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的提问更有效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pine1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使语文课堂达到教学最优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问无疑是一种有效方式。
  学习就是带着问题而来,带着问题而去的活动。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效地进行思维和审美的训练。课堂提问是促成课堂有效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和重要形式,是充分体现施教者教育思想的有效方法,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共同对知识的探求和对真理的追求。语文课堂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智慧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的斯特林·G·卡霍汉说过:“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现在的语文课堂提问式教学在笔者看来普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满堂问”。教师一问到底,学生一答到底。问题多而杂,深浅不一,彼此之间既体现不出相互的关联,也没有一定的章法。课堂表面上很热闹,但深入分析一下,学生到底从中学到了哪些思维方法,培养了什么思维能力呢?还有一种则是无论高一、高二还是高三,一律向高考看。把文本肢解成一个个考题。提问均以高考试卷的阅读题型为模板,回答则成了答题思路和技巧指导。这一种提问未免功利性太强,忽视了文本本身的意义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文本中鲜活生动给人以启迪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看来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成为试卷上供人从中筛选答案的阅读文章。这一种教学模式过于注重应试,本末倒置了。它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是恰恰只有这种能力和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应试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到了高三再辅以相应的技巧训练,成绩自然能够上去。这两种提问方式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都有影响。学生往往把注意力放在零碎的小点上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法领会文章真正的妙处。
  心理学的实验有这样的结论:课堂提问,特别是精巧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精神集中和感情振奋。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产生汲取知识营养的要求,对学习就会化被动为主动。繁重的学习不再成为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课堂上,教师要牢牢把握主导权,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又要控制住课堂,把它引向既定的目标,完成预期的任务。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是每节课都有一个预先设定好的关键问题,以此问题贯穿、带动整个认知过程。在此问题的带动下又产生一系列相关的小问题。这样,彼此关联的知识点得以自然而然地引出、思考和解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这“一发”即是对文本逐渐深入思考、领悟的过程。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能起主导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提问。记得以前听过《祝福》一课。教师以“究竟是谁害死了祥林嫂”为课堂的关键问题,围绕它引出各类人物的分析、对当时社会环境、社会特点的分析。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讨论分析,最终得出一致的结论——封建礼教才是罪魁祸首。
  笔者在教学中,大量运用了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提问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授《山居秋暝》时,抓住“空山新雨后”的“空”字做文章。把“‘空山’到底空不空?”作为切入的“一发”。先用学生们学过的《鹿寨》中“空山不见人”的“空”比较。两者含义一样吗?再引导学生找出《山居秋暝》中所写的意象。学生发现众多意象使空山看似不空,那如何理解呢?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引发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和热烈讨论。他们又抓住各个意象的特点来品味意境。在品读的过程中,我又适时地推出“清泉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这样物象相同而所处时间不同的王维的另一诗句来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在这样的品读讨论中,学生们最终一致认为“空”应是“空灵”的意思。这一节课始终有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围绕这一主线,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讨论解决一系列相关问题。课堂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一发”,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重视“一发”,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把握文本。如《月下独酌》一诗。可设置切入点:诗人到底孤独不孤独?由此出发,理出诗歌的线索:独——不独——独——不独。再引导学生深入诗歌,找到“独”和“不独”的原因。这样看似矛盾的情绪变化就好理解了。诗人借物友写孤独,用假欢腾写真孤寂,极尽曲折之致。
  二、重视“一发”,可以引领学生找到思维和文本的看似矛盾疑难点,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从而步步设疑,层层抽丝,牢牢抓住学生阅读的兴奋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文本。
  比如教授《卜算子·春景》一词时,我先向学生介绍“春景”是后人添加的题目。这一题目你认为是否合适。学生很快看出上阕写景,下阕写人。有同学说不如换作“仲春”。这样既包括了春天的景也包括了春天的人。于是学生们就“到底那个题目更好”进行品读讨论。把它作为切入点,大家开始分析下阕中的人物描写,认为这两个天真烂漫的乡间小女孩儿的确可以算作春天的景致。接着学生们自然地把上下阙结合起来看。他们找出写景的意象并归纳总结,这些意象均有“细、小、少、轻”的特点,与女孩儿的年龄心智协调一致。最后全班一致认为“春景”作为题目更好。这节课在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带动了与古诗鉴赏有关的一系列知识点的落实与消化。学生不知不觉地领略了诗词的魅力,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方法。
  三、重视“一发”,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如《淮阴侯列传》。本文的难点在于如何体会司马迁“在叙事中费尽心思,用尽曲笔,惋叹之意深蕴其中。”教学时先提出问题:“文中有没有看似矛盾,不合理之处?”学生能够找到多处。再问“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学生自然分成两派:造反或是没造反。无论哪个观点的支持者都要从文本中找到答案作为反驳对方的依据。这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无论能不能达成共识,都深入了文本,体会到作者对于淮阴侯的同情叹惋。
  在多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只要找准可作为“一发”的关键问题,学生就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课堂活跃,气氛热烈。教师在此时只要做必要的引导,或者在讨论暂时停滞时作稍许点拨,或是在学生不自觉地把问题扯远时再引导回来。难就难在对“一发”的设定。什么样的问题作为“一发”才能真正有效地带动“全身”呢?它既要是学生能接受的,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其方式又要符合学生的现状,能展示学生的个性,体现教材特点;既能开发创新思维又要科学合理。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要读透教材,读透教参。教材必须彻底吃透,领会其中的妙处,处理起来才能游刃有余。要重视大的方面,如教材的编排特点。每个单元重点、课文安排都体现了编者的良苦用心,有一定的程序性和目的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并心中有数,在教学中才能合理利用这些特点来施教。同时,小的方面也要读透。要掌握每一篇课文表层深层的含义,重视课后的练习题、思考题。它们可以帮助梳理教材,甚至点拨主导整篇文章的“一发”。
  要读懂这些内容,教参必不可少。据笔者了解,很多教师不够重视教学参考书。只是在备课时看一遍就罢,例行公事一般。有的重视现成的教案参考,有的则过于相信自己的理解,有的则查阅大量相关的参考资料。他们都忽略了手边的精华——教学参考书。
  教参对教材从整体到局部都有必要且深入的介绍和说明。其中的课文分析是专家们在大量参考篇章中精选并编写的,是精华中的精华。而我们第一线的教师的能力和精力毕竟有限,充分利用手中的教参可以帮助自己快速深入理解文本,事半功倍。教参后还附有许多名家的点评,为我们灵活处理教材提供了更多依据。所以,笔者认为要像读教材那样认真读教参,真正汲取消化其中的要点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教学才能自然、高效。理解透了文本,这带动全身的“一发”就容易找出了。
  第二,要重视课题和文眼。许多文章,题目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文章的主题,意境的聚焦点,就暗示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如《可以预约的雪》就可以用课题来牵动全篇。从理解题目入手,文题的含义,与文章的关联。结合文章可以知道雪是指菅芒花。可以预约的雪指菅芒花每年都会开,好像具有人的情感一样每年都会如约而至。由此引出花可以预约,人生却不可预约。那么应该怎样对待不可预约的人生。整个课堂在教师的引领下,由“一发”牵动了整篇文章的学习。
  第三,要了解学生特点,摸清学生情况。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还要了解所带班级学生的程度、学生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置切实有效的关键问题。
  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展学生主体性,促使并引导他们就文本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领他们一步步通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使理解更准确、全面、深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思索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设置引领全局的关键问题,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做到的。
  
  陈起景,教师,现居江苏徐州。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了在语言教学活动中,不仅应重视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还应重视他们的人文素质.人文的渗透就是老师利用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提高他们的语
期刊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由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Karl O rff 1895-1982)创立,经过多年的宣传推广,影响了世界音乐教育体系的发展,与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达尔
中西方文化因为在历史传统、思维方法、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所以中西方文化显现出了很大的差别.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假如在英语教学当中不注重对文化背景知识
期刊
期刊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教师弥补教学中的缺欠,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
语言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相互脱节,只会让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退减,英语学习只会流于表面,英语口语的表达只会越来越僵化.这会导致我们在实际的英语情境中,我们所表达的英语和我
期刊
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作曲家,他创作的奏鸣曲《悲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是贝多芬作奏鸣曲中著名的一首。本文从奏鸣曲的三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及所需要的音色、力度处理、节
在复习课的区说课竞赛准备过程中,教师提出复习课要对所学的词汇、句型、语法知识进行查漏补缺,还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也要照顾学习材料中的文化元素、学习
期刊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任何音乐作品都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来实现它的审美价值。只有通过表演的二度创作,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从中受到美的感染和艺术的熏陶。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