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夏,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如期迁到了海南省高校新区,开始了不平凡的创业发展之路。如今,短短四年过去了,在海南桂林洋高校区崛起了一座占地1032亩、气势恢弘、美丽和谐的大学校园,该院现拥有在校生近8000人,开设专业(方向)达38个。
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学院进一步确定了“专业+技能+双语(汉语和英语)+计算机”的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订单式、模块式”的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融合,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衔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院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办学思想和人才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以研促学,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办学之路。
遵循“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自我滚动发展,进入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行列”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院已逐步形成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本科函授教育、本科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了在外经贸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学院分别与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联合举办中美双联大专班,与英国伯恩茅斯普尔学院联合举办酒店管理课程班,并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澳大利亚西澳洲中央技术教育学院、韩国南首尔大学等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自2007年11月至今,根据学院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已经有两批丹麦学生到学院来进行短期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学院也派出了数名师生赴丹麦访问学习交流。
积极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一间从中专升格不久的高职学院,在完成了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之后,实现内涵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高素质、执教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各种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打造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学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对学院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
2008年8月,学院引进了30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为了推进、巩固这项工作,学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发人才”的口号,并确定了民主、公正、公开的人才引进原则与操作程序,把专业教师的引进的知情权、建议权、考察权下放到各系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学院还加大了对现有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鼓励广大教师在职读研、外出进修、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此外,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学院出台了“表现较好的辅导员优先入编”的相关决定,大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科学建设原则。强化教学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决策者把教学摆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如何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对此,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教学在全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注重内涵发展,调整投入方向,加大对教学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压缩课堂理论教学时间方面,试行和推广“2+1”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5:5,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009年10月,学院信息技术系2009届200余名同学赴江苏省昆山昆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三亚亚龙湾泊尔曼度假酒店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派出了2009届260名毕业生顶岗实习。
截至目前,学院已建立了94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这种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院内9个系部广泛推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密切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11月,黄景贵院长为5位资深企业界人士颁发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证书,这在海南乃至全国高职学院中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不但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赋予了校企合作新的内涵。现聘用近50位校外“职业发展导师”,通过这些职业导师的指导与引荐,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了解社会,增强了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而且,它还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使教学增加了实际应用性,具备很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与此同时,在主管就业工作的徐畅副院长的积极推动下,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院系两级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就达到了18场,主讲者来自于各行业,且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其中不乏成功的创业者。讲座的举办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新知识、新信息,使他们受益匪浅。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喜欢追随潮流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学院积极创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原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辅导员管理制度,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创新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同时,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活动。根据当代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来展现自己的特点,学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学院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及团委还根据学院党委的指示,专门安 排辅导员对学生经常登陆的“百度贴吧”、“大学生网BBS”进行监察,从中发现学生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与学习生活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生的意义。为此,学院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类比赛,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认知,也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努力创建学院特色品牌,办学育人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教学创新和体制改革有声有色,办学育人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累计200多人次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表彰,共获得省级以上的重要奖项89个,在2010m4月举行的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中,学院参赛选手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在35个项目中,获得了15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和22个三等奖,在海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中高居榜首,充分显示了学院在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日,经海南省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人才办、教育厅批准,学院设立了海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省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2010年6月,海南省社科联决定与学院联合共建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研究基地,基地建成后,该学院将成为海南省首家拥有省级社科类科研基地的高职学院。
此外,英国伯恩茅斯和普尔学院最近决定在海南经贸职业学院投资建设一所以培养西点制作人才和餐饮服务人才的实训基地,以国际酒店管理的先进模式开展培训工作。在这里,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可以学到正宗的西点制作技术,还能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培训,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在对外教育合作办学的影响力,而且也为全面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9月,中共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卫留成来校了解学院建设及办学情况并慰问全体教师,表示了省委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心与支持;同年4月,罗保铭省长来到桂林洋高校区视察并在学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高校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来院视察,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绩,使学院备受鼓舞。
2010年,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进行之际,学院上下团结一心,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深入开展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供优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经贸类高职学院。
在“以人为本、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指导下,学院进一步确定了“专业+技能+双语(汉语和英语)+计算机”的强化实践与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订单式、模块式”的培养模式和就业体系,使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岗位需求融合,岗位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衔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学院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确定办学思想和人才定位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学院提出了“面向社会、开放办学,突出职教、以研促学,培育特色、打造品牌”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走特色办学之路。
遵循“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又能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市场竞争力”的原则,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将学院建设成为海南及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继续教育基地,能主动适应市场需要,自我滚动发展,进入同类院校先进水平行列”的发展目标。
目前,学院已逐步形成集高职(专科)学历教育、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本科函授教育、本科远程教育、对外汉语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为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办学格局,充分发挥了在外经贸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示范辐射作用。同时,学院分别与美国伊利诺东联学院联合举办中美双联大专班,与英国伯恩茅斯普尔学院联合举办酒店管理课程班,并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澳大利亚西澳洲中央技术教育学院、韩国南首尔大学等达成合作意向。
据悉,自2007年11月至今,根据学院与丹麦弗雷德里克斯伐克学院所签订的合作协议约定,已经有两批丹麦学生到学院来进行短期培训和开展文化教育交流,学院也派出了数名师生赴丹麦访问学习交流。
积极引进人才,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
作为一间从中专升格不久的高职学院,在完成了新校区的基本建设之后,实现内涵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缺乏高素质、执教能力强的专业教师和各种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打造一支人员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学院新领导班子经过对学院现状进行充分调研之后得出的结论。
2008年8月,学院引进了30多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为了推进、巩固这项工作,学院领导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事业吸引人才,用情感温暖人才,用待遇留住人才,用机制激发人才”的口号,并确定了民主、公正、公开的人才引进原则与操作程序,把专业教师的引进的知情权、建议权、考察权下放到各系部,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
在人才引进的同时,学院还加大了对现有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鼓励广大教师在职读研、外出进修、深入企业挂职锻炼和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此外,针对辅导员工作内容与待遇不相适应、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的情况,学院出台了“表现较好的辅导员优先入编”的相关决定,大大激发了广大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为广大辅导员提供了成长的平台和机会,使他们安心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约束制度,充分体现激励与约束并举的科学建设原则。强化教学体制改革,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实现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取决于决策者把教学摆在什么位置上,以及如何推进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
对此,学院党委书记张志坚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干,以教学为主轴”的指导思想,确立了教学在全院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学院注重内涵发展,调整投入方向,加大对教学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和完善各项保障机制。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院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了压缩课堂理论教学时间方面,试行和推广“2+1”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在岗实践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课时比例达到5:5,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同时,学院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对外开放,充分利用、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增强学校的办学能力,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实现校企共赢。努力开辟校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
2009年10月,学院信息技术系2009届200余名同学赴江苏省昆山昆达电脑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系与三亚亚龙湾度假别墅酒店、三亚亚龙湾泊尔曼度假酒店等一批旅游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合作协议,并派出了2009届260名毕业生顶岗实习。
截至目前,学院已建立了94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24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这种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已经在院内9个系部广泛推行,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办学特色。
聘请“校外职业发展导师”,加强校企合作
与企业实现专业教学、实习就业的密切合作,达到双赢的目的,是高职学院一直追求的目标。近年来,学院在这一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
2008年11月,黄景贵院长为5位资深企业界人士颁发了“校外职业发展导师”证书,这在海南乃至全国高职学院中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不但开创了校企合作的一种新形式,而且赋予了校企合作新的内涵。现聘用近50位校外“职业发展导师”,通过这些职业导师的指导与引荐,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近距离地接触了解社会,增强了竞争能力与适应能力。而且,它还是学院的“双师型”队伍建设的构成要素,使教学增加了实际应用性,具备很强的带动辐射作用。
与此同时,在主管就业工作的徐畅副院长的积极推动下,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短短的3个月的时间里,院系两级举办的各种就业指导教育讲座就达到了18场,主讲者来自于各行业,且具有丰富的行业知识和人生经验,其中不乏成功的创业者。讲座的举办犹如一股春风吹进了校园,给广大师生带来了新知识、新信息,使他们受益匪浅。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根据当代大学生勇于创新、喜欢追随潮流而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特点,学院积极创新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教育原则,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具体措施:一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院制定了辅导员管理制度,增强其工作的责任心和创新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同时,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活动。根据当代大学生乐于通过网络来展现自己的特点,学院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学院宣传统战部、学生工作处及团委还根据学院党委的指示,专门安 排辅导员对学生经常登陆的“百度贴吧”、“大学生网BBS”进行监察,从中发现学生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现状与学习生活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院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生的意义。为此,学院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鼓励、指导他们参加各类比赛,不仅拓宽了他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的社会认知,也使他们在参与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创造的快乐和自我价值的体现。
努力创建学院特色品牌,办学育人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学院教学创新和体制改革有声有色,办学育人成效显著。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学院学生累计200多人次在国家和省级比赛中获得表彰,共获得省级以上的重要奖项89个,在2010m4月举行的海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高专组)中,学院参赛选手凭借娴熟的专业技能、扎实的专业功底在比赛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在35个项目中,获得了15个一等奖、17个二等奖和22个三等奖,在海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中高居榜首,充分显示了学院在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和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效。
近日,经海南省省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处、人才办、教育厅批准,学院设立了海南省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负责全省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2010年6月,海南省社科联决定与学院联合共建海南省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研究基地,基地建成后,该学院将成为海南省首家拥有省级社科类科研基地的高职学院。
此外,英国伯恩茅斯和普尔学院最近决定在海南经贸职业学院投资建设一所以培养西点制作人才和餐饮服务人才的实训基地,以国际酒店管理的先进模式开展培训工作。在这里,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可以学到正宗的西点制作技术,还能受到符合国际惯例的服务培训,不但极大地增强了学院在对外教育合作办学的影响力,而且也为全面提高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9月,中共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卫留成来校了解学院建设及办学情况并慰问全体教师,表示了省委对学院的建设发展、人才培养的关心与支持;同年4月,罗保铭省长来到桂林洋高校区视察并在学院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解决高校区建设发展中的突出问题;2009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来院视察,肯定了学院的办学成绩,使学院备受鼓舞。
2010年,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进行之际,学院上下团结一心,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全面深入开展教学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以“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提供优质的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力争成为全国一流的经贸类高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