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所有制改革的几点看法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471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避开对所有制改革的触及,试图通过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刺激经济的迅速发展,最终并非是长远之策。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产权的模糊引起的利益分配混乱使之不可能产生及形成充分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激励机制。 简单地说,西方企业中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获得的成功至少有两个前提:(1)以私有制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市
其他文献
【正】 1.发展中地区与发达地区差别的重要标志是反映在农业现代化水平、城市化及其工业化的成熟度,并进而体现在经济增长的快慢上。一般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农业
【正】 近年来,我国农业投资逐年下降,供给不足。本文就其主要原因谈点浅见。 一、国家财政对农业投资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 从实证分析的角度看,国家对农业投资供给不足的主要
【正】 一、城乡配套改革,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要顺应这一要求,搞好配套改革。首先,要尊重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坚持彻底放开农产品价格。当前城乡经济难以配
【正】 张义同志在《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2期上发表的“对土地有偿转包的浅见”一文,提出土地有偿转包的实质是绝对地租。我认为绝对地租是不可能在我国现行制度和条件下存
所有制改革问题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一个敏感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重大实践问题。为了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理论探讨,寻求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
【正】 在我国,农户已经成为农村基本的生产经营单位,但迄今的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并未建立在这个基点上,甚至是在“村合作”的名义下,力图回归过去的体制。如在流通领域里很少
【正】 农业劳动力转移首先需要测定农业劳动力的需求量与剩余量,不同的衡量标准必然得出不同的结果,进而对宏观决策与生产力实践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对理论界提出的两种衡
【正】 1986年末,中国农经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今后农经学会除继续搞好理论研究外,将要大力开展培训农村经济人才工作。 1987年初,学会为了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成立了农村
【正】 《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2期《月谈会》栏内,登载了田信同志“变土地均等经营为地价均等占有”的文章,细读之后,感到若按作者提出的地价均等占有,接包土地的农户支付
【正】 鼓励支持大批农民进入市场,兴办商业,推动农村商品生产向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发展,必须为农民提供方便,搞好服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正常运转。河北省保定地区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