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与社会课程面临问题及其对策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e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民族精神的综合课程。随着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颁布,这门课程的新教学改革已全面铺开。新课程标准与前几次课程标准相比,最主要在教育理念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打破单一、教条的教学模式,构建以人为本、多样化的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它注重师生的交流,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情感体验,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的过程中也遇到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前进。其主要体现在受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制约,教师自身因素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不合理的学习评价给教学改革带来的困难等。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在新课改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整体的调查、分析,提出较为客观的结论和相应的对策。
  一、当前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其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受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制约
  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学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一些教师对在教学中如何恰当处理教材,合理安排时间,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感到难以把握。因为课时紧,如果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和开展探究活动,更不可能安排学生开展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家长对这门功课的偏见和忽视,学生不可能在课外花很多的时间来学习它,因此也就无法使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得到实现。
  新课程教材的文字减少,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必须补充不少资料,但目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还较为缺乏。造成课程资源匮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个:第一,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的正常需要。第二,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开发的动力和意识。有些教师备课时,仅在网络上搜索几个课件,进行简单组合或拼接就去应付课堂教学;有的教师移植网络上的优质课、公开课的教案、课件,但用起来效果并不理想;有些教师面对繁杂的教学内容,不知该如何取舍。
  (二)受教师自身条件的制约
  这主要表现在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不能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教师面对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健康情感和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引导。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综合教材与教师专业不相匹配,师资力量的配备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旧教材变化大,新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新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已经影响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受学生学习情况以及不合理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制约
  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自主学习与合作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和素养得不到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和关注,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的差异以及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不合理等因素,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真实的认知水平自然与课程目标有距离。
  二、有效提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因地制宜,合理開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新课程在处理教材方面给教师很大的自主空间,教师必须突破以课本为中心的观念去挖掘教材,利用教材组织多种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整和重组。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去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比如学校图书馆、乡土课程资源、各种音像资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等,来丰富教学内容。高效利用的途径之一是资源的高利用率。例如,学校每年在图书馆进行图书征订时与各学科的教研组长进行沟通,共同选定一些好的书籍。提高教学资源的流通和使用率就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教育资源网以及由学校、教师共同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整合和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时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还需要从多种渠道获得更多的相关课程资源。教师要具备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意识,利用好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教师观念的科学转变与否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转变的重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师角色发生变化
  教师是课堂上的策划人、指导者、主持人,同时也是合作者,师生之间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教师教学时遇到难题应当和学生共同探讨。教师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要改变课堂教学 “以本为本”的做法,变“教”新教材为“用”新教材,大胆地处理教材,围绕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组织教学。
  2.教师集体备课,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集体力量
  备课组、教研组是教师成长的摇篮。每周组织教师进行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共同研究本周要教的内容,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研究教材教法,制订教学方案。教研组要加强跟进式反思或同事之间的教学研讨,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备课组在组织校级以上公开课时,集体探讨教学思路,设计教学环节,评价教学得失。在教师集体参与备课、共同探讨的过程中相互借鉴启发,取长补短,使教学成为集体与个体共同探索、共同实践的过程。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提高自我反思能力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有效形式,它是由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包括教师个人的课后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家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作用,并借助专家的专业引领,以这三种基本力量的整合,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素质。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时要进行“两练”:一练说,即每位教师能说出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设计思路,以及一节课的教学得失;二练笔,即要勤动笔,鼓励教师写案例分析、心得体会、教学札记,以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此外,由特级教师工作室、教研组提供成功的课例,组织教师进行深入地剖析,让教师领悟新课程好课的标准,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三)结合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倡导合作学习,密切学生和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所在,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学生建立一种学习伙伴的关系,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善于利用社会热点事件,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每到节日和纪念日,都要举行庆祝活动,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等等。 在这些纪念日社会的主流媒体都会大力介绍相关事件的各种情况包括历史背景,有关社会团体也会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当学生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广播,走上街头都能直接感受到相关的历史和新闻,这就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生动的社会教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是发挥乡土资源和地方名胜古迹等历史学习资源的作用,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乡土资源和地方名胜古迹既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网络这个平台,学生学习就能打破时空的限制,方便地与他人互动交流,共同学习。
  (四)构建学科合理的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按评价项目分类评价,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综合探究活动的表现、知识能力测试成绩、进步程度情况等内容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方式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来确定,如评定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方法,可以采取问卷调查、面试和竞赛、项目评议与研究成果展示。评价方式包括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教师民主评议。总之,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不仅要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做出评价,而且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思维水平、情感态度和個性发展等进行全面整体评价,要关注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带来的不仅是机遇,更多的是严峻的挑战。我们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就得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优化教学过程,让新课改焕发生机和活力,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展现无穷魅力,使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杨心德,蔡维静.社会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3]杨旦婷.有效选择《历史与社会》教学内容[J].宁波大学学报,2008(8)
  [4]唐建成.“依标施教”在历史与社会课中的实施[J].教育研究,2005(3).
  [5]朱明光.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庞丹丹)
其他文献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人才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中音乐课需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笔者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发现树立“情境·对话·探究·创新”主体式教学意识,才能为中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具体表述如下:  一、巧妙创设探究情境  课堂是音乐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中学生步入音乐圣殿的重要平台。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特
科学探究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它不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无论是课程性质和理念,还是课程目标中都提出要关注科学探究。在内容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等七个要素,并明确了需要培养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具体要求;在具体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要求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应
期刊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倡导“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探究”式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探究”为手段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对“问题探究”式教学做了一些尝试。本文就“问题探究”式教学实施方法作简要论述。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趣”是学生探究的原动力。教师可以
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把个人和祖国利益一体化而历史地形成并巩固起来的热爱、忠诚、保卫和建设祖国的生命情结.它以思乡恋土的乡土情结为情感心理纽带,以祖国的生存发
党炳康教授,男,1961年3月生,陕西合阳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同期被分配到渭南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至今。1986年考取华中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完硕士研究生的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随着现代化教育的推广,各学校的课堂“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然而农村教学资源匮乏,怎样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农村教师的重要课题。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规范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课堂上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的。学
当下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消费文化的迎合,这导致了媚俗艺术的盛行,也导致了文学自主性的迷失.对当下文学危机的突破,必须从重建文学自主性开始.
液化石油气钢瓶安全除残液节能装置,它由一个可轴向伸缩的密封导管构成,该导管立置于钢瓶腔内,其上端与钢瓶解阀下端内孔密封联接,其下端底部制有通道口,该端面与钢瓶内底面
1998年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2300元,也就是说,买一套50万元的住宅,就要花掉一个双职工家庭20年左右的全部收入。何况家庭收入不可能全都用来买房。吃饭、穿衣、医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