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刘雪芳(1991.03-)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南商丘,学历:在读大学本科,单位:郑州大学。
摘 要:2011年上半年一件网络炫富事件,轰动了全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炫耀的财富是不是来自慈善组织,她和慈善组织有着怎样的关系,善款流向,慈善组织还有哪些为公众所不知道的事等
关键词:浅析;慈善组织;公信力
一、透过“炫富”,我们看到了什么?
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出来证实说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但是却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甚至整个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
事后,当事人出面澄清“炫富”只是图一时虚荣,但是却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乃至中国整个慈善组织的怀疑,这件事让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落千丈。其实,在慈善组织领域内,类似的新闻不在少数,2009年报某事件花费40万元举办慈善晚宴;2011年4月,在微博上曝光的某慈善组织的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票,引起了的猜疑;审计署对慈善组织的收支进行审计,发现了“超标采购420万元”等问题。慈善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负面新闻让公众从质疑到质问,也让慈善组织本身的公信力一次又一次的下跌。
对此,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记者采访她,媒体报道她,警察审问她……其实,大家不是不愿意放过一个无知炫富的小姑娘,而是事件意外的引爆了万元餐费等负面消息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情绪。这件事件像一记重磅炸弹轰然爆炸在公众面前,让公众为之一震然后是深深的怀疑和失望。
慈善事业大多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募捐,公信力是慈善事业无形的资产。一旦慈善成了伪善,慈善机构成了某些人疯狂敛财或者大肆挥霍的摇钱树、聚宝盆,它必将失信于民,名声扫地。中国的慈善事业将岌岌可危。
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1、慈善组织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首先,我国政府监督的大多是正规的慈善组织,也就是“在册”的慈善组织,而大量的非正规组织则不受政府的监督。其次,我国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慈善组织具体运作也没有详细规定。最后我国慈善组织也没有民间的评估机制,无法让公众进行监督。
2、慈善组织信息和运作缺乏透明度。影响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慈善组织自身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根据2010年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在我国有七成以上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2010年度的《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慈善组织的关注,对82家组织机构的网络调查,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也显示较低。捐赠者和受捐组织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公众不清楚所捐款项的流向,从而产生怀疑。慈善组织信息不公开,运作机制不透明,怎么能够让公众相信慈善组织是真的在做慈善,而不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在敛财?公众的怀疑就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降低。
3、慈善组织在管理和运行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有效的外部和内部监督,成为了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阻力。《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慈善组织由社会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但是民政部门也就是社会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职权来管理和监督各类慈善组织的运作,也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管理慈善组织,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大多数的慈善组织是由各级政府部门也就是业务主管机关成立和管理的,慈善组织的领导自然也由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领导干部担任。这些领导干部在监管慈善组织过程中不免会带有行政机构的一些做法和习惯,好的做法和习惯能够促进慈善组织的有效运行,但是有些行政机构的不良风气阻碍了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行,成了降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又一大因素。
4、善款的支配没有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慈善组织是公益组织,是以帮助别人为目的的,捐赠者也是怀着同样的目的去捐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也有明确规定,“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但是实际情况却让捐赠者失望,善款流向不明或者是挪作他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5、慈善组织内部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很多慈善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没有创新,仍旧按照政府机构的模式运行,结果造成领导者管理效率低下,工作者服务意识欠缺。有的组织成员不注重创新思维和策划意识,整个慈善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固步自封的状态。
二、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监管体制
(1)完善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慈善组织想要良性的运作下去,有力的外部监督是关键。首先,要优化政府监督,第一,建立对“草根组织”的监督机制。给予“草根组织”以合法的身份。第二,建立由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监督机制。第三、制定和完善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慈善组织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也起到监督其行为的作用。第四,要建立民间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可以建立独立于政府和慈善组织之外的民间评估监督机构,同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标准,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和监督。
(2)加强和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一个行业想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运行必定离不开行业自律,因此,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控机制对于其高效运行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公信力的概念,把公众的信赖和评价放在第一位。其次,慈善组织自己也应当建立一套透明、高效、公开、公正的运作机制,做到在“阳光下工作”。
2、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为了有效的监督慈善组织的运行,应该建立问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问责制度应当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内容。如果不建立相关的问责机制和制度,慈善组织便没有公开信息的压力。问责机制可以有效的监督善款的流向,促进善款的透明运作和转款专用,从而提高慈善组织的办事效率。
3、建立更多的捐赠信息平台,加大公开透明度。为了提高慈善组织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善款在“阳光下”流动,慈善组织应当尽可能多建立捐赠信息平台,制定捐款接受、管理、使用分配的制度。首先,慈善组织可以丰富信息查询的方式。通过网络微博、电话短信、信息咨询站点等。其次,其次,定期公布基金会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通过捐赠信息平台,公众可以了解善款的流向和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只有让慈善组织财务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4、健全人才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由于慈善组织依附于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多数慈善组织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的,让慈善组织带有行政机构的不良风气。为了改善这种行为,要吸引社会上的有志之士进入慈善组织工作。要同社会上的企业公司一样做到明确的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招聘制度。人才招聘时,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工作中,完善供给考核,要做到有目的的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作为储备干部。
总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慈善组织占有量真是微乎其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国家中,慈善组织对于那些极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来说是及其重要的,然而,透过“炫富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慈善组织的众多弊病。因此,我国应当把改善现有的慈善组织作为发展我国社会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摘 要:2011年上半年一件网络炫富事件,轰动了全国,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其炫耀的财富是不是来自慈善组织,她和慈善组织有着怎样的关系,善款流向,慈善组织还有哪些为公众所不知道的事等
关键词:浅析;慈善组织;公信力
一、透过“炫富”,我们看到了什么?
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出来证实说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虚荣,但是却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甚至整个慈善组织的信任危机。
事后,当事人出面澄清“炫富”只是图一时虚荣,但是却引发了公众对慈善组织乃至中国整个慈善组织的怀疑,这件事让中国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一落千丈。其实,在慈善组织领域内,类似的新闻不在少数,2009年报某事件花费40万元举办慈善晚宴;2011年4月,在微博上曝光的某慈善组织的一张数额为9859元的餐饮票,引起了的猜疑;审计署对慈善组织的收支进行审计,发现了“超标采购420万元”等问题。慈善组织一次又一次的负面新闻让公众从质疑到质问,也让慈善组织本身的公信力一次又一次的下跌。
对此,网友对其进行人肉搜索,记者采访她,媒体报道她,警察审问她……其实,大家不是不愿意放过一个无知炫富的小姑娘,而是事件意外的引爆了万元餐费等负面消息对慈善机构的不信任情绪。这件事件像一记重磅炸弹轰然爆炸在公众面前,让公众为之一震然后是深深的怀疑和失望。
慈善事业大多来自于社会公众的募捐,公信力是慈善事业无形的资产。一旦慈善成了伪善,慈善机构成了某些人疯狂敛财或者大肆挥霍的摇钱树、聚宝盆,它必将失信于民,名声扫地。中国的慈善事业将岌岌可危。
慈善组织公信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1、慈善组织缺乏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首先,我国政府监督的大多是正规的慈善组织,也就是“在册”的慈善组织,而大量的非正规组织则不受政府的监督。其次,我国没有设置专门的监督机构,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处于比较低的层次,对慈善组织具体运作也没有详细规定。最后我国慈善组织也没有民间的评估机制,无法让公众进行监督。
2、慈善组织信息和运作缺乏透明度。影响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慈善组织自身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根据2010年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慈善透明报告》,在我国有七成以上的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较低。2010年度的《中国慈善捐助报告》也引起了广大民众对慈善组织的关注,对82家组织机构的网络调查,我国慈善组织信息公开度和透明度也显示较低。捐赠者和受捐组织之间的信息部对称,公众不清楚所捐款项的流向,从而产生怀疑。慈善组织信息不公开,运作机制不透明,怎么能够让公众相信慈善组织是真的在做慈善,而不是打着慈善的幌子在敛财?公众的怀疑就是慈善组织公信力的降低。
3、慈善组织在管理和运行上行政化色彩浓厚,缺乏有效的外部和内部监督,成为了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一股强大的阻力。《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慈善组织由社会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共同管理。但是民政部门也就是社会管理机构缺乏相应的职权来管理和监督各类慈善组织的运作,也没有充足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来管理慈善组织,因此在实际情况中,我国大多数的慈善组织是由各级政府部门也就是业务主管机关成立和管理的,慈善组织的领导自然也由在政府部门任职的领导干部担任。这些领导干部在监管慈善组织过程中不免会带有行政机构的一些做法和习惯,好的做法和习惯能够促进慈善组织的有效运行,但是有些行政机构的不良风气阻碍了慈善组织的良性运行,成了降低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又一大因素。
4、善款的支配没有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慈善组织是公益组织,是以帮助别人为目的的,捐赠者也是怀着同样的目的去捐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中也有明确规定,“捐赠财产的使用应当尊重捐赠者的意愿,符合公益目的,不得将捐赠财产挪作他用”,但是实际情况却让捐赠者失望,善款流向不明或者是挪作他用的例子不胜枚举。
5、慈善组织内部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很多慈善组织的运行和管理没有创新,仍旧按照政府机构的模式运行,结果造成领导者管理效率低下,工作者服务意识欠缺。有的组织成员不注重创新思维和策划意识,整个慈善组织内部形成一种固步自封的状态。
二、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的对策和建议
1、完善监管体制
(1)完善慈善组织的外部监督机制。慈善组织想要良性的运作下去,有力的外部监督是关键。首先,要优化政府监督,第一,建立对“草根组织”的监督机制。给予“草根组织”以合法的身份。第二,建立由民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的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监督机制。第三、制定和完善慈善方面的法律法规,让慈善组织行为有法可依,同时也起到监督其行为的作用。第四,要建立民间评估机制,加强社会监督,可以建立独立于政府和慈善组织之外的民间评估监督机构,同时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评估标准,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估和监督。
(2)加强和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督机制。一个行业想要健康有序的发展和运行必定离不开行业自律,因此,完善慈善组织的内部监控机制对于其高效运行和长远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首先,要从观念上接受公信力的概念,把公众的信赖和评价放在第一位。其次,慈善组织自己也应当建立一套透明、高效、公开、公正的运作机制,做到在“阳光下工作”。
2、建立健全问责机制。为了有效的监督慈善组织的运行,应该建立问责机制,完善问责制度。问责制度应当明确问责主体、问责对象和问责内容。如果不建立相关的问责机制和制度,慈善组织便没有公开信息的压力。问责机制可以有效的监督善款的流向,促进善款的透明运作和转款专用,从而提高慈善组织的办事效率。
3、建立更多的捐赠信息平台,加大公开透明度。为了提高慈善组织信息的公开透明,让善款在“阳光下”流动,慈善组织应当尽可能多建立捐赠信息平台,制定捐款接受、管理、使用分配的制度。首先,慈善组织可以丰富信息查询的方式。通过网络微博、电话短信、信息咨询站点等。其次,其次,定期公布基金会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通过捐赠信息平台,公众可以了解善款的流向和慈善组织财务信息,只有让慈善组织财务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提升自身的公信力。
4、健全人才机制,提高慈善组织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由于慈善组织依附于某些政府职能部门,多数慈善组织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成立的,让慈善组织带有行政机构的不良风气。为了改善这种行为,要吸引社会上的有志之士进入慈善组织工作。要同社会上的企业公司一样做到明确的人才规划,制定人才招聘制度。人才招聘时,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在工作中,完善供给考核,要做到有目的的培养和选拔优秀的工作人员作为储备干部。
总结: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均慈善组织占有量真是微乎其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财富分配不均、贫富差距较大的发展国家中,慈善组织对于那些极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体来说是及其重要的,然而,透过“炫富事件”却让我们看到了我国慈善组织的众多弊病。因此,我国应当把改善现有的慈善组织作为发展我国社会的重中之重。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