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早慧儿童诗探析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07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诗歌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璀璨明珠,其中早慧儿童创作的诗篇是唐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早慧诗人的诗作与大时代张扬的开朗热情之气相融合,以自身对文字的敏锐天赋将所感之事、所述之情真实自然地托出,带领读者体验儿童的天真乐趣与超乎常人的智慧。本文旨在从创作动机、艺术构思、审美价值三个方面探析儿童诗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早慧 儿童诗 创作动机 审美价值
  唐代吟咏之风从不停歇,而且唐代设有童子科,政府注重选拔早慧人才。林杰、刘晏等人是佼佼者,他们一举成名,而中举的年龄在十岁左右。在古人眼中,十岁是一道重要的人生分界线,《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a而童子科的规定年龄亦是十岁,《新唐书》:“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b本文选取十岁以下早慧儿童的诗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文学创作相关理论,旨在探讨其文学创造的过程及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一、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是促使诗人完成创作的内在驱动力,特指被某种需要或刺激所触发引起的强烈欲望或意图。从创作动机看,早慧诗人在儿童时期的诗作主要分为两种,一是与人对话、表现自己;一是主动抒发,探索生活与哲理。
  (一)与人对话、表现自己
  唐代诗风盛行,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游娱乐、应酬答谢等均可用诗句来表达。从相关记载看,早慧诗人更容易得到人们的关注,比如刘晏十岁时即得到明皇与贵妃的召见,李泌七岁时被“明皇号令供奉东宫”。正是这种社会环境催生了大量由儿童创作的应制诗。刘晏七岁中举,十岁即被征召为秘书正字。有一次明皇御勤政楼,时教坊王大娘戴“百尺竿”戏耍,热闹非凡,贵妃借此机会令刘晏赋诗,晏随之应声。这完全是贵妃的测试之举。苏颋之父苏瑰,非常重视挖掘孩子的天分。《太平广记》记载了苏颋《咏死兔》的创作过程,“适有人献瑰兔,悬于廊庑之下。瑰乃召颋咏之”。魏国公崔铉幼时敏锐聪慧,韩晋公指着鹰让他吟诗一首,铉应声而道:“天边心胆架头身,欲拟飞腾未有因。万里碧霄终一去,不知谁是解绦人。”在这种创作动机的催促下,诗人的创作十分受限。首先是题材范围狭窄,通常是长辈指定描写对象,令诗人即兴发挥。王大娘戴竿、死兔都是“考官”随机设置的“考试命题”,诗人只能围绕中心物讨论。这实际上已然限制着诗人的思维。其次,受“考官”身份的威慑力影响,小诗人无可避免地要注意自己的用语。
  (二)探索生活、发现哲理
  生活是儿童诗人创作的主要素材来源,他们面对大千世界,总会有千奇百怪的想法,将内心的纯粹以凝练的语言表达清楚是早慧儿童诗的最宝贵的地方。陈知玄五岁时面对花开花落的景象,感触颇深:“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随风。”c小诗人乍见,满树红花当是满怀希望;而想到花落时枯枝寂寥,一念入空,好生落寞。這寥寥数字就将花开之繁盛与花落之悲戚两种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南唐先主李昪幼时颠沛流离,后被徐温收养。《咏灯》一诗是李昪九岁时在温家所作。在他看来,灯光虽然微茫,但是仅此“一点”就可媲美万金。主人对灯的关照与灯对主人的报答是双向的,这就像徐温和小诗人之间的关系,他正是借助灯这个意象表达渴望被重用的志向。从诗作中,可以看出小诗人们善于观察生活,能准确表达内心的想法,常以哲理性取胜。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作家着手写作前对所积累素材的整合与规划阶段,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思维活动,而是复杂的、交织着多种心理活动的。
  (一)情感渲染
  “诗缘情而绮靡”,情感是写作的第一诱因,只有赋予作品充沛的真情实感,才会让人为之震撼。徐惠八岁作《拟小山篇》感念屈原,敬重钦佩之情呼之欲出:“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在小诗人眼中,屈原如同“幽岩”那般优雅,像“荃”草那般高洁,即使跨越千年,仍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流盼”一词表示流转目光地看,最后一句发出“何为兮独往”的悲恸之问,足见徐惠对屈原的深切仰慕及深刻惋惜。刘禹锡有言“自古逢秋悲寂寥”,的确如此,秋天萧瑟之感很容易让人们心生寂寥。以我观物,“物”不自觉地带有了“我”的情感色彩。七岁女子在武后召见时作诗《送兄》,“送兄”时恰逢秋风起,落叶纷飞的场面让她格外伤怀,并诉诸哀叹。还有徐锴之《秋词》“井梧纷堕砌,寒雁远横空。雨久莓苔紫,霜浓薜荔红”,描绘了一幅萧瑟秋景图:近看井边落叶堆积,远看空中大雁南飞;阴雨绵绵催苔痕,霜气蒙蒙薜荔红。另外,感怀伤时也是唐诗常见的主题。林杰五岁跟随父亲游王仙君霸坛,眼前凋敝的景象让他感慨道:“羽客已登仙路去,丹炉草木尽凋残。”小诗人直白地指出仙君逝去,随之而去的是那个香火旺盛的时代,丹炉、草木凌乱不堪与繁荣过往形成鲜明对比。
  (二)想象奇特
  《文心雕龙》:“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早慧诗人年龄尚小,即使自带天分,但对万物的认知远没有成年人复杂。他们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灵动地挥舞想象的翅膀,最是童心可贵处。被刘长卿誉为“女中诗豪”的李冶,六岁时以一首《蔷薇花》名声大噪。她将蔷薇花看作一个娇弱的女孩,惟妙惟肖地展现出花的慵懒之姿。“当空巧结玲珑帐,著地能铺锦绣裀”,可见花丛翩翩,繁荣旺盛。同样是六岁,杨牢的经历颇为坎坷,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其作《句》娓娓道来,令人深思。诗人以为蛤蟆想要吃掉月亮,他要“保让常教圆”。继而说“心明外不察,月向怀中圆”,坦诚表露圆月是自己唯一的朋友,自当珍惜。可惜自己被屋顶挡住视线,只能透过“二十四寸窗”赏月。这实际上是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而月光在封闭的人生中是一种希望。
  三、审美价值
  孩童天性纯净,其诗看似随意却合乎音律,令人读来清晰明朗。不甚雕琢,保留内心之纯粹,这便是儿童诗独特的审美价值。   (一)心的呼唤
  如清代学者李贽所言:“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孩童的创作源于本心,他们不重字词语句的打磨,趁诗意大兴,呈一己之智慧。郑愔八岁所作《咏黄莺》“欲啭声犹涩,将飞羽未调。高风不借便,何处得迁乔”,写黄莺鸟歌喉未佳、羽翼未丰,而又无法借助风力高飞的窘境。看似心疼莺鸟无法完成飞翔的愿望,实则以此自喻,表达出自己对未来不确切的慌忙,并传达出希望得到重视的信号。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五岁时,陪祖父、父亲赏菊花,发现菊花因天寒招不来蝴蝶,愤愤不平:“堪与百花为总领,自然天赐赭黄衣。”在他父亲看来,这是大不敬,伸手要打他。黄巢的祖父赶忙阻拦,让巢重新赋诗。巢应声改为:“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从皇帝转为司春之神,黄巢有意藏起雄心壮志,但言语间已显不甘平凡之心。
  (二)美的脚步
  纵观唐诗之美,或磅礴,或温润,而儿童之作独立其外,属于浑然天成的自然美。这种自然美不同于山水田园诗的美,它是诗人从纯粹的本我出发,描写自己的真诚感受。首先是生活气息浓郁。口语化并不意味着会走向俗气,骆宾王七岁写下的《咏鹅》仅用十八个字就描绘了一幅绿水白鹅拨红掌的活泼景象,无人不赞叹这是一位天才诗人。林杰《乞巧》一诗以平和的口吻讲述七夕那天牛郎织女在天河重逢、家家户户赏月的故事,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再如范氏子《夏日》一诗没有刻意的雕琢,却道出了小诗人的生活体验,颇有哲理蕴意。其次是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生喜悦。缪氏子应召所作《赋新月》、李贺的《高轩过》等都是韵律感十足的佳作。对于音律和诗歌的关系,袁行霈先生如是说:“诗和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小诗人对音律天生敏锐,在吟咏成风的社会环境里得到最大的發挥,乃一件幸事。
  四、结语
  唐诗是中国诗歌长河中的璀璨明珠,早慧儿童以其独特的自然天性为其增添了一分新鲜色彩。诗风盛行的大背景之下,早慧儿童创作的大部分诗歌是应制诗,在题材和语言表达上有些受限。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他们任意调动丰富的想象力、渲染纯真的情感色彩,用自己稚嫩的手笔还原一个美好无瑕、积极乐观的人间。这是心的呼唤,也是美的脚步。
  a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页。
  b 欧阳修:《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162页。
  c 彭定求:《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9359页。(以下注释皆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参考文献:
  [1] 李珺平.创作动力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2] 彭定求.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李昉,徐铉等.太平广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
  [4] 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 陆侃如,牟世金.刘勰与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7] 李贽.焚书·续焚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0.
  [8]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 者: 魏红玲,聊城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方向。
  编 辑: 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其他文献
摘 要: 《茶馆》是现代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作品中的对白有着丰富的话语标记。其中,词汇型话语标记具有句法的独立可分离性、语义的程序性、语音的可识别性和语境的敏感性的特点,它们发挥着表态、商榷、引述和应答等丰富的人际互动功能。  关键词:话语标记 词汇型话语标记 人际互动功能 《茶馆》  《茶馆》是现代作家老舍的经典话剧作品,其真实生动的人物对白中包含有丰富的话语标记。Levinson(1983)指出
期刊
摘 要:分级阅读起源于20世纪中后期英、美等国家,是一项成功的儿童阅读模式,是提高儿童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在少儿认识世界、建立世界观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帮助他们认识世界,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分级阅读是根据少儿在不同成长时期、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提供适合其阅读内容的科学的阅读阶段划分方法。  关键词:少儿 分级阅读 思考  一、少儿分级阅读实施的必要性  俗话说“少不
期刊
摘 要:无论是《海的女儿》中的小美人鱼还是《明信片》中的海伦都是勇于直面自己爱情,渴望得到强大灵魂的勇敢女性,但是在男权的社会中,女性是没有任何话语权的。她们的感情终将错付,不对等的身份和不对等的爱情不可能走入一段婚姻。最终小美人鱼和海伦也只能默默吞下苦果。但是靠着女性的坚毅、独立,最终她们一定熬过了寒冬,看到明媚春天的到来。  关键词:女性失语 背弃 不对等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安徒生在《海
期刊
摘 要:安徒生的《红鞋》和门罗的《洗礼》讲述的都是少女的成长主题,她们的成长过程始终契合着成长小说的经典图示结构:诱惑——流浪出走——迷茫困顿——顿悟。从对成人世界的憧憬羡慕、茫然害怕,到成长成熟,最终坦然踏入这一世界,成为其中一员,开始真正的生活。  关键词:成长 图示结构 《红鞋》 安徒生 艾丽丝·门罗  《红鞋》是安徒生童话里面的一个小短篇。无父无母的孤儿珈伦一个人跌跌撞撞地成长着,在成长的
期刊
摘 要: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作品中,“红鞋”这一童话主题反复出现。《橘子和苹果》一文中的女主人公芭芭拉和安徒生童话作品《红鞋》里的珈伦一样,在黑鞋与红鞋、丈夫和情人之间做着艰难的抉择。在这一过程中,她们的“本我”和“超我”不停斗争,直到“本我”被“自我”痛苦阉割,最终屈从于“超我”,回归社会和家庭,但是回去的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完整的自我了。  关键词:童话主题 “本我” “自我” “超我”  汉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中日两国文学研究界对伪满文学的研究不断拓展,日本作家木山捷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其代表作的《大陆小道》与《长春五马路》是长篇私小说,这一类私小说往往不仅记录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同时也记录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与真实想法。木山捷平的作品所具有的文学及历史价值不可否认,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指出其伪满文学作品的局限性。木山作品的这种局限性与他的境遇有着极大的关系。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男女作家对女性的不同书写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一般认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书写多将女性角色放在客体和被看的位置,直白的表象背后缺乏克制的灵魂。而在贾平凹新近发表的小说《暂坐》中,作者却以一种温柔的姿态呈现了女性纷繁复杂的多面。  关键词:贾平凹 《暂坐》 女性  一直以来,男性作家对女性的不同书写是文学评论界的一个重要议题。陈顺馨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一书的前言中
期刊
摘 要: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是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世界的发展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地强化。推动中国文化传播,构建中华文化自信,不仅对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国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有显著的价值。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联系不断加强,文化碰撞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就新时期对外汉语文化传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探讨,并就如何推动对外
期刊
摘 要:当前国内学界对19世纪法国诗人兰波态度两极化明显: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过于神化。为打破兰波形象的片面定位,寻求与诗人对话的有效途径,本文从“他者”视角切入,整理兰波的作品、传记和电影等材料,分析当时与今日两个时代人们对兰波的复杂認知,探求兰波形象如何一步步被“神化”,以及其同性恋等形象边缘因素如何在后现代被重新叙述。  关键词:兰波 我是另一个 自我 他者 传记  19世纪法国诗人阿尔蒂尔·
期刊
于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恩来怀抱救国救民的急切心情,走出国门,探求真理,受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河上肇教授宣传影响,致力于马著的学习钻研。经过一番洗礼,思想认识得到质的大飞跃,诗章创作亦由运用文言体式弘扬传统美德,转变为适宜大众阅读的富于革命意义的白话新诗,蕴含精深的组篇《游日本京都》由此面世。回归祖国,他结社组团,创办革命刊物,号召革心、革新,邀请北京大学教授、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李大钊赴津演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