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会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探究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bone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社会飞速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前只是单纯为温饱考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追求更人性化的生活已经不再是梦想。再加上,图书馆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文章分析了特殊公共环境图书馆无障碍设计的必要性,以及弱势群体对图书馆无障碍设计的迫切需求,真正在公共空间做到无障碍化。
  关键词:公共建设;无障碍设计;图书馆建设
  无障碍设计理念产生于1974年,是在现代化社会下强调一些有关人类活动的建筑、设施都考虑到身体有不同程度缺陷或衰退者的设计理念。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思想理念是对人类的日常行为、动作、意识、生理反应等进行研究,着力于完善人类使用的物品和生活环境,消除使用者在操作中的不便之处,为使用者清理障碍,方便使用者的行为和动作。
  一、图书馆施行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
  无障碍设计理念主要运用在公共设施的設计上,广泛运用到了酒店、餐厅、剧场、会堂等场地的建筑上,它们的管理者非常认同并推崇无障碍设计理念。然而在图书馆的运用上却有所不同。图书馆虽然也是公共区域,但是有些管理者对于无障碍设计理念有着与众不同的想法,认为图书馆不需要这种设计理念,没有无障碍设施对图书馆的功能不会有多大的影响。
  第一,图书馆是公共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其所在区域的社会文明和经济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突出了区域的文化程度和精神文明。将无障碍设施运用到图书馆建设从整体而言,保证了使用者的权利,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使残疾人与老年人士也能享受到学习的权利,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提倡将无障碍设计理念运用到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中。
  第二,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保证了残疾人和老年人士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宪法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和社会要关注到残疾人的行为方便,在城市建设和环境设计方面要考虑到残疾人的行为,设计无障碍设施。我国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则,因此在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上,要严格按照《残疾人保障法》的要求,维护残疾人在文化学习和获取信息上的权利,在建设图书馆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守法律,结合图书馆的管理与设计要求,合理地进行无障碍通道的设计。
  第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方位的发展,我国各种事业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领域,同时享受优等教育资源成为了人们的权利。随着我国医疗条件的改善,残疾人的人数正在急速下降,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但是与此同时,天灾人祸依然不可避免,人类在消除残疾的道路上依然存在很多的困难。当前我国就有六千多万的残疾人口,占据总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也就说平均每五个家庭中就有一位残疾人,同时我国的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老龄化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将日趋严重,在早年间,我国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将会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二,老年人成为社会上重点关注的对象。老年人与残疾人有区别,但随着生理上的衰老,他们的部分身体功能已经退化,行动上会比较迟缓,与残疾人有着同样的障碍。当人步入八十岁后,利用轮椅代替走路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为了有效保证残疾人与老年人的文化权利,图书馆应当设计无障碍通道。
  第四,图书管理者工作应当树立资源共享的管理理念,希望图书馆和图书馆之间建立信息共享链接,共享建设、知识和应用等内容,同时希望更多的人都可以进入到图书馆,享受图书资源,维护自己的文化权利。如果图书馆不设置无障碍通道的话,就无法使残疾人和老年人自由运用图书馆的功能设施,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前提下,图书馆管理者应加强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重视,了解到他们在图书馆遇到的障碍和不便,在翻新和新建图书馆时运用无障碍设计理念。
  第五,现代图书教育理念中不仅包含了建筑形式、管理理念与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还应当站在残疾人与老年人的角度,树立无障碍的设计理念,在公共基础实施上为老年人与残疾人提供方便,有利于体现现代文明精神。如果图书馆忽视了无障碍设计理念,会将残疾人和老年人排斥在外,无法建立起良好的图书馆服务形象,而且与人们预想中图书馆的形象相差甚远。真正的现代化、为人民服务的图书馆是会站在残疾人与老年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合理地设计无障碍通道。
  第六,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也进入了现代化与数字化的时代,但是在图书馆中依然存在一部分的东西是无法被信息技术所替代的,比如电子书虽然出现了人们的生活中,但是依然没有纸质的书看着更加有厚重感与仪式感,网络中的图书馆也无法取代现实中的图书馆,不能给人一种真实的阅读环境。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发展,依然有图书馆生存的一席之地。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存放地、人类学习休闲的场所,将使用者置身知识的海洋中,吸收文化的气息,与同伴讨论探索知识是虚拟图书馆无法做到的。残疾人和老年人长期守在家中,更加渴望置身外部世界中,与他人进行交流研究。在信息化时代下,习惯用互联网获取信息、查阅资料的大部分是年轻人,而不是残疾人和老年人。将残疾读者和老年读者作为发展信息技术的终端用户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同时也是无法应用的,这个问题有效显示出了人们在无障碍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想要在图书馆建设中运用无障碍设计理念,首先需要从人们的观念入手,消除他们对于无障碍通道的偏见。
  第七,无障碍建设成本低廉,不会给图书馆的建设造成任何的负担。结合国外的研究资料,在一般的情况下,建设最低标准的无障碍通道,所使用的最高的建筑费用不会超过建筑成本百分之一,甚至还有更少的情况,这点成本对于图书馆的整体建筑成本而言根本就不值得一提。国内图书馆的建筑不会在材料上下很大的成本,更加注重的是方便与快捷,因此无障碍通道的建设成本也就更低了,从经济的角度上而言,是完全不同担心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新建图书馆时就要考虑到无障碍设计理念,使无障碍设施和整个图书馆融合为一体,不但美观大方,耐用便捷,而且价格更是低于后来的补建费用。   二、图书馆无障碍设计服务对象
  图书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机构,承担着积累和传播文化的重任,它蕴藏着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文明成果,收藏了丰富而宝贵的文献信息资源。尤其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能充分自由享受这项权利。并且2008年奥运会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盛会在北京举行。我们不仅仅是提供一个比赛场所,更要借此绝好机会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介绍中国。当外国人想了解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它成为了一个城市的重要形象,所以外国朋友无障碍地使用图书馆也显得十分必要。
  读书益智,开卷有益。文化能夠赋予人的活动以价值和意义。残疾人和老年人希望像正常人那样自由出入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资源开阔视野,增强自身的内涵。图书馆是最基本的公共建设,是公民进行学术研究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在众多读者中,总会有一些身残志坚、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读者,为了保障这些读者的权益,使他们保持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所以,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建设了很多的图书馆。但是,无障碍设计理念却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针对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也比较少。一方面,我国的法律出台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才实施《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错过了我国图书馆建立的高峰期,而在1990年修订的具有无障碍设计内容的《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又错过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图书馆扩建和改建浪潮。另一方面,很多相关的法律法规落实不全面,指向性不明确,例如在出台《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设计规范》后,很多图书馆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这一规范中包含的无障碍设计内容较少,虽然有一些相关规定,但如果设计师和建筑师考虑不全面,忽略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照顾,则无法落实规范中的内容。另外,政务没有想重视防火设施一样重视图书馆无障碍设施建设,也没有采取一些宣传措施和监管等,很多图书馆的负责人缺乏无障碍设计理念,很多时候在报道和讨论图书馆新建和落成的信息时,都没有设计无障碍设计的内容。
  图书馆最大的特点和功能就是提供读者借阅图书的功能,但就目前我国图书借阅设施来说,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甚至影响到普通人的正常借阅。例如:检索后的指引系统如何快速找到目标地点不清楚;借阅区书架过高;阅览桌私人空间不够……一些基本设施都未达到无障碍物质环境设计规范的最低标准,更谈不上更人性化、更通用化地设计此类公用设施。受过现代文明熏陶的图书馆残疾人读者,作为人,他们具有人文关怀的渴求;作为残疾人,他们又是弱势群体中需求知识的一部分。图书馆作为公共性的文化教育机构,必然要在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查阅图书文献过程中,留下人文关怀的印记。所以图书馆在向残疾人读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增添人文关怀的内涵,具有理论上的铺垫和现实的可能性。
  图书馆蕴含的人文精神是国家文明的体现,需要依据社会的整体文化建立。在社会飞速进步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前只是单纯为温饱考虑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追求更人性化的生活,已经不再是梦想。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也出现了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需要政府的投入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无障碍设计是一个系统、完整的建筑工程,不能只局限于残疾人和老年人居住的区域或经过的街道、使用的公共设施等,应该根据系统化、体系化的原则,使社会达到全面的无障碍化。因此,设计师要用整体的眼观看待无障碍设计,构建出最优的无障碍环境,使无障碍设施构成完成的框架和结构真正保证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权益,为行动不便的使用者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刘连新,蒋宁山.无障碍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2]李东莱,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今社会经济技术不断发展,各个省级市级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推崇地方地标建筑。文章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這些城市地标建筑,对地方地标建筑快速发展现象的原因以及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城市地标建筑的功能性所在。针对当前地标建筑的发展模式,为地方地标建筑的未来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地标建筑;利弊分析;模式特点  一、引言  中国有句谚语说:“愿意做叶子来衬
期刊
摘 要:随着大审美经济的发展,特色文化、审美观念与产业有了更高的契合。特色小镇是大审美经济时代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正确改革方向。南阳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优秀的玉文化在经济增长中起带动作用,成为南阳市建设特色小镇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以历史文化为依托,建设新型农村、特色小镇,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南阳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大审美经济;镇平石佛寺;玉文化;特色小镇
期刊
摘 要:从苏北东台市的基本概况入手,深入理解城市精神、用心感受生活,注意景观植物的选择,以及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结合发挥其综合作用,分别从古树名木、本土植物、四季植物、藤本植物等重点分析东台城乡片区的植物景观设,从而建立一种布局合理、生态和谐、延续文脉的植物配置模式。以最大限度展现空间的意蕴魅力。  关键词:苏北;东台市;植物配置;设计  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自然环境特色以及不同人文历史特色的
期刊
摘 要: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热潮的兴起,当今社会城镇化发展迅速,在全球化趋势下,各国的城镇化水平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当城市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负面影响,土地被侵占、传统文化景观被破坏、旧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城市发展同质化等等。研究以城市更新为切入点,选取了城市更新中具有典型特征的历史街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安徽省宁国市河沥溪小
期刊
摘 要:以北京市昌平区南环里社区为例,分析了南环里社区社会组织的现状与特征,阐述了个案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路径。  关键词:培育;发展;社区组织  一、南環里社区组织现状  南环里社区位于昌平城区南环路53号,属于昌平区管辖。城北街道东临东环路、创新路,南至振兴路,西毗鼓楼南街、永安路,北起永安巷,面积0.349平方公里。社区共有楼房45栋,社区常住人口总
期刊
摘要:“美好乡村”是安徽省政府为响应“美丽中国”而提出的以建设生态宜居村庄为目标的伟大规划,重点任务在于整治农村生态环境,而农村生活垃圾由于对人类健康危害重大,是其中最需要治理的部分。此外,铜陵市是安徽省生活垃圾治理最具成效的地区。为此,选择铜陵市义安区作为调研地,在了解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找出其不完善之处,尝试着提出更加合理的生活垃圾治理模式,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  关键词:美好乡
期刊
摘 要:江西省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本地经济的重要支撑部分,对江西省的整体经济发展规划而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海昏侯墓的挖掘与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已经成为了全国瞩目的西汉文化研究的重点工程项目。对于江西省的整体规划而言,根据在海昏侯墓开挖的过程中对墓中文化的研究,建立起对西汉贵族文化世界观的整体认知,是提高江西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重要步骤之一。文章将从海昏侯的整体认知及海昏侯的文化特点出发,分析海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传统村落与民宿之间的关系,以湖北民宿为切入点分析民宿设计趋势,并探讨各种设计类型和空间营造的可能性。  关键词:传统村落;民宿;设计类型  在快速城市化以前,这种“熟悉”自上而下,一代接着一代,如同基因一样印刻在民众的心里,除非是天灾人祸才能造成大范围人口流动。但在工业化之后,拥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率先完成工业化转型,更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城市拥堵、环境恶
期刊
摘 要:我国成语是对民族文化的浓缩和反映。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试图采用分类手法,将成语进行分类,研究农耕生产农业民俗类成语,并以“刀耕火种”为例,尝试发现此类成语对于我国尤其安徽省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及指导作用,帮助推动文化乡村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刀耕火种;农业民俗;成语;文化发展  我国的成语作为熟语一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经历5000年浓缩,积淀出来的中华语言之精华,具
期刊
摘 要:越战纪念碑是林璎在1980年参加一次设计竞赛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纪念因越战牺牲的美国军人。纪念碑的设计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对平凡个体的强调,对时间的思考,模糊了生与死的空间界限。通过对越战纪念碑中所使用的设计要素加以分析,分析设计要素对设计价值的影响。  关键词:价值判断;越战纪念碑;林璎;艺术与设计  一、纪念碑设计背景  越南战争自1955年开始,1975年结束。美国参战650000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