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没发现外星人?

来源 :飞碟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min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外文明搜寻(译者注:地外文明搜寻,即Search for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英文简写为:SETI)是一个新的科学领域,截至目前已经有大约60年的历史了。在这60年的历史中,虽然地外文明搜寻的工具和策略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至今我们仍没能找到外星智慧生命存在的确凿证据。
  TechCrunch网站(译者注:TechCrunch是全球著名的科技博客网站)对话著名天文学家吉尔·塔特,就地外文明搜
  寻行动近些年来又有了哪些变化,以及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我们也没找到地外智慧生命进行了探讨。正是受到吉尔·塔特
  的启发,卡尔·萨根在科幻小说《接触》中创造了埃利·阿罗维博士——就是那位拥有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且把她的整个职业生涯都奉献给了地外文明搜寻领域的女科学家——这一经典形象。


  在被问到是什么吸引她涉足地外文明搜寻领域时,塔特说:“有一种想法深深打动了我,那就是,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在问哲学家关于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这一问题。然而到了2 0世纪中期,突然之间,我们有了工具——计算机和射电望远镜,使得我们可以自己努力去尝试着找出答案,而不是让某些人告诉我们该不该相信这个问题。 当时我就想,‘这真是太不可思议啦!’”
  近来,塔特在WeTransfer网站的“创意阶层”系列栏目中一直占据着显著位置,而该栏目正是为了突出展示在各个
  领域具有创意性影响力的人物。
  使地外文明搜寻这么具有创意性的是科学家必须判断出他们到底在搜寻什么。那么,他们是如何定义智慧生命的?
  塔特说:“我们无法定义何为智慧生命,而且,我们也不可能从很远的距离探知到它们。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其他替
  代的方法。而对我们来说,这种替代的方法就是技术。我们正在寻找的东西能够以某种方式改变其所处的环境,而且即便跨越了恒星间遥远的距离,这种方式应该仍然能够被我们识别得出。”
  SETI正在通过搜寻宇宙中不可能由自然来源创造出的无线电波和激光信号,来打探外星人科技的蛛丝马迹。
  在过去的60年里,这种搜寻已经变得越来越高效。塔特解释说,不断进步的计算机和越来越好的天文望远镜助益良
  多。不过,最大的进步应该是人类已经知道,宇宙中的行星要比科学家先前认为的更为常见。
  塔特说:“当我还是一名学生的时候,我们知道太阳系有9大行星。然后呢?就没有然后了。当时,我们很想知道宇宙中是否还有其他行星,而现在我们知道了。结果证明行星在宇宙中很常见。”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能确定在这些行星中哪颗跟地球最为相似,以及哪颗上更有可能存在我们所知的生命形式。通
  过将他们的努力聚焦于此类行星,SETI的科学家将有可能发现智慧生命的蛛丝马迹。
  那为什么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没能找到外星人呢?
  尽管如今的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对宇宙的认知也大为进步,但是,我们依然未能在宇宙中找到任何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例子。人们经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就是找不到呢?
  塔特说,要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谜题。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宇宙是浩瀚无垠的,而我们还没能寻遍宇宙的每个角落。以我们目前的技术,以及我们在地外文
  明搜寻上投入的时间,现在我们已经搜寻过的区域在宇宙中小到简直微不足道。
  塔特这样解释道:“如果你把要搜寻的宇宙比作地球上的海洋,那么我们已经搜寻过的区域只是这些海洋中的一杯水而已。我们仅仅看完了宇宙这张硕大无比的图片中极小的一部分。”
  至于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受制于21世纪的物理学知识和技术。
  “也许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找到做这件事的正确方式。”塔特说。
  让我们看到光明的一面是,我们的技术正在不断提升,而地外文明搜寻也将在效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中继续下去。塔
  特说:“在不久的将来, 地外文明搜寻的技术将能够达到在宇宙中有价值的‘池塘’和‘湖泊’里搜寻智慧生命的水平。”
  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我们该怎么做?
  尽管如今的我们拥有了先进的技术,对宇宙的认知也大为进步,但是,我们依然未能在宇宙中找到任何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例子。人们经常会感到奇怪,为什么我们就是找不到呢?


  塔特说,要从两个方面看待这个谜题。
  首先我们要考虑到宇宙是浩瀚无垠的,而我们还没能寻遍宇宙的每个角落。以我们目前的技术,以及我们在地外文
  明搜寻上投入的时间,现在我们已经搜寻过的区域在宇宙中小到简直微不足道。
  塔特这样解释道:“如果你把要搜寻的宇宙比作地球上的海洋,那么我们已经搜寻过的区域只是这些海洋中的一杯水而已。我们仅仅看完了宇宙这张硕大无比的图片中极小的一部分。”
  至于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受制于21世纪的物理学知识和技术。
  “也许到现在为止,我们仍未找到做这件事的正确方式。”塔特说。
  让我们看到光明的一面是,我们的技术正在不断提升,而地外文明搜寻也将在效率不断提升的情况中继续下去。塔
  特说:“在不久的将来, 地外文明搜寻的技术将能够达到在宇宙中有价值的‘池塘’和‘湖泊’里搜寻智慧生命的水平。”
  如果外星人来到地球,我们该怎么做?
  斯蒂芬·霍金认为,外星人对地球的造访最终可能就像是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到达了美洲大陆。
  他说:“如果外星人造访我们的地球,其后果将无异于哥伦布登陆美洲。这件事最终对美洲原住民来说可不是好事。”
  对此,塔特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在外星人造访地球的潜在风险这个话题上,她提到了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所做的研究。
  平克的研究表明,人类随着进化正变得越来越友善与温和。他说:“今天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可能是人类这个物种自存世以来最为和平的时代。”
  有鉴于此,塔特指出,也许只有一个物种学会如何以一种非侵略性的方式行事时,它们的技术才能取得显著的进步,从而使它们的物种先进到这样的地步。也许只有当它们团结成一个全局性的统一体,并且成为它们自身以及它们所在星球的合格管理员时,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先进的智慧物种。
  “但是,没有人能真正知道,这一切都只是猜测。”塔特说。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外星人能够造访地球的话,我们是不会占上风的。
  “如果它们出现在了我们的家门口,那就意味着相对于我们的技术而言,它们拥有的技术是相当先进的。”塔特说,“正因为如此,它们才是制定规则的那一方。”
其他文献
在2016年8月11日出发之前,我没有想过,这趟山川大漠之旅,会带给我如此多的新奇体验。  你去过沙漠吗?那我告诉你,那些浅尝辄止、人头攒动、骑骆驼照相、坐上10分钟沙漠摩托就下车的沙漠风景区,真的不叫沙漠。    我们坐货真价实的沙漠越野车,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腹地百十千米;我们住进牧民的家里,那里临近沙漠里的海子,靠风力发电,基本与外界隔绝——除了营地,手机完全没有信号;我们一起攀登沙漠珠峰必鲁图
期刊
以动力学的观点来说,这颗流星短且不对称的流星痕,可能说明位于辉光中心的沙粒大小的微尘在烧蚀过程中发生了短暂的旋转,使得它的路径带着微小的螺旋状偏移。这颗流星看似穿过心脏星云,但它实际上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内。这道流星痕的缤纷色彩,是由高热气体中的不同元素发出的。
期刊
人体冷冻法——就是用高科技冷冻活的或刚刚死去的生物以望后来复活——有相当一批追随者,其中包括像奥布里·德格雷这样的著名生命延长理论家,他在理性主义的一些领域里享有被狂热崇拜的地位。机器智能研究所的共同创始人之一埃利泽·尤德考斯基曾说过,一个健全的文明需要其公民一出生就认同这一理论。他们对吗?  人体冷冻法源于20世纪40年代末,1967年冷冻了第一人。5年后,即1972年,第一个老鼠胚胎被冷冻并幸
期刊
这幅影像呈现的其实是一道庞大的日珥,由一部小望远镜记录,所得影像经过反白及假色处理。如标线所示,这个日珥抬升到超过太阳表面50000千米处,让直径12700千米的地球相形见绌。此外,还有淡色的丝状暗条悬在太阳地毯状小纤维上方。随着太阳进入11年活动周期的极小期,这类高能事件会越来越罕见。
期刊
对中国的科幻迷来说,过去的2015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刘慈欣先生的小说《三体》英文版终于为中国人捧回了科幻  界的圣杯。与此同时,《三体》系列小说中的许多概念与设定,比如三体问题、黑暗森林状态、维度打击等,都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议论。透过这些议论,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那一条隐藏在整部小说背后的著名的科学悖论。对科幻界来说它就像是一个白洞,能够不断吐出激动人心的文学点子;而在科学界,它更像是一个黑洞,盘踞
期刊
目前,有关粗糙云的成因仍不明确。这种不寻常的大气结构虽然看似凶恶,却不是恶劣天气的前兆。相较于多数云的平坦底部,粗糙云的底层具有明显的垂直结构。这张摄于新西兰坎特伯雷汉默泉的主题影像,因为阳光侧照的缘故,极为清晰地呈现了粗糙云的细微结构。
期刊
国际空间站是迄今人类建造的最大型的太空结构。这幅呈现空间站的影像,是由现在已退役的“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于2010年长达一星期的停泊之后拍摄的。图像中,亮蓝色地球横贯影像上端,和底部黝黑的星际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期刊
想要来一次太阳系边缘的快速旅行吗?不妨考虑搭乘日球层顶静电快捷系统。这个正在测试之中的概念系统,可能只要10年至15年就能跨越超过100天文单位的距离。它使用先进的电太阳帆,依靠排斥高速太阳风质子而取得的静电力来产生推力。
期刊
如果宇宙中的所有物质都瞬间消失,空间是否还会存在?艾萨克·牛顿的答案是肯定的。在牛顿的眼中,空间就像《星际迷航》里的全息甲板——一个三维的虚拟现实网络,上面投射有模拟的人和物。正如牛顿在其《原理》中所写:“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  这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颇具说服力。我向东走,你向西走,但邮局仍在原地不动:参照系保持不变。但与牛顿同时代的德国数学家和哲
期刊
在大约40年前的一天,射电天文学家杰里·艾曼(Jerry Ehman)正在对天空的一部分进行扫描,希望能够探测到来  自外星文明的信号。就在那一瞬间,艾曼突然注意到了某种信号。这个信号短促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无线电波的海洋中,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它又是如此鲜明突出——似乎是某种转瞬即逝的广播。在打印出来的信号纸上,艾曼用红笔将这个信号圈了出来,并且写下一个词:“WOW!”(哇哦!)  这个信号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