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1987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诗词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喜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其次要让学生愿意读、会读、能读懂古诗文;最后在师生共同分析的过程中,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李煜的《相见欢》虽然篇幅较短,但由于距离学生生活遥远,加之这一类诗词学生读得较少,难以理解词中通过意象描绘所表现的情感,因此,笔者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课文、图片、音乐相结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把学生引到字里行间去,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情感;再通过反复诵读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将“品”和“读”结合起来,品得细致,读得深刻,“由言到意”,理解诗词内涵。
  【课堂实录】
  一、自由诵读,了解大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诵读这首词,然后请同桌的两个同学互相翻译。
  (生自由诵读,互相翻译。)
  师:哪位同学先来说说?
  生1:我默默无言,独自一个人登上西楼,月亮弯弯如钩……
  师:有难度了,哪个同学来帮帮忙?
  生2:寂寞的小院紧紧关闭,锁着梧桐、清秋。
  生3: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是离愁。一种不可名状的滋味在我心头。
  师:何为“不可名状”?
  生(集体):无法说出。
  师:对,这种滋味是无法说出的!
  师:来看看这首词的大意(PPT展示),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集体读。)
  师:了解了这首词的大意,大家能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吗?
  生(齐):愁。
  (师板书“愁”字。)
  师:“愁”,可见吗?
  生(齐):不可见!
  师:可摸吗?
  生(齐):不可摸!
  师:它是抽象的。作者又借助了哪些景物来具体、生动、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呢?
  二、抓住意象,深入分析
  师:先来看看什么是意象。象,就是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是客观的、具体的。意,就是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是主观的、抽象的。请同学们自由读词,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意象。
  生4:西楼、钩月。
  生5:梧桐。
  生6:清秋。
  师:这首词中还隐含了一个意象“丝”(板书)。丝缕是可以剪断的,但丝缕一旦乱了,就越理越理不清。李煜说是“剪不断,理还乱”,由此可见,李煜说的不是这个“丝”,而是这个“思”(板书)。这里运用的手法叫……
  生(齐):谐音。
  师:作者为何要选取这些意象呢?在文学作品中,这些景物被赋予了哪些特殊的含义?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诗词,举例说说你所了解的象之意。
  (小組讨论。)
  生7:比如说“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月亮被寄予了诗人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两句诗中的月都是圆月,可这首词中的月是钩月。“月如钩”,一弯残月更能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作为亡国之君,李煜思念故乡,怀念故国,有家回不得,心中满是凄苦、悲凉、孤独和哀愁。
  生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钩月应该是表达人事的缺憾。
  生9:我说“清秋”,秋天表现的是悲凉之感,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生10:我说“西楼”,“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是表达哀伤之情的。
  (生窃窃私语:这是“高楼”,不是“西楼”。)
  师:我们北半球的天象,月亮傍晚从东方升上来,照在人们住的房(楼)上,从楼上看月亮,是从西往东看,所以称“西楼”。因而,这里的“高楼”和“西楼”的含义是一样的。家国之思、辗转难眠的情景就这样展现在读者眼前了。因此,“西楼”常常附着忧伤、凄凉、愁苦、幽怨的情思。那么,“梧桐”呢?请同学们看屏幕(PPT展示),集体朗读一下。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声声慢》
  生11:有高贵和愁情两种含义。
  师:古有凤栖梧桐之说,所以梧桐树是高贵的象征;同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 古人素有悲秋的情结,睹物伤怀,见叶落更觉秋深。这两种含义在此都可取吗?
  生12:可取。李煜原本的身份是帝王,所以自比梧桐,因而,被锁的除了清秋、梧桐、小院,还有“我”。
  师:自古有“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说法,梧桐常和秋天凄凉悲切的景象联系在一起,一般而言,梧桐可以作为秋天的象征。而且,梧桐是典型的落叶乔木,落叶也常常让人们联想到生命的凋零。因此,在文人墨客笔下,梧桐往往是萧瑟、凄婉、深沉、哀怨的代名词。这里也更真切地表现出李煜作为阶下之囚的萧瑟、悲凉、寂寥的心情。
  师:大家想象一下,什么样的院落能称之为“深院”?
  生(议论):不能走出去,有眼难望穿;与外界音讯隔绝;曲折压抑,只能看到一片狭小的天空。   师:词人此时正身处这样的深院之中,其孤寂、哀伤的愁绪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至于其他意象,老师也找了一些诗句,我们一起来诵读一下。(PPT显示数首描写登楼、悲秋的诗词。)
  师:秋天所传达的是凄切、悲伤、忧愁之感,刘禹锡的《秋词》中便有“自古逢秋悲寂寥”,近代也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说。请大家看,这个“愁”字,上半部分是什么?
  生(齐):秋!
  师: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赋予的特殊含义。
  [西楼:夜深,人静,孤寂,思念
  钩月:人事的缺憾
  梧桐:高贵,悲秋愁情
  深院:狭小,压抑,孤寂
  清秋:凄切,悲伤,忧愁
  丝缕:纷繁而又难以解开的愁思]
  师:词人借助这一个个悲伤的意象,创设了清冷、孤独、忧伤的意境。请同学们感受这份忧伤,自由诵读。请女生先来一遍。
  (女生读。)
  师:不错,愁的感觉出来了,节奏上还可以再慢些,尤其是结束的三个字。男生也来一遍吧!
  (男生读。)
  师:感情更浓烈了,注意“锁”字要重读。大家一起来一遍吧!
  (生齐读。)
  师:借助这些意象,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愁意,那他到底为何而愁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李煜及其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三、联系背景,把握主题
  师:你对李煜知多少?
  生13:李煜,字重光,五代时南唐后主,史称李后主。
  生14:他很有才华,和他的父亲并称“南唐二主”。
  生15:南唐后来被宋所灭,这首词创作于他被幽禁在汴京之时。
  师:看看老师收集的作者及背景的相关资料。
  背景简介:
  南唐亡国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亡国之君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李后主,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被称为“千古词帝”。公元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子。
  师:结合以上材料思考,作者为何“无言”?
  生16:“独上”说明作者无人说。
  生17:他过着被囚禁的生活,害怕自己的言语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不敢说。
  生18:“剪不断,理还乱”,这种离愁无法说清,所以就“无言”了。
  师:无人说、不敢说、说不清,这种感受是不可名状的,它不能用酸、甜、苦、辣、咸等任何一种具体滋味来概括。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种无言之哀更胜于痛哭流涕之哀,可见词人体验之深、愁情之苦。所以,“无言”概括得很到位!如果李煜现在有人说了,可以说了,你觉得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19:说他现在生活的凄苦。
  生20:说他过去生活的美好。
  生21:说他对前景的担忧。
  师:所以,李煜为亡国而愁,为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而愁,为今天不知明天的命运而愁,这种滋味又怎能说清,不如“无言”,此时无声胜有声!让我们一起诵读李煜创作于这一时期的作品吧!
  (师生诵读李煜的其他诗词。)
  师:同学们,李煜这首词的词眼为一个“愁”字,上阕以“西楼”“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意象来衬托愁,下阕则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比喻来描绘愁。该词写于词人沦为亡国之君、阶下之囚后,字字句句都是词人的肺腑之言、真挚之情。全词情景交融,处处景物皆含愁。现在,就让我们带着李煜欲说还休的家破之愁、亡国之悲,再次大声地朗读全词。
  四、学法小结,方法归纳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全过程。首先?
  生(齐):疏通大意,把握情感。
  师:接着?
  生(齐):抓住词眼,找准意象。
  师:最后?
  生(齐):联系背景,把握主旨。
  师:诗词学习四步法是“看背景,抓词眼,找意象,悟情感”。同学们,“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煜的不幸,成就了文學的幸运——正是他亡国去家后的这段屈辱生涯, 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增添了一位杰出的词人,我们才能欣赏到如此动人心魄的文字。作为帝王,李煜不过是过眼云烟;但在中华诗词的辽阔天空里,李煜永远是一颗璀璨的巨星。法国作家缪塞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相见欢》就是一篇用血泪书写的“绝望的诗歌”,也是“不朽的篇章”。下课。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是教师施教的主要依据,有效的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能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有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在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在内容取舍上下功夫,进行精心选择和有效重组;要根据教学目标,着眼于学生发展,精选教学内容,把握内容度量;要针对学生实际,着眼于知识拓展,整合教学内容,布局教学程序。
  要在诗词教学中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和重组,笔者认为应注意三点:一是选点准。本节课,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词中涉及的西楼、钩月、梧桐、清秋等几个意象入手,结合学生学过的有关诗句,理清意象的含义,体会词中意境所展现的愁的情感,而用词的准确性、词的押韵等内容则点到即止。二是注意课内外内容的优化组合。学生如果仅仅读李煜的《相见欢》,难以深入理解李煜的情感。笔者让学生在理清诗词大意、深入探究意象蕴含的情感的基础上,了解李煜的生平,吟《相见欢(其二)》《望江南》等词,并让学生阅读作文《我曾经拥有的那片江山》,使学生对《相见欢》加深认识。这样的补充恰到好处地深化了学生对词中情感的理解。三是教会学生诗词赏析三步法:自由诵读,了解大意;抓住意象,深入分析;联系背景,把握主题。笔者让学生对诗词阅读方法有了潜移默化的理解。语文课本内容庞杂,教学资料也是浩如烟海,语文课如何让学生有所收益,掌握学习方法,这需要教者的智慧,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片段一  外面冷极了,还下着大雪。勤劳的农人们躲在家里,望着窗外的雪花。平日里那些活蹦乱跳的小狗,此刻也静静地蜷缩在自己的窝里,紧闭双眼,身子还不时地瑟瑟抖动。就连那些烦人的鸟儿们也不见了踪影。天空阴沉沉的,柏油路上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整个世界银装素裹,仿佛凝固了。(夏 杰)  点评 夏杰同学的这段摹写较以往有进步。他向来对窗外的一切都缺少敏感,而这段文字却能借助自然之物来表现寒冬,同时也触及到
期刊
到了九年级,很多学生写不好议论文。陈彦艳老师却勇于挑战,上了一节议论文写作的公开课。这是一节选点巧妙、训练扎实、成效初显的好课。学生在这节课中动脑参与,动手实践,收获满满。  陈老师既尊重教材,又没有照搬教材,而是巧妙地对教材进行了整合重构。教材对“论证要合理”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陈老师没有贪多求全,只选择其中一点进行突破,侧重解决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只满足于罗列论据,没有适当的
期刊
摘要  研学旅行成为衔接校内与校外学习的特殊教育形式,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对研学旅行与跨学科课程进行融合实践探究,通过整体架构课程目标、设计驱动任务、 组建团队等方式,寻找二者的结合点。  关键词  研学旅行 跨学科课程 融合 实践  “行走南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南京市致远初级中学结合校情、自行开发、跨越学科界限、师生全員参与的特色校本课程。自2016年建校以来,我们已经完成九季“
期刊
摘要  叙事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从注重叙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转向注重人物的情感探索,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情感逻辑,重视分析文章深层内涵,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关键词  叙事性散文 情感探索 阅读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叙事性散文,教师一向重视梳理情节脉络,提炼人物形象,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散文抒情的体裁特点,不利于学生发掘文本的独特情感价值,不利于建立健全的阅读知识体系,也会对阅读审美培养造
期刊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指导学生结合小说情节、背景,分析简·爱形象。  2.聚焦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解读简·爱形象。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分析作品的现实意义。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近期我们一起阅读了小说《简·爱》,还观看了电影《简·爱》,谁能说说自己的总体印象或感受?  生:我感受到了简·爱追求幸福的勇气。  生:我感受到了简·爱是一个很有自尊心的女孩。
期刊
摘要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不仅在于学生本身,更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对课堂的设计。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设计适合的探究方案,将知识点融入探究活动中,以探促学,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发现、求解并应用,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所学内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探究能力。  关键词  探究 情境 应用 策略  “运动的相对性”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最后一节的内容,主要对生活中的“动”与“静”展开探究,让学生
期刊
小时候的我,即便是在冬天,也感觉“温暖如春”,因为我有悉心呵护我的爸爸。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一夜过后,院子里的地面上就积上了厚厚的一层,一脚踩下去,就会有一个深深的足印呈现在面前。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围着围巾,戴着帽子和手套,站在屋檐下,臃肿得像个小雪人。看着那些洁白晶莹的精灵们从天而降,我的眼里满是欣喜和兴奋,高兴得唱啊,跳啊。我还伸出舌头,去感受雪花轻轻落在舌尖上立刻融化的冰凉感觉,同时咯
期刊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中考复习专题中的折叠问题,通过智慧课堂教学形式,揭示了“借助图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阐明了图形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基本性质,分享了逐步建立并不断发展学生直观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信息化培养等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经验。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生活中许多实践活动与数学有关。譬如,图形的折叠就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将以矩形的折叠
期刊
【设计理念】  议论文是用来阐明作者见解的,“讲理”是重中之重。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讲究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更追求就事论理,以理服人。本节写作指导课的训练点为“学会做点分析”,设计初衷是:学生能围绕“在理”的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进行“入理”的分析,将观点和论据紧密联结,用合理的论证推导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课堂实录】  一、七嘴八舌找问题  师:同学们,班级将举行一次辩论会,辩题为:“常
期刊
虽然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但是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能反映一个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数学问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培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平台和载体,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学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和优化。下面笔者以苏科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矩形、菱形、正方形”第一课时为例,阐述问题教学在数学课堂上的应用。  一、教学实录与分析  1.基于情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