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由于我调转工作及爱人要到南方进修学习等缘故,儿子被送回黑 龙江的奶奶家照看。那时他还不满1周岁。半年前,爱人学习归来,我的工作 也已安排就绪,我们决定把儿子带回身边抚养、教育,让儿子重新沐浴在父母 之爱的温暖之中,重系我们之间的情感纽带。
去年春节,我曾一人回家去看儿子,他竟叫我“大姑”。我教了他好几 天,他才渐渐开始叫我妈妈。可那次我也只在家呆了十几天,母子之情当然不 会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直到临走那天,儿子叫我的那声“妈妈”听起来还是那 么机械。离别的那一刻,我亲吻着儿子和他告别,泪水浸满了我的双眼,可儿子看着我却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丝毫的眷恋和不舍,直到我迈出房门,他都未 再呼唤一声“妈妈”来挽留我离去的脚步……
一晃两年多的分离,儿子对妈妈、爸爸的记忆已不复存在 ;妈妈、爸爸对于他已不是生动、可亲的形象,而只是抽象、陌生的字眼了。于是,半年前, 我们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北上接儿子的。那时,我又有1年没见到儿子了,而爱人 更是有两年多未曾与儿子谋面。因此,我们对能否接回儿子的“心”没有把 握。我们不知道儿子是否会很快重新承认并接受我们,也不知道能否很快就唤 起母子、父子之间的美好情感。当然, 最坏的结果我们已经想到:如果儿子实在排斥我们,就只能让家里的一个人跟 我们回来,待儿子和我们建立起感情后再回去。
初见儿子的那一刻,他正在屋里玩耍。我们的出现并没有给他的情绪带来 丝毫影响,尽管家里人都一再告诉他“爸爸妈妈回来看你了”,他也只是用眼角扫了我们一下,就继续自顾自地玩去了。我们远远地端详着儿子,他不跟 我们亲近,更拒绝投入我们的怀抱。压抑着渴望亲吻、拥抱儿子的冲动,我参 与到儿子的游戏中,试图通过与儿子的共同游戏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 自然地面对我们。此举真的奏效了。当天晚上,在一阵开心大笑过后,儿子很 不自然但却是由衷地叫了一声“妈妈”,然后马上喊“关灯!”——他竟 以此来掩饰他的“难为情”。周围的人都笑了,我的心却很酸楚。“妈妈”, 本应是世上最自然、最美丽的字眼,可儿子却对它如此生疏。尽管作为父母, 我们是在种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儿子分离的,但客观上,我们却剥夺了儿子 两年来呼唤妈妈,享受母爱的权利。我曾担心儿子会就此疏远我们,我更害怕 两年间母子感情的断层会给儿子留下一块不可填补的空白。然而,事情的发展 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奶奶家与儿子一起生活两天后,第三天,我们便把他领到同在一地的姥 姥家,让他单独和我们在一起。他平时不常来姥姥家,这边的人他都不熟悉。 我们有意把儿子带到这样一种环境里,是为了让儿子尽快与我们亲热起来,重 建与我们的依恋。
一白天儿子玩得很好,可睡到半夜,儿子突然哭起来,我和爱人轮流去 哄他,可儿子用小手使劲推我们。我们越是哄他,他哭得越厉害。没办法,我 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哭累了,才慢慢安静下来重 新睡去。望着儿子睡梦中略带不安的神情,我心里很难受。我想,儿子是在睡 梦中突然意识到他正在失去以往曾经熟悉的一切,去面对他还很陌生的人和环 境。在一种新的依恋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他的焦灼、不适使他的梦乡也失 去了往日的甜美、宁静。这不是几句爱抚的话语就能使他释然的。我意识到, 儿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感情渗入的过程,我们只能通过努力来使这个过程缩短, 却不能回避它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儿子在姥姥家玩得还算开心。他多半时间是自己和姥姥家的另外两个孩子一起玩,遇到麻烦就跑 过来拉着我的手去解决。既不大声喊我“妈妈”,也不过多地和我说话。我觉 得他在理智上已知道妈妈应该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而且是最亲的人,可还不知 怎样和妈妈交流。又有两天夜里,儿子的哭声再次冲破我的耳膜,直痛到我的 心里。让一个孩子实现情感转移是多么不易啊!
辗转在姥姥家和奶奶家几次以后,由于姥姥家的房子大,又有小孩跟他 玩,再加上和我们的熟悉程度也不断加深,他竟不愿再回到奶奶家去。这时我 们问他愿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自己家去,他便毫不迟疑地回答“愿意”。我 和爱人喜出望外: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如此顺利,儿子这么轻易地又被我们领回 身边。于是,我们携儿子一起蹬上了南下的列车,满心欢喜地把儿子带回了 家。
刚回来时的情形并不乐观。到家没几天,儿子就由于环境不适大病了一 场,接着是情绪的激烈反应:你只要说他一句,他能一下午都不理你,而且一 个劲儿地说:“我不跟你们好了……”;你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兴冲冲地下班回 家,喊他的名字,想热烈地抱他,可他远远地看着你,不叫一声“妈妈”,也不 过来拿吃的,只给你一个无所谓的漠然表情。平时,他不多说话,不主动和我 们亲热,不流露对我们的情感——这一切都表明儿子还没有在内心深处完全接 纳我们。这种强烈的母爱得不到回应,更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的痛苦一直折磨 了我两三个月……
这段感情经历使我领悟到: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根。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本身 内在的奥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吧!儿子在与我们分离两年后的半个月里就能 找到这种根的感觉,不能不让我的内心感到强烈的震撼。
去年春节,我曾一人回家去看儿子,他竟叫我“大姑”。我教了他好几 天,他才渐渐开始叫我妈妈。可那次我也只在家呆了十几天,母子之情当然不 会一下子就建立起来。直到临走那天,儿子叫我的那声“妈妈”听起来还是那 么机械。离别的那一刻,我亲吻着儿子和他告别,泪水浸满了我的双眼,可儿子看着我却无动于衷,脸上没有丝毫的眷恋和不舍,直到我迈出房门,他都未 再呼唤一声“妈妈”来挽留我离去的脚步……
一晃两年多的分离,儿子对妈妈、爸爸的记忆已不复存在 ;妈妈、爸爸对于他已不是生动、可亲的形象,而只是抽象、陌生的字眼了。于是,半年前, 我们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北上接儿子的。那时,我又有1年没见到儿子了,而爱人 更是有两年多未曾与儿子谋面。因此,我们对能否接回儿子的“心”没有把 握。我们不知道儿子是否会很快重新承认并接受我们,也不知道能否很快就唤 起母子、父子之间的美好情感。当然, 最坏的结果我们已经想到:如果儿子实在排斥我们,就只能让家里的一个人跟 我们回来,待儿子和我们建立起感情后再回去。
初见儿子的那一刻,他正在屋里玩耍。我们的出现并没有给他的情绪带来 丝毫影响,尽管家里人都一再告诉他“爸爸妈妈回来看你了”,他也只是用眼角扫了我们一下,就继续自顾自地玩去了。我们远远地端详着儿子,他不跟 我们亲近,更拒绝投入我们的怀抱。压抑着渴望亲吻、拥抱儿子的冲动,我参 与到儿子的游戏中,试图通过与儿子的共同游戏来拉近我们之间的距离,让他 自然地面对我们。此举真的奏效了。当天晚上,在一阵开心大笑过后,儿子很 不自然但却是由衷地叫了一声“妈妈”,然后马上喊“关灯!”——他竟 以此来掩饰他的“难为情”。周围的人都笑了,我的心却很酸楚。“妈妈”, 本应是世上最自然、最美丽的字眼,可儿子却对它如此生疏。尽管作为父母, 我们是在种种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与儿子分离的,但客观上,我们却剥夺了儿子 两年来呼唤妈妈,享受母爱的权利。我曾担心儿子会就此疏远我们,我更害怕 两年间母子感情的断层会给儿子留下一块不可填补的空白。然而,事情的发展 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奶奶家与儿子一起生活两天后,第三天,我们便把他领到同在一地的姥 姥家,让他单独和我们在一起。他平时不常来姥姥家,这边的人他都不熟悉。 我们有意把儿子带到这样一种环境里,是为了让儿子尽快与我们亲热起来,重 建与我们的依恋。
一白天儿子玩得很好,可睡到半夜,儿子突然哭起来,我和爱人轮流去 哄他,可儿子用小手使劲推我们。我们越是哄他,他哭得越厉害。没办法,我 们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他哭。大概过了半个小时,他哭累了,才慢慢安静下来重 新睡去。望着儿子睡梦中略带不安的神情,我心里很难受。我想,儿子是在睡 梦中突然意识到他正在失去以往曾经熟悉的一切,去面对他还很陌生的人和环 境。在一种新的依恋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时,他的焦灼、不适使他的梦乡也失 去了往日的甜美、宁静。这不是几句爱抚的话语就能使他释然的。我意识到, 儿子的内心需要一个感情渗入的过程,我们只能通过努力来使这个过程缩短, 却不能回避它的存在。
接下来的几天,儿子在姥姥家玩得还算开心。他多半时间是自己和姥姥家的另外两个孩子一起玩,遇到麻烦就跑 过来拉着我的手去解决。既不大声喊我“妈妈”,也不过多地和我说话。我觉 得他在理智上已知道妈妈应该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而且是最亲的人,可还不知 怎样和妈妈交流。又有两天夜里,儿子的哭声再次冲破我的耳膜,直痛到我的 心里。让一个孩子实现情感转移是多么不易啊!
辗转在姥姥家和奶奶家几次以后,由于姥姥家的房子大,又有小孩跟他 玩,再加上和我们的熟悉程度也不断加深,他竟不愿再回到奶奶家去。这时我 们问他愿不愿意和爸爸妈妈一起回自己家去,他便毫不迟疑地回答“愿意”。我 和爱人喜出望外:没想到事情的发展如此顺利,儿子这么轻易地又被我们领回 身边。于是,我们携儿子一起蹬上了南下的列车,满心欢喜地把儿子带回了 家。
刚回来时的情形并不乐观。到家没几天,儿子就由于环境不适大病了一 场,接着是情绪的激烈反应:你只要说他一句,他能一下午都不理你,而且一 个劲儿地说:“我不跟你们好了……”;你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兴冲冲地下班回 家,喊他的名字,想热烈地抱他,可他远远地看着你,不叫一声“妈妈”,也不 过来拿吃的,只给你一个无所谓的漠然表情。平时,他不多说话,不主动和我 们亲热,不流露对我们的情感——这一切都表明儿子还没有在内心深处完全接 纳我们。这种强烈的母爱得不到回应,更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的痛苦一直折磨 了我两三个月……
这段感情经历使我领悟到: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根。这或许是人类生命本身 内在的奥妙,是生命的一种本能吧!儿子在与我们分离两年后的半个月里就能 找到这种根的感觉,不能不让我的内心感到强烈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