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实题材儿童剧创作的几点思考

来源 :歌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irde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剧是当今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现实题材的儿童剧通过艺术化的剧作来教会孩子们认识社会、体会人生,它的发展是时代的特征和需要。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文章对该剧的主题表现进行评析,并就此对现实题材儿童剧目的创作展开几点思考,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月亮上的妈妈》;儿童剧;题材;社会问题;留守儿童
  《辞海》将儿童剧定义为“主要供少年儿童观看的戏剧,它具有形式活泼,故事有趣,情节富于变化,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的特点”①。儿童剧与单纯的唱歌、跳舞、主持、晚会等活动不同,它具有独特的社会性价值,不但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充满童趣又有效的方式,也是当今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当代意识的增强和“儿童观”的发展,儿童剧在题材方面也在不断创新突破。近年来,原创儿童剧的题材日渐丰富,不再局限于传统童话、神话、寓言故事以及经典文学名著等改编,出现了一些现实题材的原创儿童剧。
  在第十届广西戏剧展演大型剧目展演中,首演的儿童剧目《月亮上的妈妈》抓住社会热点,反映了现在社会上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该剧讲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李想非常想念外出打工的妈妈,对自己梦见的“妈妈在月亮上打工”这件事深信不疑,日夜发愁,还因为老人不相信他的话而苦闷。老木偶、老裁缝、老邮差三位老人为了帮助李想快乐起来,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却都不能哄李想开心。最后,老人们决定相信他、尊重他,在月圆的时候高唱古歌“喊月亮”、爬上房顶“摘月亮”,最终让李想“在月亮上打工”的妈妈真的回家母子团聚,也让村里外出打工的人们全都回家团圆这样一个奇幻故事。这出儿童剧从留守儿童这个独特社会群体的内心世界切入,折射出孩子们期盼父母陪伴的强烈情感诉求。
  本剧展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对于父母之爱的缺失,这是一种社会问题、时代之痛。这样的现实题材用儿童剧来表达,是有一定难度的,它并不像传统儿童剧那样具有明显直白的善恶矛盾、美丑冲突,这甚至不是源于孩子本身的问题,所以它体现出了独特的角度价值。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留守儿童,他们最渴望的是亲情,而这种爱只有他们的父母能给,作为“外人”,所给予他们的只有“信任”和“尊重”。在剧中,老人们热心地想了各种方法来哄孩子开心,例如帮助孩子找作文灵感、给孩子讲故事、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等,可是他们对孩子关于“妈妈在月亮上打工”的说法一开始并不相信。本剧将主要矛盾放在老人们对孩子的话是否信任和尊重上,围绕着老人想让孩子快乐生活与孩子殷切思念妈妈的冲突、老人们对过去全家团圆的美好回忆和现在亲人分隔两地现实的对比,深入浅出,把剧本里思考得深邃、复杂的留守儿童生活和情感问题,艺术性地浓缩到单纯而深刻的一条线索——“谁来帮我摘月亮?”使该剧前半部分的情感积蓄有了一个爆发点,辐射了感染力,使在场的儿童观众和成年观众都为之动容。随后,老人们在孩子的童言童语中回忆起了过去的农村全家团圆、生活靜好的时光……最后,他们选择了相信、尊重孩子,将童心付诸实践,为孩子进行了一场“喊月亮”“摘月亮”的精彩表演,最终使本剧主题在孩子与妈妈的团聚中得到了升华。
  与留守儿童群体相对的是“留守老人”这一农村社会群体。通常留守老人给人的印象不但具有老人的严肃和刻板,还有留守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孤独。本剧的故事恰恰发生在这两个心理上同样孤独的群体之间,在表现方式上有一定难度。因为儿童剧面向的是少年儿童,在内容上要单纯,不能太复杂;在气氛上要欢乐,不能太沉闷;在表现上要活泼,不能太严肃。然而本剧并不沉闷刻板,也不单纯说教。其剧情前后呼应、自然流畅、有对称感,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台词诙谐幽默、动作夸张搞笑,并将这些夸张的语言和动作大胆地放在三位老人身上,与孩子的天真活泼产生呼应,适时加入与小观众的互动,在轻松的气氛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孩子的真情诉求”和“老人的欢乐童趣”,既能使小观众们乐于接受剧中想要表达的情感和希望讲述的道理,又面对现实,点明了问题。总体上来说,本剧在主题和呈现等方面互相融合、相得益彰,全方位让观众受到感染,随着演员的欢喜而快乐,随着演员的悲伤而动容,是一部成功的儿童剧。
  从《月亮上的妈妈》出发,笔者对现实题材儿童剧的创作展开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现实题材儿童剧要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儿童剧不仅是文艺作品,同时也是价值观的载体,是育新人、兴文化、介入实践、构建未来的重要媒介,应当有效地向少年儿童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虽然儿童的三观尚未成熟,但也不可忽略儿童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以及越来越强的接受能力和对美的感知力。儿童剧呈现的舞台世界其实是一个浓缩的小社会,对观察力敏锐、可塑性强的儿童来说,这正是他们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良好时机。用儿童剧的形式来表现社会现实问题,是向孩子呈现了儿童或成人社会的一种处境,让孩子看清自己、懂得别人、了解每个人的情感需求,在享受艺术多重审美的同时,荡涤心灵、震撼情感、引发思考、见贤思齐,在观剧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从而推动行为改善。因此,儿童剧工作者要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社会效益。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于巨大转型期,中国儿童和青少年正在经历全新的社会现状,例如留守空巢的情感缺失、亲子之间的代沟、虚拟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冲击、“精英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等问题;同时也有乡村振兴激发少年儿童文化自信、科技发展让生活更便利等因素。在这样的社会现状背后,少年儿童有怎样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诉求,这些都是创作者需要去深入了解和关注的。在儿童剧的选材上不能太商业化和娱乐化,要同时具备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不但要让孩子们在观感上得到快乐和共鸣,而且让他们从中受到教育、启发和帮助。如《月亮上的妈妈》准确进行了观众群体的定位,把思想导向放在首位,通过艺术处理,将思想和情感拉近,给予孩子们对真善美的信仰和向往,更贴近生活,更温馨、有力量,让孩子们在观看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收获。   第二,现实题材儿童剧的主题要回归儿童。如今的少年儿童都是时代的新人,他们的兴趣点更有可能是在当下,因此,现实题材的原创儿童剧能真正体现当今儿童的心灵成长,更有现实意义。儿童在情感上比成人敏感,所感知到的比成人要多,创作者必须保持着一颗童心进行创作。不仅要在舞台呈现方面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觉得好玩,还要对当代儿童现实生活和内心需求进行深刻了解和发掘,以童心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成长。只有真正深入到儿童的生活中,走进少年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实际问题,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少年儿童观众感受到亲切、真实可信,就好像是身边发生的事情,才能够使他们从视觉和心灵上得到满足感和幸福感。如《月亮上的妈妈》这样深入留守儿童内心、反映农村儿童生活的作品,不仅可以引发广大少年儿童的强烈共鸣,还可以带给成年观众更多的思考以及社会的关注,这是这部儿童剧给不同年龄、不同层次观众们的多元观剧体验。
  同时,少年儿童也不应当仅作为观众去参与剧场里的游戏互动,而要深度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去,成为创意源泉和舞台艺术表现手段的源泉。创作者可以让作品在创意阶段就和小观众们见面,直接得到孩子们的反馈意见,在创作过程中及时修订作品,才能在作品面世的时候得到更广大儿童的认可和喜爱。
  第三,现实题材儿童剧也应从儿童视角来讲故事。一部成功的儿童剧,一定要站在和孩子同一欣赏层面和感受维度上,以孩子的视角作为出发点,选择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故事,才能得到孩子们的认可和喜爱。《月亮上的妈妈》在舞美设计方面强化了儿童剧的特质,放大了梦幻式的处理,布景错落有致,舞台灯光灵动,多元组合,拓宽了景深,渲染了情绪,在视觉上抓住孩子们的眼球。本剧的音乐创作是其中一大亮点,主旋律《月亮谣》贯穿全剧,以各种变奏呈现出来,并在现代音乐中融入了“渔鼓”“零零落”等地方音乐形式;歌词也加入了广西方言,具有本地特色的同时丰富了视听,与剧情契合、完满、恰到好处,增加了情绪上的感染力。几位8岁以下的小演唱者那清脆嘹亮的嗓音,也使小观众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
  因为儿童剧是展示给孩子们看的,对于想要表达的严肃道理应当点到为止,不宜长篇大论,最后的思考和判断要尽可能地留给孩子自己。《月亮上的妈妈》虽然取材于农村,却让在场观看的很多城市小朋友也产生了共鸣——他们知道了农村还有一些这样的小朋友,每天见不到爸爸妈妈,流着泪坚强地等着父母回家团圆,因而也懂得了對亲情和邻里情谊的珍惜,对当下生活和对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人们的感恩。
  总之,现实题材的儿童剧相对于传统儿童剧来说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它通过艺术化的剧作来教会孩子们如何认识社会,如何体会人生,它的发展是时代的特征和需要。目前,现实题材儿童剧所占比重还较小,相信在将来,它一定会成为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产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入手,深入分析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形成的过程、空间形态以及相关历史特征;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遗产化进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政策背景下的更新状况;探析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武汉城市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汉口原租界风貌区;文化遗产保护        城市文化遗产如同尘封的胶
期刊
生死相依
期刊
[摘 要]用双排键电子琴进行伴奏,是该乐器的重要功能之一,其中为民族乐器伴奏是其与中国民族音乐融合的重要手段。以双排键电子琴为古筝曲《战台风》的伴奏为切入点,探讨双排键电子琴在民乐伴奏技巧的运用方法,以此促进双排键电子琴与中国民族乐器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发展,为双排键电子琴的发展探索新的更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双排键电子琴;古筝;伴奏配合   双排键电子琴(以下简称“双排键”)是一件新兴的电子
期刊
戰友永在我心里
期刊
[摘 要]2019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中的女性作曲家虽为数不多,但她们的作品宛如一颗颗珍珠,让人无法忽视。从充满民族风情的《山寨欢歌》和《山水之恋》到充满现代趣味的《Tracasseries》,从理性的思考的《陀螺》到满怀文人情怀的《折桂令》和《虞美人》,让我们看到女性作曲家创作的个性和魅力。  [关键词]中国—东盟音乐周;女性作曲家;民族性;现代乐;文人情怀   2019年5月28日,第八
期刊
[摘 要]《邛窑器物设计的审美文化》是一部全面深入研究邛窑器物设计审美文化的论著。作者紧扣邛窑作为地方性民窑的身份,在时代的共性中探寻邛窑陶瓷的造型和装饰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工艺美术设计的审美特征、审美意识、审美行为方式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并在这个基础上对邛窑的历史方位和创新价值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定位。在论述过程中,作者将目光聚焦于审美文化,从形式美感入手,经由对邛窑器物造型设计、器物装饰设计及装饰观
期刊
[摘 要]民俗艺术研究一直是民俗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其研究路径以民俗学视野为主干道,以文化研究与审美研究等为支线,呈现互相构建、互有指涉的特点。但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对其中“艺术性”的关注较少,美学意义的关注缺失,呼唤一种多学科共融、跨专业交叉的研究路径。三重奏一词源于为钢琴、小提琴、大提琴组成的多声部配合演出“钢琴三重奏”,以审美人类学提供的研究经验与方法提炼应用为“审美三重奏”,
期刊
[摘 要]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结合“非遗”元素,以浪漫的手法,让“不可能”的想象与“可能”的现实巧妙地融合,构成一曲充满童趣的交响。  [关键词]《月亮上的妈妈》;儿童剧;留守儿童  第十届广西剧展上,儿童音乐剧《月亮上的妈妈》首次亮相舞台。该剧讲述了留守儿童李想,因过于思念在城里工作的妈妈,梦见妈妈在月亮上工作。于是,同样留守在村子里的老木偶、老裁缝、老邮差等乡亲们
期刊
[摘 要]从《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看到欧凯明对粤剧的执着:从艺之路虽然艰辛,但依然选择坚守,并且用敬畏的态度对待粤剧事业,勇于付出,不断超越自我,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关键词]欧凯明;艺术专场;粤剧;选择  梅花奖“二度梅”获得者欧凯明是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岭南一粟——欧凯明艺术专场》是欧凯明对自己从艺生涯的一次小结。笔者第一次观看是在2014年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活动期间,欧凯明
期刊
[摘 要]杨诚是当代广西风景油画领域的优秀艺术家。杨诚的风景油画创作,分为自然家园风景、被伤害的石山风景、文化遗产风景等三个主题类型。花山主题系列风景油画的形式美表现为:淳朴原初的南方人文遗产风景、肌理感十足的油彩堆积法和大气磅礴的画面构图;意蕴美表现为:艺术家“澄怀味象”式的审美观照和对生命的哲学追问,以及花山岩画美术母题的传承与创新。杨诚的文化遗产风景油画,发挥了他日臻成熟的画山技法,亦凝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