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4.0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企业层面上而言,工业4.0不仅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节约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工业4.0能让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企业还能根据市场的数据反馈灵活调整生产规划、优化企业决策。从国家宏观层面讲,在资源环境趋紧、人口红利日渐消失的情况下,工业4.0能持续带来覆盖整个价值网络的资源生产率和效率的增益。因此,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而言,工业4.0的意义都十分重大。
中国政府应该怎么办?
对于下一轮工业革命,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德国,都有自己的提法,这些提法既立足于本土,又能放眼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那么,对于尚处在制造业中低端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从调查来看,无论是中国政府官员还是工业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工业4.0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危机感。为此,中国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可能到来的工业变革做准备。
但是,从对业内专家的观点分析,以及调查结果来看,推动工业4.0仅靠一份制造业的长远规划恐怕远远不够。因为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工业4.0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就业、教育、法律、安全等诸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工业4.0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4.0的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推动工业4.0遇到的最大挑战,除了工业结构的问题之外,还包括社会体制对创新能力的制约、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等严峻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认为,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之外,更应当从顶层规划中做好相对严谨的考察论证与设定,而教育培训、研发创新、法律保护、安全保障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都应当考虑在内。实际上,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在工业4.0时代,中国政府最需要做的便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
(1)产业规划。目前,中国已经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表示中国制造将在2025年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不过,政府在推出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资金引导、所得税优惠等产业扶持政策,激发企业推行工业4.0的积极性。此外,政府机构可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工业4.0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合适企业开展国家标准贯标试点,为今后融入“国际标准”做准备。在立足于现有政策框架和措施的基础上,重视政策协调和适当集中,加强项目监控,使最符合要求的企业和联合体脱颖而出。
(2)研发体系。国家除了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研发体系,激发工程师们的创新精神。德国在研发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战略性创新政策的口号,政策的重点由对大学的公立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单独促进,转变到促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合作以及集群发展。
(3)教育培训体制。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名高技能人才,尤以3D设计、机电等核心技术人才的缺口为大。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僵化、理念滞后,已成为推动工业4.0的一大短板。为适应工业4.0的人才需求,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得不需要做出一定的变革。首先,教育理念需要转变。工业4.0时代的培训体系不仅需要员工掌握科技、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集成各领域知识。未来的教育者需要具备整合各学科知识并与学生及时分享的能力。其次,传统教育形式可能被颠覆。在工业4.0时代,大型在线教育(MOOC)将愈发重要,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将遭受在线教育的冲击,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将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知识和实战技巧。
(4)法律体制。目前而言,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企业形成不了自己的竞争力,这在工业4.0时代可能会是一项致命缺陷。中国政府虽然在2014年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然而,体制性的壁垒依旧难以打破。法院分布广、数量多、上诉法院不统一,无法确保裁判标准统一,以及在专利领域维权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企业。如今最高法提议研究设立知识产权高级法院,无疑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大利好。
(5)安全保障机制。信息安全不仅需要企业和员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政府建立信息安全战略及法律保障体系。比如,德国政府不仅通过一系列战略方案和具体的行动来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还构建一套系统、规划的数据保护法律体系。德国先后制定了《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和《联邦数据保护法》。《联邦数据保护法》生效后,更多德国企业开始对客户信息实施高水平的保护措施,提高了客户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2014至2017年数字议程》中,德国进一步提出最晚将于2015年出台《信息保护基本条例》。
(6)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业4.0时代的官员,应更为谨记政府的角色是当好“守夜人”。首先,正如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受访者所认为的,政府最应该做的是给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为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搭建好服务平台。这需要政府下决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厘清政府的责任关系,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其次,作为“守夜人”,政府对工业变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应该进行有效预防。比如,在工业4.0时代,社会存在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社会精英继续产生精英,其他群体则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教育停滞不前,而这,需要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有效调节,防止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恶化。
中国企业如何推进工业4.0
虽然大多数的工业从业者都认为工业4.0将波及自己供职的企业,但是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对中国企业是否应该“邯郸学步”,紧跟德国企业走工业4.0道路充满疑虑。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现在并不具备推动工业4.0的条件,比如,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过低、模具的精密度不够高、员工的素质偏低。加上碍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成本回报比率及周期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对能否推行工业4.0充满疑虑。
但是,中国企业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是,欧美国家已开始做好奔向工业4.0的准备。如果中国企业裹足不前,欧美企业在高端领域的优势必然进一步强化,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构成严峻挑战。因此,对工业4.0采取回避态度,并非明智之举,中国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应对下一轮的工业变革。从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对中国企业的调研以及结合海外的案例来看,推进工业4.0,中国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准备: (1)领导层理念的转变。从调查看,73.96%的受访者都认为领导的重视与认识是影响企业能否成功推动工业4.0战略的“很重要”因素。换而言之,领导层理念的转变将对工业4.0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看,52.9%的企业决策人员表示对工业4.0有所了解,29.4%的决策者表示非常了解,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决策者对工业4.0还是很重视的。但除了重视,企业领导者的理念应更为开放。必须认识到,在工业4.0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生产流程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为正在上演的工业变革考虑好应对之策,比如有必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条件制定工业4.0规划。
(2)制定工业4.0规划。首先,需要彻底评估工业4.0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企业市场地位的变化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变化,以及重新评估生产过程中的各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其次,根据未来市场环境的可能变化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最后,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企业的现实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4.0 规划,囊括生产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员工培训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企业的预算安排等。
(3)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变。在调查中,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变被认为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那么,在工业4.0时代,企业的管理可能出现哪些变化呢?其一,随着产品周期缩短以及产品个性化,企业的文化、流程和系统必须适当改变,并且要足够灵活;其二,企业的管理更为开放,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是生产系统合作伙伴之间有开放稳定的接口,而且还需要在业务领域与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实现资源联合、分享信息,发挥各自优势、开拓潜在市场;其三,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以不断解决顾客问题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而是需要思考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和应对解决方案业务;其四,企业需学会在战略决策集权化与执行层面和决策过程的放权化之间寻求平衡,还要从指令性管理转向合作式管理,包括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及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
(4)“柔性”制造体系的构建。工业4.0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将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柔性”制造转变。符合工业4.0条件的企业不仅需要传统的IT解决方案,还包括自动化技术和生产技术,以及增值供应链上的所有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采用小步实施的方式向集成化工业迈进或是优先选项,以避免项目过大造成实施彻底失败。业界人士认为,多数企业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基于生产计划、物料信息、制造资源状态、生产进度等信息共享平台的协同管理,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在透明化的基础上再实现智慧工厂的自动化。在实现透明化过程当中可适当加一些BI(商业智能)分析,有了现场数据统计和分析,就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此外,具备条件的企业(比如软件供应商)应该积极推动工业行业的信息化及其标准,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5)员工培育及激励体系的改变。工业4.0时代经营体系的变革要求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也随之改变。首先,企业的激励机制可能变化,企业或可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应思考如何让员工与智能机器协作发挥最大效用,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系统应用和交互方案;此外,企业的培训体系需要改变。高速学习、分享教育、跨界整合将成为工业4.0完成时期人们必须掌握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员工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工作材料和工作交流形式,以及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6)强化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在智能工业控制网络中,网络和系统安全应该得到企业的格外重视:第一,企业应该对自身以及行业面临的信息安全有充分了解,企业只有明晰面临的风险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第二,企业应加强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安全研究。要建立和运行同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应用实验室,针对网络犯罪和网络间谍行为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实际研究和验证;第三,企业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安全政策框架、安全运行管理框架、安全组织框架、安全能力管理框架、安全技术框架等;此外,企业应高度重视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有损企业形象,而且给企业带来巨额经济损失。从我们的调研看,个人隐私保护被中国的工业从业者认为是企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安全问题之一。因此,企业必须通过适当办法,比如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安全机制,使研发人员、信息安全专家和普通人都能完成与安全相关的任务,并按照“通过设计保护隐私”原则预防非法网络入侵和信息滥用。
中国政府应该怎么办?
对于下一轮工业革命,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德国,都有自己的提法,这些提法既立足于本土,又能放眼于全球化的竞争格局。那么,对于尚处在制造业中低端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又应该采取怎样的策略呢?从调查来看,无论是中国政府官员还是工业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工业4.0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危机感。为此,中国有关部门也应当积极主动地为可能到来的工业变革做准备。
但是,从对业内专家的观点分析,以及调查结果来看,推动工业4.0仅靠一份制造业的长远规划恐怕远远不够。因为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工业4.0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就业、教育、法律、安全等诸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工业4.0的背后实际上是社会4.0的问题。调查结果也显示,受访者普遍认为中国推动工业4.0遇到的最大挑战,除了工业结构的问题之外,还包括社会体制对创新能力的制约、法律体系的不健全等严峻问题。因此,我们的研究认为,在工业4.0的推进过程中,除了制定产业发展战略之外,更应当从顶层规划中做好相对严谨的考察论证与设定,而教育培训、研发创新、法律保护、安全保障以及社会管理机制的创新,都应当考虑在内。实际上,在调查中,受访者普遍认为在工业4.0时代,中国政府最需要做的便是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
(1)产业规划。目前,中国已经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规划》,表示中国制造将在2025年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不过,政府在推出产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应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通过资金引导、所得税优惠等产业扶持政策,激发企业推行工业4.0的积极性。此外,政府机构可引导企业建立适应工业4.0的管理体系,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在合适企业开展国家标准贯标试点,为今后融入“国际标准”做准备。在立足于现有政策框架和措施的基础上,重视政策协调和适当集中,加强项目监控,使最符合要求的企业和联合体脱颖而出。
(2)研发体系。国家除了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之外,还需要进一步创新研发体系,激发工程师们的创新精神。德国在研发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借鉴。德国政府在2013年提出战略性创新政策的口号,政策的重点由对大学的公立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单独促进,转变到促进产学研联合、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创新合作以及集群发展。
(3)教育培训体制。麦肯锡的调查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1.42亿名高技能人才,尤以3D设计、机电等核心技术人才的缺口为大。然而,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僵化、理念滞后,已成为推动工业4.0的一大短板。为适应工业4.0的人才需求,中国的教育体系不得不需要做出一定的变革。首先,教育理念需要转变。工业4.0时代的培训体系不仅需要员工掌握科技、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集成各领域知识。未来的教育者需要具备整合各学科知识并与学生及时分享的能力。其次,传统教育形式可能被颠覆。在工业4.0时代,大型在线教育(MOOC)将愈发重要,传统的学院式教学模式将遭受在线教育的冲击,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将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知识和实战技巧。
(4)法律体制。目前而言,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企业形成不了自己的竞争力,这在工业4.0时代可能会是一项致命缺陷。中国政府虽然在2014年出台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然而,体制性的壁垒依旧难以打破。法院分布广、数量多、上诉法院不统一,无法确保裁判标准统一,以及在专利领域维权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企业。如今最高法提议研究设立知识产权高级法院,无疑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一大利好。
(5)安全保障机制。信息安全不仅需要企业和员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还需要政府建立信息安全战略及法律保障体系。比如,德国政府不仅通过一系列战略方案和具体的行动来加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还构建一套系统、规划的数据保护法律体系。德国先后制定了《信息和通讯服务规范法》和《联邦数据保护法》。《联邦数据保护法》生效后,更多德国企业开始对客户信息实施高水平的保护措施,提高了客户信息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在《2014至2017年数字议程》中,德国进一步提出最晚将于2015年出台《信息保护基本条例》。
(6)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工业4.0时代的官员,应更为谨记政府的角色是当好“守夜人”。首先,正如调查过程中大多数受访者所认为的,政府最应该做的是给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保护,为企业信息化的推进搭建好服务平台。这需要政府下决心进一步简政放权,厘清政府的责任关系,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其次,作为“守夜人”,政府对工业变革可能带来的负面冲击,应该进行有效预防。比如,在工业4.0时代,社会存在陷入“贫困陷阱”的危险,社会精英继续产生精英,其他群体则缺乏足够的资源和教育停滞不前,而这,需要政府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有效调节,防止社会贫富差距的持续恶化。
中国企业如何推进工业4.0
虽然大多数的工业从业者都认为工业4.0将波及自己供职的企业,但是也有不少专业人士对中国企业是否应该“邯郸学步”,紧跟德国企业走工业4.0道路充满疑虑。在他们看来,中国企业现在并不具备推动工业4.0的条件,比如,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过低、模具的精密度不够高、员工的素质偏低。加上碍于智能制造设备的成本回报比率及周期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对能否推行工业4.0充满疑虑。
但是,中国企业现在不得不面对的是,欧美国家已开始做好奔向工业4.0的准备。如果中国企业裹足不前,欧美企业在高端领域的优势必然进一步强化,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构成严峻挑战。因此,对工业4.0采取回避态度,并非明智之举,中国企业应当立足于自身的现实条件,有所为有所不为,积极应对下一轮的工业变革。从计算机世界研究院对中国企业的调研以及结合海外的案例来看,推进工业4.0,中国企业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一定的准备: (1)领导层理念的转变。从调查看,73.96%的受访者都认为领导的重视与认识是影响企业能否成功推动工业4.0战略的“很重要”因素。换而言之,领导层理念的转变将对工业4.0的推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看,52.9%的企业决策人员表示对工业4.0有所了解,29.4%的决策者表示非常了解,这表明中国企业的决策者对工业4.0还是很重视的。但除了重视,企业领导者的理念应更为开放。必须认识到,在工业4.0时代,企业的管理模式、经营模式以及生产流程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企业应该未雨绸缪,为正在上演的工业变革考虑好应对之策,比如有必要根据企业的现实条件制定工业4.0规划。
(2)制定工业4.0规划。首先,需要彻底评估工业4.0对企业带来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企业市场地位的变化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企业管理体系存在的变化,以及重新评估生产过程中的各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其次,根据未来市场环境的可能变化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最后,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及企业的现实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业4.0 规划,囊括生产体系、管理体系,以及员工培训体系、安全保障体系的目标、计划、实施方案,以及企业的预算安排等。
(3)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变。在调查中,企业管理体系的转变被认为是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那么,在工业4.0时代,企业的管理可能出现哪些变化呢?其一,随着产品周期缩短以及产品个性化,企业的文化、流程和系统必须适当改变,并且要足够灵活;其二,企业的管理更为开放,企业需要与合作伙伴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不仅是生产系统合作伙伴之间有开放稳定的接口,而且还需要在业务领域与合作伙伴或供应商实现资源联合、分享信息,发挥各自优势、开拓潜在市场;其三,未来制造业的商业模式,是以不断解决顾客问题为主的商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不再是单纯生产产品,而是需要思考如何提供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和应对解决方案业务;其四,企业需学会在战略决策集权化与执行层面和决策过程的放权化之间寻求平衡,还要从指令性管理转向合作式管理,包括企业部门之间的合作及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
(4)“柔性”制造体系的构建。工业4.0意味着企业的生产将向智能化、数字化、个性化为特征的“柔性”制造转变。符合工业4.0条件的企业不仅需要传统的IT解决方案,还包括自动化技术和生产技术,以及增值供应链上的所有控制系统的解决方案。对于具备一定条件的企业,采用小步实施的方式向集成化工业迈进或是优先选项,以避免项目过大造成实施彻底失败。业界人士认为,多数企业比较容易实现的是基于生产计划、物料信息、制造资源状态、生产进度等信息共享平台的协同管理,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生产过程的透明化,在透明化的基础上再实现智慧工厂的自动化。在实现透明化过程当中可适当加一些BI(商业智能)分析,有了现场数据统计和分析,就可以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依据。此外,具备条件的企业(比如软件供应商)应该积极推动工业行业的信息化及其标准,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5)员工培育及激励体系的改变。工业4.0时代经营体系的变革要求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也随之改变。首先,企业的激励机制可能变化,企业或可应用数字化技术来激励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其次,企业应思考如何让员工与智能机器协作发挥最大效用,企业需要以人为本的系统应用和交互方案;此外,企业的培训体系需要改变。高速学习、分享教育、跨界整合将成为工业4.0完成时期人们必须掌握的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为员工提供具有指导性的工作材料和工作交流形式,以及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尤为重要。
(6)强化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在智能工业控制网络中,网络和系统安全应该得到企业的格外重视:第一,企业应该对自身以及行业面临的信息安全有充分了解,企业只有明晰面临的风险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护;第二,企业应加强具有实用性的信息安全研究。要建立和运行同企业保持紧密合作的应用实验室,针对网络犯罪和网络间谍行为的系统解决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实际研究和验证;第三,企业需要构建符合自身发展的信息安全体系,包括安全政策框架、安全运行管理框架、安全组织框架、安全能力管理框架、安全技术框架等;此外,企业应高度重视数据保护和隐私保护。个人信息的泄露,不仅有损企业形象,而且给企业带来巨额经济损失。从我们的调研看,个人隐私保护被中国的工业从业者认为是企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安全问题之一。因此,企业必须通过适当办法,比如提供人性化的信息安全机制,使研发人员、信息安全专家和普通人都能完成与安全相关的任务,并按照“通过设计保护隐私”原则预防非法网络入侵和信息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