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桎梏:清末民初国家预算“分科”与施行困境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末民初预算“分科”形式存在层级参差、“一官一款”、科目密集等缺陷,从多个方面影响预算施行:层级参差使立法科目及行政科目间界限混淆,政府无统一执行标准;“一官一款”既加剧预算审议中的矛盾,又对政府收支限制过严,执行中问题叠出;科目密集引起预算膨胀,使预算无法施行,促使政府变革.清末民初预算“分科”由彼时不断变化的财政状况与变革需求塑造,反过来又成为影响财政与政治走势的隐秘的桎梏.
其他文献
本文从理论上解决了复杂劳动还原难题,并将之应用于考察价格偏离价值量的测算.与现有的理论研究的视角不同,本文认为技能形成过程与商品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劳动性质不同,是两个独立的过程.本文将这一思想体现在还原模型中,修正了置盐的模型.此外,本文将“工资品作为货币背后不变的价值尺度”,来避免基于“新解释”在总量层面定义的“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所造成的理论困难,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价格偏离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作为经验研究的新依据.
20世纪70年代以来,福利国家的危机日益加剧,凯恩斯主义在欧洲各国不同程度地被新自由主义所取代.新自由主义从意识形态、全球化与竞争力、不平等、经济与社会政策、公共财政等方面对福利国家发起了攻击,其目的 不是取消福利国家,而是改变福利国家的内涵,使之服务于新自由主义,其核心利益关切点不再是社会大众,而是金融资本.在这一背景之下,欧洲许多国家改革了福利国家的一些基本要素,主要体现为工人权利削弱、劳动力市场弹性化、社会保护体系市场化、社会对话弱化、公共部门缩减、社会包容性下降.就欧洲福利国家的发展前景来看,欧盟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梳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贡献,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第十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暨第十一届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青年论坛于2021年7月20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行.
期刊
领导是党组的核心功能和制度主线,党组理论研究应当关注党组如何发挥领导作用.控制论中的系统调节、控制反馈、信息传递等观点对理解党组领导过程具有理论适切性.从系统控制的运作机制与基本流程来看,党组发挥领导作用对党组在处理党政关系、获得信息反馈、采取调节方式和控制决策过程等重要方面提出了要求,并通过党组管理机关基层党组织机制、党组调研和党务信息公开机制、党组重大事项请示报告机制、党组议事决策机制等关键机制贯彻落实.针对当前党组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重业务、轻党建”、决策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充分发挥党组领导作用应从规范
全球化进程中的多边主义立场与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立场的矛盾是当代主要矛盾.只有把握这一主要矛盾,才能科学说明当代全球化的本质内涵、“逆全球化”的引发主因,以及正确加以应对等的问题.当今全球化的本质内涵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作为多边主体实现自身联系和利益日渐全球紧密化的过程.“逆全球化”则是一些国家的政府、政党和民众囿于该国的单边主义或霸权主义立场,把全球化当作“出气筒”“替罪羊”和“假想敌”的一种社会浪潮.这种浪潮在客观上干扰和延缓了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当代人类的出路就在于,要加强全球化的多边主体建设,坚决排除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英雄”有不同认识.从最初的选择与彷徨,中国共产党将英雄观运用于国民革命、土地革命等,到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难之际,利用英雄观服务于抗日战争,发展“群众的英雄”的观点和内涵,不仅歌颂抵抗日本侵略的战场战斗英雄,也赞扬那些后方保障物质的生产战线的英雄,毛泽东据此适时提出“人民英雄”概念.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面临新形势和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共产党重新思考英雄观,将之服务于新时期各行各业,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系列重要讲话,弘扬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英雄
明代历史小说隐合作者的意图伦理,主要表现为“激发忠义”“惩创叛逆”以及由此而显示出来的济世情怀.激发忠义既可以通过明君贤臣来显示忠义于盛世之重要,也可以通过忠义行为和人格品质来显示忠义于为人之重要,还可以通过丧失忠义及其不良后果来显示忠义缺失之危害;惩创叛逆包括叛逆之危害、惩创之艰难和惩创之复杂性;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济世情怀,隐合作者“激发忠义,惩创叛逆”时,总体上遵从官方伦理,同时也吸收了民间伦理,让小说显得丰富而不刻板,既说教又充满人情味.
日常法治话语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而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相关讨论中,日常法治话语却遭到忽略.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与法治的外来性、法治话语的“自上而下”的建构性及日常法治话语载体的特殊性密切相关.日常法治话语的忽略直接导致“法治认同”判断分歧严重,同时消弱了“自下而上”的法治发展动能.借助已有的话语素材和共识,特别是权利意识与权利话语的相关研究,可以对当下中国日常法治话语状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预测.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体系进程中,需要从法治概念系统完善、法治热点事件参与
隋末唐初大儒王通,生前即有“王孔子”之称,初唐名士魏征、房玄龄等都出自其门下,其儒家经典视域中的“风雅精神”,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士的“君子才性”,还蕴涵了个体“教化天下”的使命,是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风雅文教精神”.王通希冀通过“道”的“文教”功用来影响天下,其批评谢灵运、沈约等而褒美曹植、颜延之、王俭、任防等六朝作家.在王通的经典视域中,“君子才性”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下呈现;“教化天下”是风雅精神的形而上呈现,初唐文士们的视域与王通的视域出现了融合,“风雅文教精神”从而演绎为初唐的文化趋向,并推动形成了
在《微光世界的继承人》《大披肩》和《普特梅瑟档案》中,辛西娅·欧芝克通过美国犹太人面临的英语、德语、波兰语、意第绪语、希伯来语等诸多语言选择来洗涤人们的身份意识,勾勒了20世纪美国犹太人的生存史.欧芝克采用语言身份政治,以语言共同体的实施想象民族共同体,强调语言意识在能动的文化表演中产生自我信仰的身份.欧芝克在共享民族语言、文化、历史、情感的疆域中进行美国犹太共同体的想象,这些想象满足了散居美国犹太人的认同感,并且规划了一个希伯来语言景观,以实现民族共同体的现代构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