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启示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njun0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和百森商学院为案例深入分析可见,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缘自注重效益的实用主义传统,历经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现已呈现出六大特征:视创新创业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趋于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群的课程构建原则、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高校主导下的大学与企业及政府相结合的保障机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在于: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素质教育的新高度,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并引领创新创业思潮,整合并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资源等。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素质教育
  当前,世界各国吹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号角。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创新,重点是创业,创业是创新在实践领域的具体化。美国在其创新创业文化、精神和经久不衰的创新创业动力的影响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素有“世界理工大学之最”之誉的麻省理工学院、“硅谷心脏”之誉的斯坦福大学和为世界各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模本的百森商学院,是美国最早开始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在各发展阶段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性大学,其发展已趋于成熟。鉴于此,本文以上述三所高校为例,深入研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以期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缘起及发展
  (一)注重效益的实用主义传统催生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是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政治上,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末的西进运动打响了美国领土扩张的第一枪起,美国人民不畏艰苦、勇于探索、积极寻找致富机会的精神被保留了下来;而后发生在1900至1917年的进步运动摆脱了传统的清规戒律,号召教育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突出强调教育创造社会财富的巨大价值。经济上,为实现战后经济的尽快恢复,解决各阶层民众的就业问题,1933年美国推行了罗斯福新政,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经济价值,要求教育贴近实际生活。在新政的干预下,政府开始对大型垄断公司有所遏制,制定相关制度以鼓励和保护微小型企业的发展,创业型企业开始萌芽并初具规模。文化上,主张实干、推崇实用、看重现实效益的实用主义思潮席卷全美,倡导教育为学生未来就业及生活做准备。在此大背景下,上至国家高层,下至每一位公民,都在思考怎么保持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上的压倒性地位,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此时成为了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地,面临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逐渐从传统的专注于教学和高深学问研究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时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范海斯创造性地提出著名的“威斯康辛思想”,阐明大学应具有除教学和科研之外的第三大职能——社会服务,指出大学应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一论点轰动一时,获得了众多学者的一致赞同与拥护。由此,大学的发展轨道开始转向,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也愈发凸显。恰恰在这个时期,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创新创业的新思潮,民众对创新创业的呼声日渐高涨。受此影响,创新创业所创造的巨大财富夺取了全美的关注。那么,何以使美国人民积极地投身于创新创业和如何发挥创新创业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这两大问题则成为热议的焦点话题。青年作为延续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充满智慧,饱含才智,其在大学接受的传统专业教育远不能适应社会的新需求以致大学生与社会渐趋脱节,大学生就业问题在短时间内得不到有效解决而日益升温,成为高等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大学作为知识分子集聚的社团,吸纳了众多青年学生,对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弥补传统专业教育不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又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鉴于此,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应运而生并成为大学重要的教育内容,以此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进而提高国家创新水平,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
  (二)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
  1.起步期
  历经二战的洗礼,美国经济一时陷入低谷。为解决战后退伍军人、工人、普通民众的工作问题,以创设更多的工作岗位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初步兴起。最早在1947年,哈佛商学院教授迈赖斯·迈斯(Myles Mace)开创性地设置创业教育的第一门课程《新创业管理》(Management of New Enterprise),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首次在大学教学中出现。在此之后,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于1953年在纽约大学提出并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也相继开设了此类课程,初步扎稳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发展的基础。但是,该时期美国仍处于经济低迷期,还未从因二战而严重受损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尽管美国政府采取了重振经济的强有力的措施,可是支撑其经济发展的是传统大型企业而非创业型企业。相应地,此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受到重视,创业学学科在夹缝中缓慢发展。
  2.发展期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思想彻底破产。与此同时,提倡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实施宽松的自由经济,降低企业税费,壮大私营企业实力。由此,美国经济开始走向转型,大企业随之衰弱,作为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社会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日渐高涨。1968年,百森商学院率先在本科教育阶段创立创业学专业并开设主修课程,标志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到1975年,提供创业教育课程的高校由1970年的16所增至104所[2]。与此同时,创新创业领域内的学术研究也日渐增多,学者们开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其现状的研究[3],《小企业管理》、《美国小企业期刊》、《创业理论与实践》、《企业家》等杂志陆续问世,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向上发展的态势。1979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工作生产报告》(The Job Generation Process)在大量实证数据的支撑下推翻了大型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的权威论断,揭示了创业对创造工作岗位、供给工作机会、拉动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3.成熟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将创新增强经济竞争力纳入政策议程[4]。1983年,里根总统成立了专门提供高等教育改革政策建议及形成定期报告的竞争力委员会,加大了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投资。由于该时期正值知识经济兴起,科技创新和创业成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加之政府开始大力支持研究型大学的应用研究,而非基础研究,创新创业教育得以快速发展。而此时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远不局限于创新创业课程,美国各高校设立创业中心、举办创业计划大赛、筹备规模各异的创新创业会议、创办创业研究学术刊物、成立学生创业社团以及授予创业学学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日渐壮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逐步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且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言以蔽之,创新创业教育的产生必须有赖于一定的现实基础。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因缺乏生存的社会土壤而障碍重重,之后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创新创业日益显现出在创造财富、供给岗位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得以发展。时至今日,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美国高校不可或缺的教育模块,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大学内部可有可无的教育模块,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何透过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表象,深入挖掘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精髓则成为当前重要任务之一。笔者试图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组织管理,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校园活动,政府、大学及企业的关系等六个方面梳理其发展的基本特征。这是由于,目标定位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中的地位和发展前景,组织管理决定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中是否得以顺利推行,师资队伍决定着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课程设置决定着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储备的完整度,校园活动决定着大学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政府、大学及企业的关系决定着大学是否能够获得外部的支持和充足的资源而不至于“闭门造车”。如此通过对上述六个方面的总结归纳,可对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先进经验作系统的解读。
  (一)视创新创业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置于何种地位以及对其的目标定位,关乎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高校视其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明确它并非是简单的企业家养成教育或纯粹的理论知识传授教育。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始人罗杰斯种下了创新创业的种子,后由布什迈、康普顿等人将之制度化,并把目标定位为推动知识进步,培养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的领军人,更好地服务整个民族和世界的发展。[5]因而,麻省理工学院鼓励学生敢于冒险,敢于失败,敢于在理论知识中创新,敢于在实践应用中创新,使学生通过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养成科技创新的基本素质,充分施展个人才能,引领高精尖技术潮流。
  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目标是为学生的成功做好准备,并让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的教育发挥实际效用,[6]并且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与灵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使其成为新思想、新技术、新商业等的领袖。正因为此,斯坦福大学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诞生了谷歌、雅虎等世界级巨型企业。
  百森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一种思维、推理和行动方式,核心是创造、识别以及把握机会的能力。[7]“创业教育之父”蒂蒙斯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要为美国大学生注入“创业遗传代码”,实质上是要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养成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重视每一位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精神与能力的养成,注重为社会创造财富与价值。当前,美国高等教育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与社会的关系以及高校如何服务社会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在实用主义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美国教育更加偏重实际效益。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与大学本身的目标定位是相契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成为践行大学使命、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手段,以培养出社会各行各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显现出强烈的实用性。
  (二)趋于专门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专门的管理机构。一旦高校内部机构之间权责不明、相互扯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就会受到影响。为此,美国高校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推进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运转。
  麻省理工学院在斯隆管理学院下设创业中心,整合创业的理论和实践双轨教育,负责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发展,致力于开展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政策等方面的教育和学术研究[8],在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中居统摄地位。另外,设有创业服务中心、技术许可办公室等。这些机构通力合作,形成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网络系统,共同促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
  斯坦福大学为充分调配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组建了斯坦福创业网络(Stanford E-corner),将创业研究中心、社会创新中心和技术许可办公室等机构全部囊括进去,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百森商学院成立了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宗旨是全力帮助学生发展创业式的思维方式、进取心、灵活性、创造力、冒险的愿望、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视市场变化为商机的能力,[9]不仅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研究,而且广泛与科技园、创业者协会、创业者校友联合会、小企业开发中心、创业培训机构等建立联系,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资源支撑。
  由此可见,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以及机构之间的通力合作保证了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使各项创新创业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运行。
  (三)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一所大学是否能够成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同样,创新创业教育是否能够产出优质成果,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概言之,师资队伍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分为内部学术型教授和外部实践型教授,如此划分的依据是所从事的科研属性,前者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展开学术研究,后者在坚持内部研究的同时为社会企业、客户提供智力和技术等咨询与服务。为防止教授在科研和创新创业咨询或参与创办企业挣钱之间顾此失彼,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推出一条“黄金法则”——“五分之一原则”(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专门用于创业等相关服务和实践工作,其余四天须为大学履行义务)。该做法使参与创业相关工作或在创业一线的教师教授创新创业课程,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更重要的是,麻省理工学院将教师有无参与企业创建等经历作为聘用、考核和晋升的重要参考依据,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如此,保证了麻省理工学院不乏这样一批既能够抽出空余时间深入企业参与各项工作,为所在学校及其学生争取更多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又不影响自己继续进行课题申报和科学研究的典型学者。
  斯坦福大学师资力量雄厚。现在职教工中有诺贝尔奖得主20位、普利策奖得主4位、国家科学奖得主18位、国家技术奖得主1位、国家科学院院士163位、国家工程院院士107位、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86位、医学院院士71位、美国哲学学会会员48位和总统自由勋章得主2位。[10]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不仅有强大的专职教师队伍,而且邀请全球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风险家和投资家担任课堂嘉宾,进行经验分享与交流。值得一提的是,斯坦福大学依托硅谷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鼓励并引导师生进入企业,在高新技术企业挂职实习,一方面让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学习、观摩和实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水平。
  百森商学院拥有一批做出杰出成就的专业人士任教,包括经验丰富的企业家、企业高管、学者和科学家等。[11]这些教师不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而且积极参与世界各地的与企业和创业相关的研究,在创新创业课堂中融入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涉足创新创业前沿知识的机会,确保学生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学有所获。为多渠道的补充师资,百森商学院推出独具特色的“创业师资研习班”项目,规定每位教授必须带一位有从事创业教育意向的企业家参与,同时面向社会公开选聘具有学术背景的企业管理者、创办者、杰出创业校友等作为客座教授,定期或不定期的做讲座、交流经验。
  上述三所高校在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上,呈现出以下共性。(1)专兼职相结合:不仅包含校内的专职教师,而且外聘创业成功人士、企业高管和创业校友等任兼职教师,体现了师资来源的广泛性、多元性;(2)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意识: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论坛及其它各类培训讲座,为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弥补教师理论知识的不足,使教师认识到何为真正的创新创业;(3)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成立特色项目或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鼓励并引导教师积极深入创新创业实践,使教师能够切身体验创新创业的全过程,进而在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由此,美国高校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领先其它国家的制胜法宝。
  (四)跨学科创新创业课程群的课程构建原则
  课程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直接关系着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效果。
  麻省理工学院创新创业课程设置跨越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鸿沟,体现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麻省理工学院的创新创业课程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理论类课程、实践类课程和项目类课程,分阶段面向全校学生设有《创业工程:创始人之旅》、《创新团队》、《创新战略》、《创业实验室》和《新企业》等一系列课程。[12]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在2014-2015学年共计开设60门创新创业课程[13],这些课程在传授一般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强调从做中学,具有“实践模拟”的特点,多由不同专业背景的4~5人构成小组,进行仿真实践模拟,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能力。
  斯坦福大学重视通识教育,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上坚持多学科交叉、文理科结合、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基本原则。目前,斯坦福创业中心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设立了《创新、创造和改变》、《企业家精神》、《技术创业》和《全球创业营销》[14]等诸多热门课程,可由不同专业的学有余力的学生任意选修并获得相应的创新创业学分,方便了各专业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在此基础上,包括教育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在内的各院系均基于学科专业发展实际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消除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壁垒。另外,斯坦福大学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创业领袖思想讲座》、《透过风险投资的创业:风险投资的过去和现在》[15]等公共必修课程, 以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掌握创新创业的方法和技巧。
  百森商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阶段进行了课程编排,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发现(discover phase)、探索(explore phase) 和专攻(focus phase)[16]。入学的第一、二学年,学生须修读入门课程《创业与管理基础》;在初步了解相关知识后,修读关键的《财务会计》、《商法》和《商务定量分析》三门课程。期间,学校出于学生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考虑,也硬性要求学生修读部分自然科学课程和文科基础课程。第二、三学年,授以学生综合性的系列课程,包括金融学、经济学、市场营销、信息技术管理、管理会计和运营管理,另外也会辅之以历史、哲学、科学、文学、定量方法等课程。此类课程往往联系紧密,不仅教给学生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能够像CEO一样多视角地解决策略性问题。第三、四学年,学生要进入企业实习和实践,课程则以战略管理和高级文科课程为主。
  不难发现,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具有如下特征:(1)纵向上,学校已有的课程群并不是由零散的几门课程拼凑而成的,相反课程之间前后相接、层层递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修业年限和兴趣在丰富的创新创业课程资源中选择相关课程;(2)横向上,创新创业课程已从管理学院逐步走进了其它文科、工科和理科院系等,跨越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界限,打通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割裂的学科布局,拓宽了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宽度与广度;(3)坚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具体实践上形成了有效对接。总之,美国高校彰显了其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的先进性,成为世界各国效仿的模本。   (五)以创新创业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教育形式
  校园活动是团结学校内部团体的精神力量,是学生文化生活的延伸与拓展,在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和提升素质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单凭第一课堂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以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加以补充。
  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社团、科研项目层出不穷。创业俱乐部及创业竞赛是MIT创业生态的重要环节,在传承MIT创新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7]创业俱乐部是某一领域的兴趣团体,由学生负责管理,成员亦包括教师、风险资本家和企业家,现已超过20个。创业竞赛类型多样、规模各异,久负盛名的当属MIT10万美元创业大赛(MIT $100K Entrepreneurship Competition)[18]。这项比赛周期近一年,分为电梯演讲竞赛、执行纲要竞赛和商业计划竞赛,学生可自由组队参加,大胆开发创业方案,享受由组委会提供的一整套资源。大赛的优胜项目可顺利实现孵化,有关报告的数据显示,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大赛创造了超出4600个的工作岗位[19]。另外,麻省理工学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诸如“大学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科研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
  斯坦福大学的创新创业活动可分为两类:创新创业竞赛类活动和学术研讨类活动。斯坦福创业挑战赛、斯坦福社会创业挑战赛和斯坦福社会运动挑战赛赢得了全校学生的青睐,汇聚了来自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及众多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教育圆桌会议、创业周等学术研讨会每年都会定期举办,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创业俱乐部和创业投资俱乐部等更是与学生打成一片,每一个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在此获得各自所需的支持和服务。
  百森商学院在邀请各行业的创业领袖作经验交流之余,其普瑞斯-百森伙伴项目以研讨会的形式指导全球范围内的学生,工程创业教育者项目和创业计划竞赛决胜出众多优秀项目并将之投入创业实践,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激发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和体验创新创业实践的热情和动力。
  事实上,丰富的校园创新创业活动折射出了美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具体实践中形成的理念、思想、价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美国高校普遍对该文化推崇备至,鼓励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传统、张扬个性、大胆实践,鼓励学生用企业家精神武装头脑并且积极进行跨学科组队以实现优势互补,使创新创业文化特质深深地烙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发展成为美国高校一种潜在的隐性竞争力。得益于创新创业文化潜移默化的熏染和陶冶,学生想法无限、创造无限,积极支持且踊跃参与各项创新创业活动,校园内弥漫着浓厚的创新创业气息。
  (六)高校主导下的大学与企业及政府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大学—产业—政府被称为“三螺旋模型”,在此模型的作用下,大学、产业和政府建立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
  美国联邦政府为鼓励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降低大学生的创业准入门槛,专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创新战略”、“创业美国计划”,以及扶持小企业发展的系列法律。[20]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麻省理工学院形成了以高校主导的大学、政府和产业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模式,一方面通过签订协议与政府、产业界建立合作关系并接受其资助,另一方面为政府、社会培养人才和输送最新科研成果,实现了政产学研的优化组合。
  斯坦福大学组建了科技园,吸引一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同时请政府介入,完善园内各类公共服务。斯坦福大学尤其专注于提升科研人员的创新水平,为科技园提供科研上的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反过来科技园也为斯坦福大学提供研究与实习基地,促进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百森商学院亦同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一样,有着严密的政产学研结构。
  概言之,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疏通了大学、产业和政府的关系,三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其中大学居于主导地位,把握创新创业教育总方向;政府则侧重提供政策、法律、资金等的支持,完全充当服务者的角色,无权干涉大学内部的创新创业教育;企业一方面接收大学输送的人才,享受大学提供的科研咨询与支持服务,另一方面为大学提供实践基地、实践平台和师生培训。如此无缝对接的政产学研结构保障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稳步开展。
  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之启示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始自1998年的清华大学首届创业计划大赛,时至今日,已历经了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目前,我国政府已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还很不成熟,仍处在初级阶段,特在2015年5月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教师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和能力低下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和说明。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和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一)上升创新创业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新高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下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热门词汇,其作为新时期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正深刻影响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究竟指什么,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的新高度乃是时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素质教育是指在全体学生范围内开展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及个体个性自由发展为目的教育。美国高校认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常规教学中,视创新创业教育为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突破传统、勇于创新,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养成创新创业的基本精神、素质与能力,为其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这与我国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当作是单一的企业家、创业者养成教育,破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就业教育,填补完善教育模块的象征性形象工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我国,高校仅针对是否有必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这一问题就争论了很长时间。直至现在,尽管多数高校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在多数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看来,创新创业教育无足轻重,仅视其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权宜之策,终使之沦为边缘教育、业余教育,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数量,不在于学生获取创新创业资金的金额,也不在于学生一窝蜂投入创业实践,而是最终要回归到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所养成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等基本素质这个核心点上。因此,我国高校须在理念层面正确定位何为创新创业教育,认清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上升创新创业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新高度,真正将其贯彻落实到位以使学生学有所获。
  (二)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并引领创新创业新思潮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统称。文化作为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继皮尔士、詹姆斯、杜威等人提出并完善实用主义哲学后,实用主义的思潮迅速遍及全美。受此影响,美国文化中加入了实用主义这一元素,表现出注重实效、强调行动、关注现实生活、开拓进取、大胆质疑、勇于创新、自信乐观的特征[21],创新创业教育则是脱胎于该文化的一种新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在美国之所以备受重视,是因为其教育成果为美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与美国奉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一拍即合,奠定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长足发展的深厚的文化基础。
  众所周知,文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与美国相比,缺少了创新创业的文化根基。教育被读书做官、纲常伦理等传统思想束缚着,要求学生乖乖听话、埋头苦干、服从权威,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学子,加之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成工厂,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而成考试机器,致使学生大都缺乏个性、因循守旧、唯上唯书、质疑和批判能力较差,人才培养质量遭致问责。大学不仅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更有传承和创新创造文化的责任。我国高校当以打造创新创业文化为重任,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典型人物及其事迹,号召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释放个性、推陈出新并且敢于将创新创业的想法付诸实践,使创新创业思想和精神注入每一位学生的灵魂深处,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新思潮。
  (三)整合并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外部资源
  充足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一旦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因相关资源的缺失而严重受阻,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将无从谈起。
  1.统合校内资源以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1)管理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庞大的工程,牵及方方面面,上至学校高层,下至每一位学生,必须通过构建组织有序、运行通畅的管理架构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美国高校成立了诸如创业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部教学、研究及其它服务工作。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则由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等职能部门主管,其余部门予以配合,工作被分散至各部门。加之高校内部科室分明、各司其职,部门之间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上缺乏及时的沟通与协作,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因而,我国高校要加快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专门的实体机构,在此基础上,配套学校内部资源,形成中心统筹管理、其它机构辅助的上下一致、有序运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架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2)师资力量。教师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履行者,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其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既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须具备一定实践经验。麻省理工学院为教师制定的“五分之一”黄金法则,斯坦福大学面向全球外聘创业成功人士、企业管理者、风险家和投资家担任课堂嘉宾及兼职教师,保证了教师有机会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壮大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上起着关键作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薄弱,多是学工系统人员(学院的辅导员、团委书记、党委副书记)经过初步培训后即刻上岗。殊不知,上述人员既无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经验,又无创新创业的经历,也没有系统地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很难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坚力量。我国高校现下较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即是严把教师入口关,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各专业教学名师,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一线体验其具体的运作、管理,亲自感受创新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教学水平,并且积极整合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聘请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创业人士和政府官员等任兼职教师,从而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保证师资来源的多元化。
  (3)课程资源。课程是大学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高校需在课程设置上下足功夫。事实证明,创新创业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百森商学院根据学生的学习年限分阶段设置课程,且课程之间衔接紧密,循序渐进,形成了创新创业课程群。而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上,数量不足,课程之间相互割裂,多以全校公选课为主,未能与专业课程形成有效对接。基于此,高校应重视创新创业课程资源建设,力争开足开齐相关课程,坚持课程之间的衔接,坚持与专业课程的融通,坚持线上和线下课程并存,坚持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和模拟教学,建设符合高校自身实际的创新创业课程群,惠及更多在创新创业方面存有志趣的学生。
  (4)创新创业项目。美国高校创新创业项目主要包括科研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这类项目通常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团队成员由相同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基于兴趣自发组合而成。其中发展前景较好的创新创业项目可以得到充分的支持,比如具体的咨询、技术、资金、孵化等。我国高校也启动了创新创业项目,但存在项目资金短缺、学生应付、导师不导、监管不到位等弊端。创新创业项目的最大意义在于给学生创造了机会,使其将所学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高校理当高度重视创新创业项目,巩固现有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创新创业项目体系,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号召更多的学生跨专业组队参与进去,进而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创业潜力,促成优质项目的成果转化,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质量。   2.拓展校外资源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决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积极主动地与政府及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更多的外部资源。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实现了以高校为主导的政产学研的紧密结合,联邦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以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并提供技术和咨询等服务,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践基地,三者内外联动,支撑着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出台了众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正在努力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但是,政府、高校和企业三者之间因联系松散而尚未形成合力。高校上演着“独角戏”,利用其内部有限的资源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仅停留于单一的课程、大赛等初级教育形式,收效甚微。因此,高校亟待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审时度势地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政策、制度、基地等外部资源,最大化地发挥科技园的作用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足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国高校已扎稳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尚存在较多不足,仍须集中力量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力争产出更多的创新创业教育优质成果,最大程度地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和效用。基于此,国内高校须树立国际视野,立足自身实际,辩证地吸收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择优而从,为我所用。唯此,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才会在汲取优秀营养的基础上,既保留特色,又不失进步,从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o Carlsson,Pontus Braunerhjelm,et al.The Evolving Domain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3(4):913-930.
  [2]Robinson P.The Education Entrepreneurs: A New Era of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 is Beginning[J].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1995(4):37-53.
  [3]Chanphirun Sam·Peter van der Sijde.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models[J].Higher Education,2014(6):891-908.
  [4]Kevin R McClure.Exploring Curricular Transformation to Promot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 Institutional Case Study[J].Innovative Higher Education, 2015 (5):429-442.
  [5]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istory[EB/OL].[2016-05-22].http://mitstory.mit.edu/.
  [6][10]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 Facts 2016[EB/OL].[2016-05-25].http://facts.stanford.edu/index.
  [7]Jeffry A.Timmons,Stephen Spinelli.New Venture Creatio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M].London: McGraw-Hill,2003:39.
  [8][17]黄亚生,张世伟,余典范,王丹.麻省理工模式对中国创新创业的启迪[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8,98.
  [9]房国忠,刘宏妍.美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41-44.
  [11]Babson College.Faculty[EB/OL].[2016-05-30].http://www.babson.edu/Academics/faculty/Pages/default.aspx.
  [12]Martin Trust Center For MIT Entrepreneurship.Courses[EB/OL].[2016-06-04].http://entrepreneurship.mit.edu/courses/.
  [13][18]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MIT Facts[EB/OL].[2016-06-08].http://web.mit.edu/facts/entrepreneurship.html.
  [14][15]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s Program.Courses[EB/OL].[2016-06-13].http://stvp.stanford.edu/courses/.
  [16]Babson College.Undergraduate Curriculum[EB/OL].[2016-06-20].http://www.babson.edu/Academics/undergraduate/Pages/curriculum.aspx.
  [19]Entrepreneurial Impact: The Role of MIT-An Updated Report[EB/OL].[2016-06-24].http://photos.state.gov/libraries/russia/231771/PDFs/Roberts_Eesely_2011_update.pdf.
  [20]郝杰,吴爱华,候永锋.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7-12.
  [21]周颂.实用主义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类型分析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8(4):42-45.
  (责任编辑 陈志萍)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中国高校的日语学习者数目迅速攀升。随着日本流行文化对日语学习者的渗透,角色语将成为日语教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给学生提供正确到位的讲解,不仅能防止学生滥用角色语,还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文学、影视、游戏和戏剧中的日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角色语的定义及使用出发,把对学生影响较大的角色语作为考察重点,以传授角色语的教学方法为目的,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角色语教学探讨。  关键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和美国大学教育教学改革聚同化异,其共识共为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美国大学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显性表现,隐性地诠释着当今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应有的理念、模式和路径。教材是人才培养中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教材建设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以教学资源建设这一事物的内部核心因素推动、呈现、实践着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及教学行为。  关键词:内涵式发展;教材建设;美国大学;启示;路径高等教
期刊
摘要:中国理科学生在国外留学会遇到很多挑战,违反学术规范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历经4个月的研究,基于加拿大w大学理学院“2+2”学生的案例,描述了中国“2+2”理科学生违反学术规范的具体表现,并且根据访谈和研究者的经历对中国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大学和国外合作院校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国学生;理科“2+2”学生;留学;学术规范一、导论  随着中国大学国际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
期刊
摘要:家庭经济情况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求学经历、思想观念、人生价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等。通过对这种影响程度进行实证研究,可以为大学生更好地调适自己,完成学业及未来规划提供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家庭经济;学习生活;职业规划;心理健康;价值观念一、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产业化,我国各类高校普遍“并轨”,学费、住宿费日益增长。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的大学学
期刊
摘要:随着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出现,超学科取向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整合多学科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发展方向,而美国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超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对超学科及有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并选取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社会生态学院三个典型的不同层次的超学科人才培养的项目、课程,对其超学科人才培养的理念、目标、形式、成效等进行探讨,同时分析其对我国人才培养的启示。  
期刊
摘要: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究三角园”利用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与区域实现协同创新,成为规模最大的研究型产业园区。其协同创新主要基于以下路径:合力构建研究园区,实现政、校、企联合管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协同开展科研项目;完善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换;创建多元文化氛围,提升高校创业能力;多渠道筹集资金,提供创新动力支撑等。“研究三角园”成功的经验对我国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及“2011计划”具有启
期刊
摘要:本文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研究新媒体出现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本文采用“大学生多媒体与人际交往量表”问卷对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在校本科生进行研究,得出新媒体情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五个特点,并从符号互动理论的视角对该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提出了新媒体情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合理引导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人际交往;符号互动理论一、引言  社会心理学家G·H米德于1934年提出了符号互动理论
期刊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如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何推进教育科学发展,如何培养各级各类高素质人才,人人都有发言权,众说纷纭,包括政治家有政治家的教育主张、教育家有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平民百姓有平民百姓的教育诉求。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凝聚和扩大各方共识,如何最大限度地汇聚和激发各方正能量,尊重科学、遵循规律地推进教育
期刊
摘要:在中国,究竟哪些因素对在校大学生是否参与志愿服务产生影响?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除性别外,年级、政治面貌、学生干部情况、学科、学分要求均对志愿服务参与率产生影响;不同类型行为动机的影响力不同,“主动型”动机大于“被动型”动机,“利己型”动机与“利他型”动机影响力相当,“人力资本导向型”动机影响力最大;各外部支持与制约因素对参与率产生不同程度的促进和限制作用;高效优质的培训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
期刊
摘要:教师微观权力因素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渗透在高校教育教学实践和师生关系各方面。构建高校教师微观权力测评量表,综合应用问卷调查法和因子分析法,实证探究高校教师微观权力结构,结论如下:(1)教师微观权力是基于师生关系网络,借助知识、文本和话语场域,通过学生由下而上、自发地接受和认可教师所主导的知识话语规范体系而产生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2)微观规训权力、师生关系权力和知识话语权力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