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疆教育扶贫之音乐课程中加强爱国教育的思考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xieni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疆整体上对于双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对汉语教育的重视,进一步提升新疆地区的人文素质,潜移默化地提升人们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养。本文通过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以及中学教育中的音乐课程来开展中国音乐元素的强调,并通过音乐教育,提高爱国、团结、和谐以及感恩教育,让各民族学生通过音乐,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教育扶贫 音乐文化教育 爱国教育 民族团结
  对于喜欢音乐的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创新教育,能够从小对学生开展音乐熏陶,进一步树立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本文分别对学前和中小学教育中对于加强中国音乐文化教育方面进行论述,并在音乐教育之中,能够将汉语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中,能够有效提升音乐素养之外,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综合素质,从而提升新疆教育扶贫的效果。
  一、教育扶贫中开展音乐文化教育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能够有效提升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素养的吸收与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指的是学前、小学以及中学学生,这三个层次的学生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对主要科目语文、数学以及英语等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之外,学习音乐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其次,能够运用音乐教育对学生加强汉语教育的辅助教学。音乐本身的趣味性较高,学生能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吸引更多的幼儿投入到汉语学习之中,而小学与中学的学生能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放松自我,在舒适的环境之中能够将汉语的学习提升,学生也能够极大程度地减少对于学习汉语的抵触心理。
  第三,在音乐教育之中通过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进行融入,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音乐政治素养,让学生从小在爱国主义、感恩主义以及民族团结的氛围下得到熏陶,促使学生能够把握正确的思想方向,并提升对祖国各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基于新疆教育扶贫之音乐文化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学前教育开展音乐教育中,要选择能够让幼儿学生提升学习兴趣的儿歌。这些儿歌的内容要能够让学生较为容易理解,教师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之中将爱国情怀进行融入,例如《爱祖国》《国旗》等,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音乐的唱法来纠正这些幼儿的发音,让幼儿从小就能够学习到正确的汉语发音,还能从小培育幼儿的心中的爱国情怀,以此对未来的正确的爱国观念、民族团结观念以及感恩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的小学教育开展音乐教育之时,要提升音乐教学的难度。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十送红军》等,相对于幼儿教育来说,要能够加强爱国教育、感恩教育以及民族团结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力度,在爱国歌曲的熏陶下能够对国家、对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进行歌颂,并在歌曲的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民族歌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自己民族的歌曲,也能够穿插一些别的少数民族优秀的爱国主题歌曲,让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学好多元化音乐文化,最终能够提升到团结友爱、和谐互助的思想高度。
  最后针对中学教育开展音乐教育之时,要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区别开来。中学教育教学任务较重,因此音乐教育的比重相对较小,但是可以将音乐教育从课堂之上转移到课堂之下,在教学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歌曲相关的爱国的小故事,树立一些爱国的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作用下接受到音乐教育,并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演有爱国主题思想的音乐剧或舞台剧来进一步加深亲身的经历与感动。
  结语
  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一思想作为教育扶贫的重要引导方向,将中国音乐文化教育在偏远地区的艺术教育进行充分融合,进一步促进该地区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同时在进行中国音乐元素的教育之中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让新疆的学生们更早、更系统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学生的心中提升爱国情怀、团结关爱与中华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周丽莎. 基于阿玛蒂亚·森理论下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模式研究——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J]. 民族教育研究,2011,22(02):98-101.
  [2]魏汉武. 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J].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22(02):61-64.
  [3]高悦竹. 农村教育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敖云朝格图(1972-),男,党员,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人,新疆职业大学公共教学部副主任、讲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研究工作。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是边塞诗走向辉煌的时代,作为唐代最富激情的诗派,其以嘹亮高亢的声音、刚健质朴的特质,彰显着盛世的气象,呼啸着时代的豪气。其所表现出的郁勃阳刚的品性、壮怀激烈的豪情、含蕴深沉的文化内涵,构成唐代诗歌高峰上不可或缺的风景。  主题词:唐代 边塞诗 文化内涵  一、唐边塞诗追溯  边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
期刊
摘要:茶叶与饮茶文化源自中国,是中国文化土壤中生成的产物。17世纪~18世纪期间,茶叶被东印度公司运抵英国之后,在英国独有的文化与社会语境之中生成了以英国文化为基础的全新的去语境化的饮茶文化。  关键词:饮茶文化 文化转移 英国文化  茶在欧洲的读音非常多,包括tcha,chaw,tay等,这些称呼主要来自与欧洲贸易方的商人对茶的称呼。居斯塔夫·施莱格尔(G. Schlegel)认为荷兰人最初称茶
期刊
摘要:“合唱是任何教育工作都不可以替代的重要形式”,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将学校的合唱活动当成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团队精神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  关键词:呼吸 和声听觉 和谐合作  我从2011年3月开始接触合唱。现就大家普遍关心的合唱呼吸、合唱作品选
期刊
摘要:音乐欣赏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会欣赏音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利用课余生活感受音乐的美,并从中获得美好的心情,进而为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作为一名一线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师,要有自己的心得,能够很好地将音乐审美能力与技巧传授给学生,本文从重要性入手,以实操技巧為核心,分享几种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音乐 欣赏 教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深化发展,小学音乐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将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变化快的特点与体态律动教学法相结合,让学生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节奏,体会和学习音乐的旋律和情感。本文即浅析核心素养背景下,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 体态律动 小学音乐  在小学阶段,音乐核心素养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音乐的实践赏析和审美评价两个方面
期刊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绚丽瑰宝,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重要分支。中国文人讲究的是“诗词歌赋”,诗词创作时就极其讲究韵律美,这种韵律美为诗词歌曲创作埋下了伏笔。诗词歌曲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素材,学生在学唱古典诗词歌曲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韵律美和音乐美。小学正处在音乐素养萌芽时期,音乐教师可以结合当下流行的诗词歌曲,丰富音乐教学内容,让小学音乐课堂实现古典与现代音乐的交融。
期刊
摘要:席勒对美育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古筝教学在提高小学素质的过程中,能充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了解民族乐器,从而提高音乐情感和审美意识。  关键词:古筝教学 小学 审美教育  席勒对美育思想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改革,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音乐的美妙,激发学生
期刊
摘要:不管人们处于悲伤或者喜悦的哪种生活状态,都可以用音乐的方式进行表达。鉴赏音乐就是人们抒发情感的一种过程,情感体验在音乐鉴赏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是分析小学音乐鉴赏中的情感体验与表现,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小学阶段进行音乐鉴赏有利于丰富其成长中的情感体验,促进其音乐鉴赏水平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 鉴赏 情感体验 表现  根据古代《晋书·乐志》,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闻其宫声,
期刊
摘要:在初中合唱教学过程中,要提高艺术表现力,就必须要充分了解,合唱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极为突出的丰富性特征,对于初中学生的情感思维、听觉能力水平的培养和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对提高初中生合唱艺术表现力进行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有效促进初中生合唱艺术表现力的显著提升。  关键字:初中生 合唱 艺术表现力  一、深入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  合唱是一种独特的歌曲表演艺术,
期刊
摘要:民乐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中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生对民乐的传承,很多学校创建了民乐社团,但是这些校园社团大部分只能以大课的形式开展。在扬琴社团大课教学中,寻找优化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扬琴社团 民族音乐 大课  一、扬琴社团开展的现状  (一)師资力量的现状  2017年9月,我们成立了扬琴社团。但是,我校极度缺乏扬琴师资,想外聘教师又没有经费。因此,我们只能就地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