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四个期待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hu2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评估机制期待完善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课改风起云涌,大有要把传统的教学一革到底的决心。然而不管怎样,各地年终的教学评价,几乎还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分数。目前,在教育工作中强调:“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是评价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这是无可厚非的,而有人提出“一俊遮百丑”理论:这“一俊”就是教学质量,意思是只要教学质量提高上去了,其他综合教育稍有不足也将被教学质量这一耀眼的光环所掩罩。这一说法我觉得不妥,特别是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浪潮中是不合适宜的。今天在语文教改的大潮中,我们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的缺乏,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同时我们也期待评估机制的完善来指导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真正在轻松有趣的实践活动中学有所得。
   二、教师的认知期待改变
   真正地组织好一堂生动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得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有资金等问题,它远比我们平时上的一篇课文繁杂得多。作为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双班的语文教学、备课、作业,还要搞课研、写教学反思,还有一些语文老师家中还有几亩地,还要忙里讨闲去光顾一下。繁重的工作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做老师难,做语文老师更难,做一个出色的语文老师是难上加难。这也就是说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在繁杂的工作重压下,广大语文老师有时是苦于自己没长三头六臂。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作为认识及实践主体能动地认识和探索文本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开展实践活动,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还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今天我们农村中学的语文实践活动的缺乏,它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改变认识,潜下心来,去研究语文实践活动,从中寻找突破口,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积累语文知识和技能用好语文的目的。
   三、家长自身素质期待提高
   改革开放多年,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文化素养、认识水平确实很难恭维。而这又对孩子直接产生影响,毕竟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农村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能有多少呢?他们只注重经济效益,很多父母双方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无暇顾及对孩子的教育,把子女完全交给学校,送给老师,长期以来,广大农村的学生无论在动口还是动手的能力上就欠缺了许多,有的学生,一上台就脸红,一说话就挠头,让他搜集一些资料,他是“巧妇难为无米”;让他做一些社会调查,他是“刘姥姥初进大观园”。这样,本来是老师精心组织的一堂生动有趣的实践课被“不挣气”的学生给演砸了,老师只能在干瘪无味之中草草结束课程。“不争气”的原因很多,但作为家长确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呀。倘若每位家长,都能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角度出发,对子女的教育动些脑筋,平常能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能让孩子在家中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再能给孩子买一些培养知识技能方面的课外书,这就能改变孩子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了基础,课堂上在老师精心地“导”下,怎么可能演砸呢。可眼下,很多农村家长只管自己赚钱,然后给孩子花钱,其他的事就不管了。甚至有的家长回家就搓麻将、玩扑克、赌博,这些都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还谈什么提高孩子的知识技能呀!说实在的,确实需要先提高家长的认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只有家长素质好了,才能较好的影响孩子、帮助孩子、教育孩子。
   四、学生个性期待发展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从学生繁重的课业说起,学生在长时间的学校生活中越来越没有生活激情了,也难为学生,上课时是讲解加习题,课后是作业加试卷,中间除去吃喝拉撒,只有少量的活动时间。双休日和寒暑假是家教加习题。如学生在日记中诉说:“我能说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没看过海,没见过山,没有上过街,没有听过广播,甚至连自己的衣服也没有洗过,鸡蛋大约什么时候煮熟也不清楚,我能做什么!……”这种枯燥的生活钳制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生活激情。这难道不可以说是我们语文实践活动缺乏的一点无奈吗?因此要想让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教学中闪烁起光芒,就必须解放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切不可让他们再禁锢手脚,要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主体实践、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情、意、行诸方面协调发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各种基本素质。并根据自身的潜能和爱好,培养出具有鲜活个性的多元化人才,使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如何设计导语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借鉴名家的做法,总结了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   一、用问题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根据这
期刊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新型信息传递手段越来越多的今天,利用录音、幻灯、投影、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能够形象表现许多教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其收效之大是教师的许多口头表达所不能企及的。语文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不仅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对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实现有着重要贡献。   首先,丰富了语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突破了语文教学时间
期刊
在推进教育不断发展的探索和实践中,学校和教师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具备多方面、多层次因素的和谐,教学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目标定位的和谐   教师应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语文能力。语文教学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着力于学生学习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的自我培养,着力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造精神、合作意识的自我培养,使学生成为独
期刊
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首先要塑造自己的灵魂。教师教育学生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教师必须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应具有优良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下面,谈谈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和建立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师德师风失范的原因   1、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质
期刊
语文教学必然要紧密结合我们的生活,认真观照我们的生活。我从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包括兼做一名班主任的过程中,把“语文”的内涵扩大,用“文学”、“文化”的概念来指导学生,使他们从“大语文”之中更多更好地体会生活、领悟人生,从而发挥语文教学能给学生带来的最大益处。   一、 转变观念是语文学习生活化的关键   传统语文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严重割裂了语文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只是惟教本
期刊
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一、对联的起源   对联源远流长,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他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   二、对联的特点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
期刊
审美情趣的培养是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从汉字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英语是表音的文字,而汉语不仅表音,还有表形、表义(合为表意)的功能。汉字的表意性是汉字的基本特征。就汉字的形体构造而言有“六
期刊
一、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是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保证正确和准确,对某一知识点,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要完整、严密,所教内容准确无误,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教学中所讲的某一知识点,某一问题都要讲清讲准,得出的每一个结论都要准确,每一句话的表述都要严谨,富有逻辑性,包括每一个字词的读音或书写,都要读的准确、规范。   二、生动性   语文教学内容一般都比较丰富,如果教师照本宣科,语言呆板
期刊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对课内语文教学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首次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量的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初中学生)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与我国相类似,世界上的许多国家也对母语的课外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日本1989年颁布的国语《学习指导要领》关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