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与“您”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_SQ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严》(人教社大纲修订版四年级下册,2002年12月版)讲的是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言行维护个人尊严,赢得别人尊重,从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课文写了哈默与杰克逊大叔的几次对话。在对话中,哈默称呼杰克逊大叔都用“您”,杰克逊大叔称呼哈默都用“你”,如:
  哈默:“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杰克逊大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
  哈默:“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等你吃过饭,我再给你派活儿。”
  哈默:“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杰克逊大叔:“小伙子,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哈默捶了几分钟)“好了,小伙子,你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哈默吃完饭)“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这很好理解,“逃难人”哈默对杰克逊大叔当然要敬称“您”,而杰克逊大叔对“逃难人”哈默只要一般指称“你”就行。
  而《尊严》再次编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2004年9月版)时,编者把杰克逊大叔称呼哈默的“你”都改成了“您”。
  编者为什么要这样改呢?如果需要改,还有没有其他更恰当的改法呢?
  “你”是一般的指称对方的代词,“您”是“你”的敬称。一般来说,长辈对晚辈、年长者对年幼者、上级对下级都用“你”,反之用“您”;从情感上说,用“你”更显亲切,甚至有亲昵的感觉;从场合上说,庄重的、正规的场合用“您”。
  我想,编者把杰克逊大叔称呼哈默的“你”改为“您”无非有两个意图:一是表现杰克逊大叔对“逃难人”的尊重,二是与哈默的话相对应。
  我认为,如果要做改动,应该从一般指称“你”到敬称“您”再到一般指称“你”,这样可以与故事情节的发展、杰克逊大叔的心理和情感变化相联系,即:
  第一次用“你”,表示杰克逊大叔初遇“逃难人”的一般态度:“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
  当哈默坚持不做活儿,就“不能吃您的东西”时,杰克逊大叔以为只要应付一下就可以了,所以还是一般地指称“你”:“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你帮忙。不过,等你吃过饭,我再给你派活儿。”
  然而,哈默坚决坚持先做活儿后吃饭。此时杰克逊大叔的内心世界如平静的湖中投进了一颗石子荡起了涟漪,对这个逃难的年轻人产生了好感,所以杰克逊大叔是“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用“您”表示尊重,更恰当:“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故事情节继续流动,人物情感继续发展。当哈默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完背,令他感到“十分惬意”时,他再次夸奖年轻人,还用“您”表示尊敬:“好了,小伙子,您捶得好极了,刚才我的腰还很僵硬,现在舒服极了。”
  杰克逊大叔看着年轻人“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似乎早已看出眼前这位年轻人非等闲之辈,产生要留下他当帮手的想法,甚至于把他当做“自己人”——未来女婿来看待,于是从尊重、尊敬到长辈式的亲切、随和,所以他“微笑”着称“你”:“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这样,看似普通的指称代词“你”“您”就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心理、情感的变化紧密联系起来,表现力更强了。
其他文献
编者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制高点。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措施,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课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普遍重视。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統化、全面化的过程,需要根据人才培养实际,结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基础教育领域而言,如何通过育人方式的创新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本期专题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话题,特邀基础教
一说“细”读,吾人可能以为是美国新批评的话语,但是,我的细读,是对美国新批评的反拨。美国新批评的细读(close reading)是静止、封闭地阅读文本,完全排斥作家经历和社会历史环境。我的细读,恰恰是把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和作家特定心境中去的。另外,新批评的细读,限于文学文本,而我则坚信一切文本,不管是文学性的,还是非文学性的,作为细读之对象,是天经地义的。  一  《典论》中之《论文》,不少论者
与当下不少热闹的公开课相比,贾志敏的公开课安静平和。在贾老师的课上很少见到投影设备,他也从来不放音乐,更不用视频助阵,他只用最普通的教具——一块黑板、一支笔。教师泛读、学生朗读,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教师说、学生写……这些属于语文的教学方法,在贾老师的课堂上都能找得到。笔者尝试从中国传统教育经验的视角来分析贾老师的一堂语文课,并管窥当下优秀语文教学对我国传统教育经验的继承。  一、关于熟读成诵  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向全世界推广中华文化,让其在世界面前活跃起来,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展示自我的必然。但在对外推广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展现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延慧著的《以文化为核心的汉语国际推广模式探蠡》共有九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现状;第二章《中国文化与汉语国际推广》,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特征与中国文史
前段时间,我观摩了一节《紫藤萝瀑布》的研讨课,其主要流程如下:  1. 导入:花与人的友好关系体现为两类,一类是花解人语,一类是人解花语……思考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种类型,你的依据是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进行描写?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外国诗二首》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自读课文。该单元课文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闪烁着哲理光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诗人普希金在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写的。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内心充满极大的痛苦。诗歌直抒胸臆,以劝告的口吻,清新流畅的诗句,表达了诗人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的强烈情感,富有人情与哲理的味道。诗人普希金就是真正的英雄,他在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
当今语文界关注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殊不知,弄清楚语文课程是什么,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唯从本体论、价值观认知,从顶层设计上返璞归真,才是治本之策。  语文课程自白话文转型以来,皆以杜威的实利主义、工具主义为指导思想,形成“阅读—生存本位”教育范式,以培养“语用”技能(即以培育文本阅读技能与应用文、应试文写作技能为重),“应付生活”(生活—生存本位)之需为课程定位,至今仍如是。在为“语用”认知下,
书名:现代性视域下的儒家德育  作者:叶飞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ISBN:9787303134878  定价:28元  近年来,校园霸凌、伤害事件以及各种校园恶性事件似乎都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暴露出校园管理的漏洞,更为深层的问题应该在于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教育的缺失。一方面,道德是否可教的本体论难题亟待答复,另一方面,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道德教育理念
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娜塔莎是贯穿首尾的人物,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以《娜塔莎》为题,节选了高植译本的两个片段,第一个是小说第二卷第三部的第14、16节,第二个是第五部的第15节,编者在“话题:人物”中介绍说:娜塔莎在这部作品中是“最具光彩的人物之一”,在这部鸿篇巨制中,“她由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长成多情多梦的少女,到进入热情奔放的青春时代,到爱情毁灭,到绝望服毒”,“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阅读、写作都是意义的建构与生成,是同一学习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交融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指向写作的阅读尤其富有创造力。[1]基于以上理念,我们从2017年开始,依据人文主题、文本特质和学生需求,以课文为原点,开展了一系列读写贯通的专题学习活动。  譬如九年级下册《词四首》。从文学角度看,这四首词是豪放词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作品,四位作者虽处于不同时代,历经不同波折,但均心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