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248340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要善于设置高质量的问题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之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着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有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那么,如何创设高质量的问题呢?首先,教师要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创设若干上位性的问题,以较高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师生互动的切入点。上位性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蕴涵着若干个下位性问题,一般来讲,上位问题与下位问题可以是演绎关系,也可以是归纳关系,甚至是放射性关系,几种形式的运用,要视具体课文和学生实际而定,它可以在导语部分设置,也可以出现在一节课的其他环节;它可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也可以是能引出重点、难点的“导火线”式的问题。总之,它必须涵盖整个或部分课堂教学,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其他的问题组成各个上位问题的下位问题系统,学生的一切活动从微观上指向下位问题,从宏观上则指向这些上位性的问题。
  要顺利地解决上位性的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下位问题,而下位性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的过程——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师生互动的触发点,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以后,再回到上位性的问题上来,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从宏观上审视教学内容,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当然,一节课的上位问题不宜过多,否则,容量过大,事倍功半。
  其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所谓深层理解,指的是学生所学的新内容已经形成了新的认知结构,学生可以自由灵活地提取它来构建新知。能够体现学生对知识有着深层理解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所以教师要多多设置类似的问题:“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请你解说具体些。”“请你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请你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你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你从几个角度思考了这个问题?”
  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明湖居听书》中王小玉(白妞)形象时,只须设置一个上位性的问题,就能抓住作者塑造这个人物的神来之笔。这个上位问题是:“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这个博喻句是怎样写出王小玉的神韵气质的?它的下位问题有四个:秋水比喻什么?寒星比喻什么?宝珠比喻什么?白水银里养着两丸黑水银又比喻什么?学生可以通过寻找比喻的相似点而不难理解,这四个下位问题分别从纯度、亮度、色度和神采等角度来写王小玉眼神的不同凡俗,四个比喻句各有侧重,而这正是王小玉神韵气質的生动描述。而且,通过这样设置问题,学生还对这个博喻句进行了创造性地扩写:“那双眼睛,像秋水一般清澈纯净,像天宇中的寒星一样晶莹明亮,像宝石一样闪烁着美丽动人的光泽,它黑白分明,像白水银中的黑水银一样圆润灵动。”这种扩写就是学生对知识有了深层理解的结果。 
   二、要不断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知识不是老师传授的,它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得来的。同化,就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学习的新内容)的接纳与吸收,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顺应指外界信息对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与改组,使之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变化,它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能力也不是老师教的,它是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是学习的主体,是问题解决的“第一责任人”。那么,在高效的师生互动关系中,教师充当什么角色呢?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的观点,教师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是学生的高级伙伴。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上不是“教”学生,而是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始终是学生的伙伴,只不过是个“高级”的伙伴,这个“高级”主要体现在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而又非常自然地对课堂活动进行调控。所以,对于课堂上的问题,上位性的也好,下位性的也好,教师不可以直接说出答案,教师能且只能搭建“脚手架”,把学生导入“最邻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心理学发展理论的重要概念,即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老师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能起提示、启发、点拨的作用,不可包办一切,课堂上的问题要由学生自主达成共识,自主解决。
  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学生们对这篇散文的主题产生了分歧,一派认为是“颂秋”,一派认为是“悲秋”。“颂秋”派的理由有三:①从题目的“故乡”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和赞颂;②从全文的开头可以看出,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到青岛再到北平,就是想饱尝故乡的秋味;③从结尾可以看出,作者要挽留北国之秋,说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悲秋”的理由也有两条:①因为全文写的景物是衰落的,抒发的感情也是悲凉的;②从课文的中心句中可以看出,文章的总体基调是忧伤的。学生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讨论颇为激烈,笔者充分肯定学生敢于辩论不同的见解,同时又指出两派的观点都不太准确。热闹的课堂顿时安静了下来,学生们沉默无语,已经陷入了思维定势的约束,在原有的思路里很难解决问题,于是笔者及时提供了新的理解角度:“对作品的分析,要联系到作者的身世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此语一出,立即有学生回答,“郁达夫幼年丧父,从小就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忧郁的性格。”“当时社会黑暗腐朽,所以郁达夫更加苦闷、消沉。”笔者继续因势利导:“所以,郁达夫即便是写‘笑’,也是一种苦恼人的‘笑’。”从而使学生很 自然地达成共识:本文是一曲悲凉的颂歌。“提供新的理解角度”也就是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它消除了学生的沮丧,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思考,保护和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应该成为大家在学生遇见障碍时普遍的做法。
  综合以上的分析,要构建有效的师生互动关系,既要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又要不断地搭建“脚手架”,创设“最近发展区”。
  
其他文献
  【摘要】 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尤其如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情感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教学   一、教学情感目标的确定  教材凝结了前人的智慧和心血,一部教材,不仅能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向学生提供知识信息,而且因其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能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等等。所以,教师在教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然而学生普遍表现出“谈文色变“,畏难情绪严重,每次作文总是东拼西凑地写上几段,作文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言之无物。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笔者做了一些有益才尝试和探索,与广大同行商榷。   一、培养写作兴趣   孩子初学写作,会认为写作高深莫测,是个玄而又玄的东西,十分可能产生畏难情绪,会对写作文产生排斥感,从心里生发出一种厌烦和畏惧感。这要求我们先
期刊
   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在此我想谈点看法。  一、在审题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两种形式,其中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立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法,即让学生从角度的多方面进行思考,从而选取最佳立意。因此,在此谈谈在有关议论文的
期刊
  【摘要】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是历史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作为素质教育下的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性学习的设置与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农村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发挥指导作用,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 素质教育;综合性学习;参与性;控制度   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教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社
期刊
  【摘要】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总指挥,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就班主任工作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课堂管理;激励   班主任是基层的德育工作者,是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也是素质教
期刊
   针对不少学生面对写作难以下笔的情况,我想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和教学实践,谈谈关于写作教学的一些方法。    一、引导学生多观察  作文训练是一项语文综合能力训练,需要观察、思维、表达密切配合。观察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知觉,是学生认识事物、了解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训练学生说、写能力的基础。只要我们注意观察、感受一番,就会发现周围有许许多多的事物可以入文;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留心
期刊
纵观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还在影响着大部分的初中语文教师。老师的“一言堂”既剝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恰当而有效地选择运用教学方法,是每个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语文教学方法种类繁多,如果将它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们可以将众多的教学方法从三个方面加以归纳:以教为主的方法系统;以学为主的方法系统;教、学兼重的方法系统。这三个分
期刊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在学校和社会已经受到重视,但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很不成熟,学校与社会、学生与家长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褒贬不一。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 计算 机快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自主学习的基础。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是
期刊
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语言这个工具只有在语言实践中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扎实搞好语言文字训练,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提高民族素质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同时,目标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要求95%以上的学生都能学会,都能达标。只有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积极参与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因此,依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从全体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全体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 语文教学重视语文课堂教学、忽视课外阅读是当今的一大弊端。为此,我们要把课堂内外、书本内外结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欣赏课;并注重阅读效果,从数量和质量上为他们制定标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悟,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 阅读;拓展;方法;效果   提高综合素质的必要途径长期以来,阅读一直被看作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