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出路在于开拓就业空间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九五”期间将新增适龄劳动力约4400万.年均新增近900万劳动人口。二是目前城市隐性失业(岗位待业)超过2000万.估计今后每年(除消化一部分外)从企业中需分离出300多万富余劳动力。三是农村约有1.4亿的剩余劳动力在寻找出路,其中约5900万劳动力在跨地区流动.主要流向是城镇。
其他文献
《中国可以说不》系列尽管走俏,但不过是对日本的那一系列“说不”的模仿而已!或许多数人对此并没进行过逻辑上的推敲.但此系列书所引发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
《中国可以说不》系列书籍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中国人为什么要说“不”?该如何说“不”?什么才是真正的说“不”?说“不”之后又该怎么办,对这些探层问题.复旦大学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里所选载的是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几种看法,相信广大读者阅后.对此会有更进一步的冷静而深刻的认识。
“再就业工程”现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极为关注的大事,如何才能解决这一难题呢?复旦大学哲学系部分师生和《解放日报》组成联合调查组,对上海市部分下岗、在岗职工.“再就业工程”从业人员作深入调查,历时3个月,写了不少有份量的调查报告,本刊将陆续择优发表.以飨读者。
实现私有化是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重大的举措。它的实行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俄罗斯的终结.资本主义制度在俄罗斯的诞生。然而,伴随着私有化进程的是俄罗斯社会的大动荡、大分化.以及原国有资产支配权的大争夺。
反映罗马俱乐部对人类发展前景的悲观主义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受到了批判。然而.它把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增长之间在量的方面联系起来加以分析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而加以借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lned development)模式。
本文是对美国著名新闻史及邮电史学者、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理查德R.约翰教授的学术访谈。他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专著《网络国家:美国电信的发明》和《扩散新闻:从富兰克林到莫尔斯的美国邮政系统》,曾在美国获多项图书大奖。2012年57124日和27日,借其在北京讲学之机,笔者对约翰教授进行了访谈,内容包括:他的求学及研究历程,对部分师友同仁的评价,及其专著《网络国家》的主要思想。
目前,在席卷全球的实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浪潮背后,涌动着一股日趋蔓延的全球性垃圾贸易暗流,这项贸易带来的后果是:地球的一部分变得干净了,另一部分的环境却遭到更为严重的侵害和破坏。
自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起,教育界关于这个难题的争论十分激烈。《探索与争鸣》组织探讨文章,有利于我们解开“考试”的密码,有利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最近.上海高教界对实施“宽进严出”的高校教育制度已形成讨论热点,本文仅对其“宽进”式的招生考试制度,谈点构想,以期商榷。
在我国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过程中,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的新情况。目前,“再就业工程”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行各业各部门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认识下岗?人们观念上的障碍是什么?再就业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有关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本刊择其精要.予以刊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