落实监督责任、完善监管体系、强化基础保障等举措,加大对涉农资金的监管力度,确保了各项涉农资金规范、安全和有效地使用,各项强农惠民政策、资金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