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西城区始终坚持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多年来在不同领域通过不同形式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自1995年以来,西城区组织实施了300余项示范项目和示范工程,促进了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心城区可持续发展工作日益深入,为国家在相同类型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工作提供了经验。2010年,原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成为新的大西城,如何在新的环境和机遇中持续保持科技发展的势头,开创新西城崭新的未来,是新西城人面临的一次考验。
作为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为目标,按照“围绕两个需求,整合科技资源,突出民生科技,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实施西城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为推进“三个北京”建设和实现西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是保持工作连贯性的前提。
2010年,西城区科委继续推进主管领导负责制下的调研制度,经过对全区35个社区、7个街道和8个委办局的调研,提出实施科技支撑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技服务生活便利工程、科技促进居民健康工程、科技应用保障公共安全工程、科学引导“低碳生活”工程等五项工程,推动西城向“健康、平安、便利、宜居、高效”的阶段发展。组建科技协调员队伍,全区16个部门和7个街道的23名同志成为首批科技协调员,搭建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交流、共融、提升的平台。截至到目前,共举办了3次科技协调员培训会和1次交流考察,累计培训近百人次。
根据区划调整的新形势,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补充和完善科技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统一领导、责任明确、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启动西城区科技资源状况和科技需求专项调研,摸清科技资源底数和需求现状。建立区科技规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实。
持续发展必须自主创新
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而科学技术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自主创新是基石。多年来,我国对自主创新的重视深深说明了这一点。
西城区科委长期以来坚持对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开展企业走访调研,2010年,西城区共有113个项目申报区创新资金,其中49个项目获得支持,支持金额420万元,6家企业获得区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支持金额312万元。与此同时,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计划,2010年共支持8个项目,支持金额24万元,积极申报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截至10月底,西城全区共实现技术合同5169份,成交额112.65亿元 ,其中输出技术2713份,合同成交总金额61.6亿元,同比增长198%,吸纳技术2456份 ,合同成交总金额51.05亿元 ,同比下降20.78%。
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着力实施“中国设计市场交易促进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等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科技项目。围绕区域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工作,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企业需求,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服务和管理为手段,以项目支持为牵引,以开展贷款担保和企业信用工作为支撑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源参与西城建设,将西城科技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西城发展竞争优势。
民生,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
科技,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民生。如何把科技、科学知识普及下去,让科技发展在民生领域发挥出它的作用,是科技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010年,西城区科委完成了牛街街道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和月坛街道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项目,整合了区域科普资源,目前西城区共有市级科普基地25家,创新型科普社区已达到10家。
2011年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25周年,全国和北京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西城区科委,将围绕示范区建设重点和新西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组织可持续发展论坛并推广一批具有显示度和示范意义的示范区项目。“区域健康促进体系”和“特殊群体扶助体系”,是示范区的重点示范任务,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科技部要求,接下来,西城区科委将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为迎接示范区验收做好工作准备。把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作为提升科技在民生领域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使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成为惠民生、促发展的改革创新平台。
2011年,西城区将进一步拓展科普工作领域、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提高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参与度。坚持“大科普”理念,以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和社区群众科学素养为重点,依托手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与管理,不断扩大“创新型科普社区”、“北京市科普基地”数量和规模,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创新
要想保持创新的活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容忽视。2010年,西城区举办了3次主题鲜明的知识产权志愿者宣传活动,开展西城区无冒充专利商场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截至到2010年8月底,西城区共申请专利2021项,其中发明专利1148项,占总申请数的57%;获得授权1469项,其中发明专利558项。根据区域资源特点,西城区还专门扶持王致和、内联升、荣宝斋、瑞蚨祥、张一元、鹤年堂等“老字号”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组织13家企业参加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利试点。
2011年,西城区科委还将贯彻落实全国及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引擎试点、示范及“百千对接”等工程;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宣传周”、“无冒充专利商场”等系列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金融投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风险预警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谋划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十二五”规划,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制定、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代理、评估、法律援助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新途径。
科技服务,一个好平台的重要性
为确保区划调整后科技工作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2010年,西城区科委狠抓基础工作,以调研走访为手段,以建章立制为基点,以综合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为主线,调整完善了办公机构和组织结构,加大了对外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整合两区的科技资源、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加速科技工作的融合推进。面对区划调整新形势,区科委在总结“十一五”科技规划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审慎分析区域科技工作新特点,重新确定了规划编制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初步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西城区科技工作的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力争将科技工作全方位导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
2011年,结合区划调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区委“四个融合”的要求,西城区科委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解放思想、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创新工作发展思路,提高班子的决策水平及把握大局、协调发展的能力。于此同时,还将在机关开展“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管理严、作风正、效率高”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使全体同志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夯实工作基础、熟悉掌握全面情况,提高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工作领域的“四个融合”。
作为 “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创造城市美好生活为目标,按照“围绕两个需求,整合科技资源,突出民生科技,促进成果转化,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实施西城科技创新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建设,为推进“三个北京”建设和实现西城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
长期、稳定的工作机制是保持工作连贯性的前提。
2010年,西城区科委继续推进主管领导负责制下的调研制度,经过对全区35个社区、7个街道和8个委办局的调研,提出实施科技支撑社区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科技服务生活便利工程、科技促进居民健康工程、科技应用保障公共安全工程、科学引导“低碳生活”工程等五项工程,推动西城向“健康、平安、便利、宜居、高效”的阶段发展。组建科技协调员队伍,全区16个部门和7个街道的23名同志成为首批科技协调员,搭建了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交流、共融、提升的平台。截至到目前,共举办了3次科技协调员培训会和1次交流考察,累计培训近百人次。
根据区划调整的新形势,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加强科技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补充和完善科技工作议事协调机构,建立统一领导、责任明确、资源共享、相互协作的科技工作协调机制。启动西城区科技资源状况和科技需求专项调研,摸清科技资源底数和需求现状。建立区科技规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规划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落实。
持续发展必须自主创新
经济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持续更新,而科学技术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自主创新是基石。多年来,我国对自主创新的重视深深说明了这一点。
西城区科委长期以来坚持对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单位进行一对一辅导,并开展企业走访调研,2010年,西城区共有113个项目申报区创新资金,其中49个项目获得支持,支持金额420万元,6家企业获得区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支持,支持金额312万元。与此同时,继续实施青年科技人才创新计划,2010年共支持8个项目,支持金额24万元,积极申报优秀人才资助项目,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截至10月底,西城全区共实现技术合同5169份,成交额112.65亿元 ,其中输出技术2713份,合同成交总金额61.6亿元,同比增长198%,吸纳技术2456份 ,合同成交总金额51.05亿元 ,同比下降20.78%。
2011年,西城区科委将着力实施“中国设计市场交易促进平台的研发与应用”等一批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点科技项目。围绕区域重点任务、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辅导工作,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稳步增加,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围绕企业需求,以知识和人才为基础,以服务和管理为手段,以项目支持为牵引,以开展贷款担保和企业信用工作为支撑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合作机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吸引更多国内外资源参与西城建设,将西城科技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西城发展竞争优势。
民生,可持续发展的落脚点
科技,最终的目的是要服务于民生。如何把科技、科学知识普及下去,让科技发展在民生领域发挥出它的作用,是科技工作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010年,西城区科委完成了牛街街道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和月坛街道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项目,整合了区域科普资源,目前西城区共有市级科普基地25家,创新型科普社区已达到10家。
2011年是我国开展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25周年,全国和北京市将举办一系列纪念活动,西城区科委,将围绕示范区建设重点和新西城“十二五”规划的实施,组织可持续发展论坛并推广一批具有显示度和示范意义的示范区项目。“区域健康促进体系”和“特殊群体扶助体系”,是示范区的重点示范任务,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科技部要求,接下来,西城区科委将总结经验、提炼模式,为迎接示范区验收做好工作准备。把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作为提升科技在民生领域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重要载体,使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成为惠民生、促发展的改革创新平台。
2011年,西城区将进一步拓展科普工作领域、创新科普工作形式,提高全社会对于科技创新和科技应用的参与度。坚持“大科普”理念,以提高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和社区群众科学素养为重点,依托手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大力加强科普基地建设与管理,不断扩大“创新型科普社区”、“北京市科普基地”数量和规模,为提升全民科技素养,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创新
要想保持创新的活力,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容忽视。2010年,西城区举办了3次主题鲜明的知识产权志愿者宣传活动,开展西城区无冒充专利商场知识产权业务培训。截至到2010年8月底,西城区共申请专利2021项,其中发明专利1148项,占总申请数的57%;获得授权1469项,其中发明专利558项。根据区域资源特点,西城区还专门扶持王致和、内联升、荣宝斋、瑞蚨祥、张一元、鹤年堂等“老字号”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工作,组织13家企业参加北京市知识产权局专利试点。
2011年,西城区科委还将贯彻落实全国及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与执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工作原则,积极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开展专利引擎试点、示范及“百千对接”等工程;继续推进“知识产权宣传周”、“无冒充专利商场”等系列活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将知识产权工作融入到金融投资、科技创新、技术转移、风险预警等领域的政策制定中,在充分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谋划好知识产权工作的“十二五”规划,积极探索通过政策制定、财政补贴等方式,促进知识产权代理、评估、法律援助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为区内企业提供专业服务的新途径。
科技服务,一个好平台的重要性
为确保区划调整后科技工作的平稳过渡和顺利推进,2010年,西城区科委狠抓基础工作,以调研走访为手段,以建章立制为基点,以综合推进年度重点工作为主线,调整完善了办公机构和组织结构,加大了对外宣传推广力度,积极整合两区的科技资源、项目资源和人力资源,加速科技工作的融合推进。面对区划调整新形势,区科委在总结“十一五”科技规划成绩和不足的基础上,审慎分析区域科技工作新特点,重新确定了规划编制的工作原则、工作内容及工作程序。初步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西城区科技工作的定位、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力争将科技工作全方位导入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的各个领域。
2011年,结合区划调整的新形势、新任务,按照区委“四个融合”的要求,西城区科委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解放思想、团结合作、锐意进取,创新工作发展思路,提高班子的决策水平及把握大局、协调发展的能力。于此同时,还将在机关开展“职责清、情况明、数字准、管理严、作风正、效率高”的教育和学习活动,使全体同志进一步明确职责定位、夯实工作基础、熟悉掌握全面情况,提高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科技工作领域的“四个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