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优化中学语文教学流程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ire60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论述了中学语文新的教学流程:“整体感知——精彩赏析——质疑探究——体验感悟——拓展迁移”。
  【关键词】语文;中学;教育流程;优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7)36-0120-02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能力强的人,在说话写作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恰当地传递思维信息。对学生来讲,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指: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领会文章所隐含的话外之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题西林壁》富含哲理,它启示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会有不同的发现,而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整体感知。从阅读心理过程看,人们阅读文章后,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文章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从人们的认识规律看,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由感性到理性。新课程教材的练习设计一般包括三个题目,一个是整体感知内容的,一个品味语言的,一个是拓展阅读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总是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加以交流。整体感知的内容包括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及感情基调,写作意图及写作思路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改过去教师灌输式的介绍说明,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锻炼了学生相互交流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为下一步深入理解与赏析课文打下了基础。
  二、精彩赏析
  我以为,在老祖宗所有的发明中,书籍的发明是了不起的事情之一。它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古人云:“大小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如果没有书籍,人类的精神生活不亦“万古如长夜”乎。有了书籍,便有了阅读。阅读意味着你能够与遥隔千载的先人们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意味着你的心灵之翼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另一个想象的世界里翱翔,意味着你能够体验你今生无缘亲历的许许多多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而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少年人,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借助于各种方式,表达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如正直、勇敢、忠诚、互助等,也表达了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如母爱、爱情、友情、手足之情等,以及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它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少年人的心灵,帮助他们抵御世俗的种种侵染,从而建立起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笔者中学时代是在“文革”中度过的。记忆中唯一的乐趣便是阅读那些通过各种渠道借到的“黄书”。从那一本本翻得破破烂烂的文学经典名作中,笔者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神圣”“崇高”“博大”“尊严”……笔者以为,对于许多人来说,这种体验最初往往来自书籍,而不是来自生活——也就是说,一个人的精神的启蒙往往是由阅读开始的。这种启蒙犹如一束来自形而上的世界的光,照亮人的灵魂。而只有当他有了这种体验之后,他才会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追求这些东西。这便是钱理群先生所说的“打下精神的底子”,亦是阅读之于人的最深层的意义所在。教材编选的文章,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精品。里面有美丽的自然风光,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有动人心魄的画面,有启人心智的哲理,有催人泪下的情感,有鲜活生动的材料,有字字珠玑的语言,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有构思精巧的谋篇……以“奇文共欣赏”的心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借鉴,以获取丰富的知识、阅读与写作的技能、思想情感的熏陶和审美的愉悦。
  三、质疑探究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教师首先应激发学生质疑兴趣,点燃其求知的欲望,促进其积极思维。中学时期,学生年龄小,知识储量少,表达和理解水平一般,提出的问题往往没有目的性,随意性很大。然而,这也正是良好的学习品质形成的重要开端。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冷却学生求知的热情,错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大好时机。因此,我们要本着让学生“跳起来摘果子”的原则,尽量靠近学生的思维路线,结合教材特点,在关键处恰到好处地制造悬念,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任学生自由的想象,进而产生疑问。
  鲜花与荆棘共存,审美与审丑同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思想,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作者个体差异是如此大,他们的作品自然也内容迥异,风格多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的是非观、审美观都发生了或发生着变化,要让知识不丰、阅历尚浅、逆反心理特重的学生对作品理解到位。况且,百密一疏,白璧微瑕,再经典的作品恐怕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爱因斯坦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刨根问底地追问问题罢了。”“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我们必须教学生敢于发现,善于发现,勇于质疑,大胆提问。课堂上我们必须给学生质疑机会和“疑义相与析”的时间。
  四、体验感悟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一堂课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品味、反思。那些紧张得让学生喘不过气来的、高密度大容量的课未必就是好课。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二条提到,“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理解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倾听作者心声,感受作者感情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体验、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和想象,生成了自己的认识、自己的体会。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阅读以后得到的启示和感悟,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拓展迁移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能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的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我们结合本地学生实际,和学生一起制订了读书计划,从各种报刊中搜集阅读材料,延伸拓展阅读内容,以比较阅读的形式,提高阅读效率。实验证明,学生们珍惜并充分利用了来之不易的课外阅读资源,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整体感知——精彩赏析——质疑探究——体验感悟——拓展迁移”的教学流程扎根于课改的土壤,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注重了学生的体验,符合学习的规律,也很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最重要的,还加深了学生对语文的感情和理解,懂得了语文学习的方法,树立了学好语文的信心。
  【參考文献】
  [1] 罗玉梅.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定量研究[J].文学教育(中), 2011(02).
  [2] 张云昌.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4(02).
  [3] 黄葵.论阅读心理过程及各种心理因素[J].图书与情报, 21998(01).
其他文献
【摘 要】做班主任有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忙于班级管理;第二种是长于班级管理;第三种是精于班级管理。随着境界的不断提升,班主任从“管理工”上升到了“管理专家”。  【关键词】“懒惰”;班级管理;班级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102-02  忙碌的班级管理工作,让班主任投入了百分百的精力,疲惫之余,却仍感力不从心,收效甚微。可见10
目的探究并总结腹膜透析护理培训的有效模式。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科接收腹膜透析治疗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接诊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与培训组各40
1998年4月18—22日在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第八届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
研究了茜素红和铝的显色反应,在pH4.5的HAc-NaAc缓冲介质中,茜素红和铝(Ⅲ)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λmax=500nm,铝的含量在0-50μg/25mL内符合比耳定律。建立了邻苯二酚螯合树脂分
【摘 要】随着新课改如火如荼的推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材在内容和结构上都做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更新。与新课改之前的教材做对比,新教材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预留了巨大的空间,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也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空间;分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
目的研究分析多元化健康教育干预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6月至2018年2月按照数字随机法将其收治的胃癌患者80例分成两组,对照组胃癌患者并实施常规健康教育;
探地雷达是利用高频电磁脉冲的反射对地下目的体及地质现象进行探测的一种高效浅层勘探方法。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探地雷达的基本原理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之后,形成的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它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对于促进我国教育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初中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点内容,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未来的发展具有实践应用的意义,本文就农村初中数学“留守儿童”的成因及教育转化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留守儿童;教育转化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才培养重心发生了改变,在社会不断发展前提下,人们更为关注执业能力为导向的药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药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主要将工作过程作为导
【摘 要】爱因斯坦說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组织的一种主要形式,是促使教学目标达成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段。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在一节课中,提问什么、怎样提问、什么时机提问,都要精心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