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语文课堂的序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danCr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读是指通过对课文的初步通读,获得关于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初步印象。它和精读、品读、美读相对而言,目的是为深读课文打下基础。初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起步,它对传递课文的情感基调、理解方向、思路拓展、阅读策略等方面的主导信息起着重要作用。初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站,是阅读的“蓄情”阶段。因此,初读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预读充分——“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一般是由感知文本、解读文本、处理文本等环节构成的完整过程。感知是基础,解读是关键,处理是核心。解读的条件主要来源于阅读实践中的获得,而阅读的获得又需要阅读条件的支持。这种因果互为的现象,正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把文本看做阅读活动的动态对象,始终有一种背景来观照和引领文本的阅读活动。在文本的初读阶段,注重从解读的条件出发来解读文本,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学某一文本,首先耍弄清楚阅读这一文本的条件现状。备课和预习的任务所在,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去收集文本初读所缺失的条件。初读既然包括预读,作为初读前奏的预读,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预读是学生课前与文本的亲密接触,因其有不可控性,可通过教师在课内的交流与点拨,逐步提高预读的质量。
  
  二、初读进入——“未成曲调先有情”
  
  初读课文应该关注如何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把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情境,引入自主的阅读过程。学生在最初接触阅读材料时,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带入阅读状态。如果初读给学生的是愉悦、美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那就必然会使学生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态势。在阅读教学中,许多题目是文章的题眼,在初读课文时要善于抓住题眼,为学生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王菘舟老师在执教《荷花》时,先用课件呈现多幅荷花图片,师生共同欣赏。接着先后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你喜欢荷花吗?”“你们是这样看荷花的。那么,作者又是怎样看荷花的?”最后,引领学生练读相关的课文段落。俗话说:“纲举目张。”“感悟作者怎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纲,“从哪儿体会到这样看荷花”是初读之目。通过举纲,“张开”全文主要段落之目,再组织学生练读并诵读课文。
  
  三、初读指导——“为把金针度于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初读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放弃指导作用。
  如一位教师教学《她是我朋友》时的初读指导:
  1.自由读文,教师巡回检查。
  2.读课文的词语。(指导难读宇读音)
  3.“开火车”读课文。(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分段读课文,教师及时指导长句、难句的读法)
  4.教师范读“如果不立刻抢救,就会因为休克和流血过多,而死去”。(指出句子中如何停顿)
  5.组织学生说说自己解决了哪个疑问。
  从以上的案例中看出,在初读教学中以朗读为主,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直面语言,每一次的读并不是泛泛而读,毫无目的的读,而是力求读出层次。如首先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其次读好难句、长句,排除了阅读障碍,为下一环节的朗读整体感知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另外,指导过程中教师很注重方法的指导,什么时候大声朗读,什么时候默读,每次读都有任务。在学生初读过程中,教师没有放弃自己的指导作用,在一个学生读破句子时,教师及时纠错,并因势点拨。教师应该重视初读的指导,这样的初读会更扎实有效。
  
  四、初读反馈——“一言一语总关情”
  
  学生初读时,教师要照顾全部,要组织反馈。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在原有基础上分别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初读后,教师可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读书情况,也可检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情况等。
  如支玉恒老师《太阳》一课的教学:
  1.学生各自朗读课文。
  2.自告奋勇,分段试读。(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读音)
  3.设置擂台,对手比读。
  4.默读课文,在读明白的地方标上记号。
  5.自由展示,说一说自己读明白的地方,经教师点拨帮助后,可以走上讲台写在黑板上。
  6.学生根据自己的板书编序,明白写作顺序的重要性,
  7.教师用“大队长、中队长、小队长”的比喻引出层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课文。
  在初读检查中,支老师随时相机纠正学生的读音,又因文而导,巧妙地训练学生在初读过程中把握课文要点,理清层次,初步领会说明文的顺序。而这些设计同反复初读紧密结合,综合推进,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课堂氛围中,既读通读顺课文,又能主动地感知课文,充满情趣地学习语文。
其他文献
为调查了解湖南省宁远县规模猪场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情况,选取该县具有代表性的30个规模猪场采集557份血样,通过gpI-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猪伪狂犬病野毒感染抗体(PRVgpI抗体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发学生在内心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探索问题,获取新知,进而学会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和创造,为终身学习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
郭思乐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做一个“牧者”,把“羊群”带到那辽阔的水草丰盛之处,让他们自由快乐地吃草。那么,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成为一个充满智慧的优秀“牧者”,在课堂里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呢?  一、激起自主学习的动机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里的《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所描写的
步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也都经历了各种巨大的变化,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还是课堂教学模式,也都发生了或正发生着一场变革,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了课堂,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充分的应用。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了新的天地。越来越多的小语教师认识到了网络技术的巨大魅力和方便快捷,
所谓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能力,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和运用文字的一种能力。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堂进行品读欣赏,通过比较性品读、想象性品读、反复性品读,来感悟语言的意蕴性、形象性和情感性,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比较性品读,培养语感的意蕴性    语感的意蕴性是指领会文章所隐含的意义的语感能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比
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充满民主、平等、宽容的课堂,师生之间的所有活动都应体现出一种和谐美。学生在课堂中的思维是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其发言是积极的、自由的;他们的心灵是敞开的、澄明的;他们的学习是快乐的、富有情趣的。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们学习的乐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情感激活课堂  1.加深投入。教师要用自身的满腔热情和语文教材丰富的情感内涵来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情感。在备课时,用心
表扬是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的一种评价手段,或肯定成绩,树立正面的学习榜样;或挖掘亮点,帮助后进生树立信心。作为一个小学老师,我一直认为表扬在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发展和表达的机会,倡导多向信息交流。但有一次在课堂上,我的“表扬”不仅没有激起学生的交流,反而让我看到了可怕的一幕——全班“冷场”,由此引发了我对这一评价手段的反思。  【案例描述】  那节课学习《掌声》的第
在拼音教学中,教学生区分b、d、p、q、z、c、s时,笔者创编了一套口诀让他们吟诵:“正6‘b’,反6‘d’;正9‘q’,反9‘p’;扁2‘z’,月牙‘c’,弯弯曲曲就念‘s’。”原以为这样一来,学生肯定能将这七个字母区分得清清楚楚。可结果事与愿违,学生连左右都分不清,更何况什么正反了,读写起来当然时常出错。笔者又设计了一个既形象又直接的记忆方法:让学生一人做一个半圆和一根长竖,自己试着摆摆b、d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选准思维的“发散点”,开放学生的思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呢?  一、以问题为“发散点”  学生要打开思路,首先要跳出标准答案的局限,思考问题时不求唯一、统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上思考问题,找到思维的“发散点”。  (一)向“唯一”挑战的问题  学生考虑问题的思路越开阔,越易发散思维。如《三袋麦子》一课,在快结课时,我让学生讨论:小
小学生的预习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章法地进行。这种预习因为有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才避免了学生自学的盲目性;因为有步骤、有章法,才避免了学生自学的随意性,才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达到较高的学习效果;因为循序渐进,才使学生在预习中能积极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其预习能力。  一、教给方法,指导到位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