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特色”的人口失衡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19860525a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印度人口失衡的局势每况愈下,已不仅仅是社会学问题,甚至关乎印度的国际形象。
  
  年轻的印度,将“变成同性恋”?
  
  印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据印度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在12.1亿总人口中,有50%以上的人口年龄低于25岁,而处于35岁以下的人口则高达65%左右,并且预计到2020年其人口平均年龄也只有29岁,而届时中国和日本的人口平均年龄将分别达到37岁和48岁。可以说,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印度将继续处于“年轻状态”并享受“人口红利”,这也是提出“金砖国家”概念的高盛公司等许多机构对印度未来充满信心的重要原因。
  然而,“年轻”的印度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即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在过去十年间,印度人口性别比例(每一千名男性中女性所占比例)虽有所改善,从2001年的933上升为2011年的940,但总体上男性比女性仍多3720万。而且更为严重的是,0~6岁儿童的性别比例达到历史新低,从十年前的927下降到914。米佐拉姆邦的比率为全国最高,但也只有971;而在哈里亚纳邦,0~6岁儿童的性别比例只有830。面对印度愈来愈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印度有官员甚至指出,“男性在增多,女性在减少,找不到媳妇的日子为时不远,终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同性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发出警告,除非采取严厉措施解决问题,否则印度未来将面临难以预料的严重社会问题。
  “都成为同性恋”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男女比例失衡确实已经成为印度社会必须面对的现实。实际上,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似,印度出现的人口过快增长、男女比例失调以及女婴出生比例过低等现象,除了经济相对落后等共性因素外,那些具有鲜明“印度特色”的因素着实“功不可没”。
  
  “印度特色”的因素
  
  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
  印度几乎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国家,宗教影响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80.5%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中的一些思想、哲理和价值观提倡生育,认为多生多福。而其他宗教教义,如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也是鼓励多生多育,自然影响到占人口总数13.4%的穆斯林和2.3%的基督徒的生育观。所以,十年内印度人口增加了1.8亿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与此同时,正统的印度教认为男人天生比妇女优越,而印度教三个教派之一的湿婆教派则崇拜男性生殖,认为“林伽”具有创造万物的超自然神力,代表宇宙之源,是生命和力量的象征。尽管印度教另一派别性力派赞美乃至崇拜女性,但这一教派关于女性的理论和实践影响有限,其理论和做法受到大多数正统印度教徒的指责。印度教经典《摩奴法典》更是以法律的形式奠定了古代印度男尊女卑的基础。所以,从总体上来看,印度教徒是歧视女性的,将妇女定为男人的附庸,没有独立的人格和社会法律地位。重男轻女的观念已经宗教化,很难被轻易改变。
  男欢女悲的嫁妆制度
  在印度,骂人最狠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新生儿的爸爸如果两手一合再张开,即“两手空空”之意,就表示生了个女儿。更有甚者,在印度的某些邦,生女儿的仪式之一就是要砸个瓦罐,表示倒霉和损失。在传统的印度教家庭中,女性不仅没有财产继承权,并且被认为是一种“负担”,女儿出嫁时需要向男方家庭做出一定的补偿。
  如果说印度社会重男轻女的陋习有着深刻的宗教根源,那盛行的陪嫁习俗则进一步恶化了女性的生存状况。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深恶痛绝地说:“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他在1961年力主通过了《禁止嫁妆法》,但陪嫁之风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而且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嫁妆的价码也水涨船高。在印度,男方的受教育程度甚至成为男方家庭向女方索取嫁妆的砝码。例如在某些地区,一个在校大学生可以索要10万卢比,研究生学历就能索取25万卢比,而医生或工程师甚至可以索取500万卢比。
  印度男子可以凭借自身条件按“公认的标准”向新娘家庭索要嫁妆,而女孩如果没有嫁妆就很难找到如意郎君。嫁妆一方面使婚姻变成了商品,另一方面也使有女待嫁的家庭背负了沉重的压力。对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送女儿嫁妆也许还有能力,但对于大多数下层百姓而言,嫁妆确实是一个深重的负担。只有一个女儿还可以应付,如果有几个女儿,他们可能就永无翻身之日了。而直接由嫁妆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很多,不少妇女因为嫁妆少、不能满足夫家不断追要的胃口而遭到虐待,有媒体报道称,仅2007年一年因嫁妆争议死亡的女性就达8093人,伤残的更高达75930人。
  计划生育成效有限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意识到人口问题的国家之一,于1951年就提出了制定人口控制计划,并且从1952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就开始拨专款推广计划生育。然而,由于推行政策的措施不是过分强调政府干预,并最终导致民众对高压政策的普遍反对,就是过度依赖民众的“自愿原则”而导致政策执行上柔弱无力。总之,印度的人口控制计划成效有限。
  一方面,印度教徒信奉“梵我合一”,崇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不喜欢计划生育,漂亮的口号很难动摇根深蒂固的观念。另一方面,印度的选举制度也促使民众努力增加“人口基数”。对于任何政党来说,尽管都认识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但强行推动计划生育带有政治风险,所以大多谨慎地采取自愿实现计划生育的政策。更为重要的是,印度的教派冲突仍不时沉渣泛起,每个教派都不想限制自身的人口数量以免处于劣势。
  不过,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多少还让政府看到了希望:与上一个十年相比,2001~2011年的人口增长率出现大幅下降,从21.54%下降到17.64%。
  
  社会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嫁妆制度盛行不衰,加之政府在推动人口计划上过度依赖“民众自愿”,导致印度人口增长实际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出生儿童的性别比例失衡日趋严重。
  据印度人口普查资料,人口性别比例在过去的110年里经历了一个“速降”与“回调”的过程:从1901年的972下降到1991年的927,然后又从1991年开始有所回调,至2011年达到940。与人口性别比例出现回调不同,在过去的50年中,0~6岁儿童的性别比例则处于稳定的“速降”状态,从1961年的976一路下滑到2011年的914。
  重男轻女的观念是导致儿童性别比例过低的直接元凶,背后则是广泛存在的选择性堕胎和杀婴现象。今年4月,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与印度几家非政府组织召集了一次研讨会,与会者一致认为:在胎儿性别鉴定问题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是当前印度非法堕胎现象日趋恶化的根源。其实印度早在1996年就通过了《禁止性别选择法》,但孕妇还是可以通过“非常手段”知道“B超”的鉴别结果,以达到要男孩不要女孩的目的。虽然性别选择有违法律,但堕胎并不违法,印度当局很难禁止各种小诊所的“违规”操作。而在一些不发达地区,杀害女婴的现象并不鲜见。
  由于男多女少,印度一些地区出现“换婚”、“群婚”和“租婚”等丑陋现象,而且针对妇女的强奸、骚扰、劫持、诱拐等犯罪活动呈急剧上升之势,据称,新德里2010年有报案的强奸案高达402起,被媒体冠以“性侵之都”。
  
  提高女性地位,政府仍需努力
  
  客观地说,印度在解决人口失衡问题上做了许多工作。印度宪法规定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与男性拥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1956年和1961年先后颁布的《印度教继续法案》和《禁止嫁妆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女性及其家庭的压力。印度政府努力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为女性提供平等的机会,加大对为女性开展项目的支持力度以帮助其在经济上获得独立。
  印度女性的平等意识正逐年增强。例如在2009年的大选中,女性竞选者达到556人,其中有59人当选。2009年8月,印度议会人民院同意对宪法第234款进行修改,以将农村各级议会中为妇女保留的席位从三分之一提高到一半;11月,印度城市发展部长向人民院提交议案,要求地方城市议会席位为妇女保留的比例也从33%提高50%。可以说,在农村和地方城市的各个级别提高为妇女保留的席位至50%,已经成为印度多数政治力量的共识。目前,印度总统、国大党主席、反对党议会党团领袖以及铁道部长等都是女性,成为印度政坛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过,总体上讲女性在社会生活中仍面临着种种问题和挑战,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几十年来印度人口失衡的局势每况愈下,已不仅仅是社会学问题,甚至关乎印度的国际形象。近年来印度政府因经济腾飞大受舆论赞赏的同时,也因无法有效缓解人口失衡问题饱受媒体的批评。有媒体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印度的两面性:一面是现代化的崛起,一面是中世纪的落后思想。
其他文献
美方派出了250名情报机构的安全人员为布什护驾,所到之处事先部署阻击手,出动警犬搜查可疑物被访国家也出动了大批警力加强安保措施    2008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终于在入主白宫七年多后首次把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列入访问日程,兴师动众地对以色列巴勒斯坦科威特巴林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和埃及进行了为期八天的访问  就在布什乘坐的“空军一号”专机1月9日抵达以色列后,他的安全问题成了这次中东之行的头号难
以色列为什么往死里打?仅仅是报复哈马斯的火箭弹袭击吗?是谁主张开战?又是谁主张收手?他们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什么明知道无法根除哈马斯,却执意去打这一仗,而且动用精兵强将?是否还有敲山震虎意在伊朗的大阴谋?      总理和国防部长一拍即合  描绘这场战争蓝图的,是以色列总理奥尔默特和国防部长巴拉克,前者因在2006年的黎巴嫩战争中的“不良”表现而备受指责,一直想找个机会出出气,拿真主党当撒气筒是没有
观察蔡英文近来的政治言行发现,“新政治文化”只是政治谎言,只是美丽的传说。蔡英文打着“新政治文化”的旗号,还在延续陈水扁与民进党的“旧政治文化”与“民粹政治文化”,还在制造政治仇恨、制造族群对立。    “新政治文化”是蔡英文一直努力建构的核心政治发展概念与选举主轴,同时她还提出配套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两岸政策论述。然而,蔡英文的“新政治文化”与两岸政策论述仍未摆脱旧政治文化思维与强烈的
“我们不会就此停步,我们要给自己布置一项有雄心壮志的任务——通过建立‘欧亚同盟’实现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俄罗斯总理普京10月4日在俄罗斯《消息报》发表文章称,希望以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为基础,今后建立“欧亚同盟”,有效连接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区。这是普京表明竞选总统意向后首次提出外交倡议。他同时强调,“欧亚联盟”不会成为新的苏联或取代独立国家联合体,但西方媒体却称之为“苏联的2.
临近岁尾,中国领导人两次最重要的外交活动围绕周边进行——胡锦涛主席的东南亚和APEC之行和温家宝总理的东盟系列峰会之行。更早些,还有温家宝总理的朝鲜之行;如果扩大到“大周边”范围,还有温家宝总理的埃及之行。这些活动把观察者的视线,也把本期“封面话题”再次引向中国周边。不过我们把范围确定在一定限度内——这是因为,对这个范围,我们和我们的专家团队,有话要说。  “一个是融合,另一个是中国的促合。”这是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欧关系似乎一夜间问题多了起来,而现在似乎又突然间变好了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当前中欧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春节刚过,温家宝总理就开始了他牛年的第一次出访,而这次访问的目的地是欧洲温总理的欧洲之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舆论和公众对温总理在达沃斯论坛的精彩致辞剑桥大学的深情演讲,以及多场记者招待会均给予了高度评价  温总理对瑞士德国西班牙英国以及欧盟总部的访问,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对于印度的崛起前景,西方舆论以前是“捧上天”,试图扶持“民主”的印度来平衡中国崛起的影响力;现在又是“重重地摔在地”,不乏夸大其词的成分。  9月14日,印度政府抛出庞大的经济改革计划,向外资开放零售业、航空、通信等领域,减少政府补贴、提高柴油价格,出售部分国营企业的股份等,被称为“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庞大的改革计划”。  该计划在印度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指责辛格政府“向外国资本出售国家主
美国正在失去拉美?  Peter Hakim(“美洲国家间对话组织”主席)  《外交》  (双月刊)2006年第1期  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出版    如今的美国与拉美国家关系已降至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在诸多问题上,美国对拉美国家的表现感到失望:经济上,拉美国家的政策不稳,缺乏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政治上,一向被美国视为“民主橱窗”的拉美国家在过去十年中,有十几位民选总统被迫下台,其政府和领导人得不
ECFA大辩论后,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意犹未尽,不断利用各种场合宣扬其对两岸政策的观点,一会儿立场柔软,转脸又立场僵化。有人称这表明该党的两岸政策正朝理性、务实方向转型;也有人认为,无论是从其本质还是现实状况看,该党都没有作好转型的准备,注定要继续紧抱“深绿”。民进党两岸政策究竟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    蔡主席放话“信号”混乱    最近一段时间,蔡英文针对两岸关系发表了一系列谈话,但常常自相矛盾,
1935年12月,陈介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常务次长,在中日关系日渐恶化的艰难处境中,积极参与对日外交,维护国家权益。1938年,中国政府派陈介出任驻德大使,斡旋中日战争爆发后的中德关系。    参与临战前的对日交涉    陈介(1885~1951),字蔗青(清),湖南省湘乡同风乡人。1902年~1908年,留学日本和德国,通晓日语、德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1912年回国,先后任职工商部、农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