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马纛及相关问题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ce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纛是安装在马额顶的马具,秦汉魏晋之时是天子仪仗“黄屋左纛”的重要组成元素。如此重要的中国古代马具,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载,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幸运的是考古发掘出土了一些马纛,人们所熟知的当属秦始皇陵铜车马右殄马所用的铜纛,报告介绍了其形制和制作工艺,并结合文献记载简要说明了秦汉时期纛的有关情况,提出“设纛之制似始于秦,盛于汉”的观点[1]。现在来看有必要修正这一看法,本文拟根据考古出土遗物并结合文献记载,探讨马纛的性质、功用及其所表现的礼制等问题。
其他文献
《金坛薛埠土墩墓群发掘报告》由南京博物院、常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金坛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512页,文后有彩色图版284版,定价690元。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漂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金坛薛埠片区发掘了五个墓群的22座土墩墓,发现墓葬、器物群等遗迹206处,出土各类遗物1400余件。
一、发掘概况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第二工作队复查偃师商城宫城五号宫殿建筑基址(D5)东廃时,在TG86西段发现了较为集中的多个埋藏猪骨的祭祀坑和一个大型坑状遗迹的北部边缘。1988年发掘D5东疣时,曾在基址北段西侧南部的早期地层中发现过一具猪骨。综合这些信息,我们再次对该片区域进行了详细钻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坑状遗迹(2014YSJ1D5H13,以下简称H13)。
全岗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河扒村北,东北距淅川县城约21公里,北距下王岗遗址约2公里,西南距马川墓地约1.5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1°24′30〃、北纬32°57′15",海拔高151-153米。遗址原位于丹江和老鹳河(古称淅水)交汇处以西的丹江水库南岸,东接公路,南为大堤,西靠山岗,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随着库区水位上升,遗址现已被全部淹没(图一)。1974-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遗址进行了多次调查,在地表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及周代陶片。
东平陵城遗址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阎家村北,在城子崖遗址东北2公里处,西距济南市区约35公里(图一)。城址平面呈正方形,城墙边长约2000、宽达40米,城内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城墙外约10米处有壕沟,宽达30~50米。城内现主要为农田,地表以上保存有城墙,其中东墙、西墙和南墙的东部保存较好,最高可达5米。该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汉代为济南国都、济南郡首府,是北方地区的手工业重镇,设置有工官、铁官。
《句容浮山果园土墩墓群发掘报告》由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352页,文后有彩色图版242版,定价600元。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镇澡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等单位在江苏省句容浮山果园片区发掘了三个墓群的8座土墩墓,发现墓葬、器物群等遗迹103处,出土各类遗物1100余件。其中仅浮山果园D29就发现墓葬45座,这是迄今为止发现墓葬最多的单个土墩墓。此次发掘,在土墩墓的形制结构、丧葬习俗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
《句容寨花头土墩墓群发掘报告》由南京博物院、镇江博物馆、常州博物馆、句容市博物馆编著,文物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精装本,有正文412页,文后有彩色图版234版,定价620元。2005年4~9月,为配合宁常高速公路建设,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发掘了寨花头村的六座及周岗村的两座土墩墓。
旧石器考古研究中往往通过遗址出土的石核、石片等剥片产品来了解古人所采用的剥片方法,实现考古材料到人类行为的推定,达到透物见人的目的[1]。中国西南地区识别出的一种“零台面石片”[2]引起学界广泛注意,被认为代表着一种特殊的剥片技术[3]。关于零台面石片所反映的具体剥片方法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李莉通过剥片实验认为锤击法在石核边缘剥片也可以产生零台面石片[4];曹泽田根据实验结果认为零台面石片为“锐棱砸击法”打制,并命名为“锐棱砸击石片”[5];卫奇、高星等根据实验认为三峡地区的零台面石片是“摔碰法”的产物,并
旧辉县城外文昌阁当地俗称为“琉璃阁”,附近发掘的墓地也因此而得名。琉璃阁墓地屡有重要发现,1935年清理一座积石积炭墓,1936年发掘了著名的甲、乙墓,1937年又清理大墓6座、中小型墓44座以及车马坑4座,后来郭宝钧先生根据笔记对材料进行了介绍[1]。1950~1952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先后在琉璃阁、固围村发掘了一批大中小型墓葬叫获得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之一,有关其功能或用途的争议由来已久。认为是汲水器(甀)、酒器、欹器(侑卮)、祭器(礼器)、魂瓶等观点,均立足于不分大小的形态结构,分别通过民族学、古文字或典籍记载、外国考古资料乃至残留物分析结果进行跨时空比较研究。即便符合功能决定形态的内在逻辑,但工业设计的概念是“通过产品造型设计将功能、结构、材料和生产手段、使用方式统一起来”[1],即材料、制作技术及使用方式可能也会影响使用功能,必须加以关注。本文拟从形态演变、制作工艺入手,结合使用方式解析尖底瓶的功能性结构,以期对其使用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吉县,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980年首次发现,其后进行了试掘(S1地点)。2000~2010年进行了连续10余年的调查,并对S5、S9、S12、S14和s29等地点进行了重点发掘,其中s29地点是柿子滩遗址发掘面积最大和埋藏最丰富的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