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植物学(评论)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次诗人莫非来深圳,他曾抛出多年前的一个话题,一个诗人必须要认识几种植物,他的詩歌技艺才会更加精湛。对此我提出了质疑,我认为,虽然现代人可能由于身处在钢筋混凝土之间,但认识几种植物,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他笑着回答说,他所指出的植物,不是指叫得出名字,而是对这种植物有全方位的了解,包括原产地、习性、品质等等,你都应该如数家珍,这样才是真正的“认识”。读罢莫非的诗歌,我对他的博学感到钦佩,在他的诗集当中,植物变成了一个个活着的公民,共同维护着他的诗歌版图。
  可以说,要查找一个诗人的精神谱系,对一些具体植物的偏爱,就是一个有效的捷径。龙少的近作中,我读到了很多具体的植物。比如在《三月》这首诗里面,就运用了木槿这个意象,又比如《赞美诗》一诗中,运用了紫罗兰和蔷薇,又比如在《残缺》一诗中,又加入了玉兰、芦苇、桃树和柳树等植物意象。这些植物意象,构成了她诗歌的一种独特的声调。
  一种具体的植物,就是一个鲜明的意象,这是一种有效的诗歌通感。西方意象派诗潮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其诗歌理论与王国维的某些诗学思想有异曲同工之感。在龙少的诗歌里,她所采用的植物意象,大多是代表着某种唯美的取向。这在她所有的诗歌意象中,都体现了这个特点。她大量运用植物的意象来增强诗意,从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山水诗的回应,同时也是对现代意象派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致敬。因为龙少的诗歌存在着一个弱点,比如她的诗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滑向某种女性写作的同质化倾向。
  比如,有些女性写作就更关注那种哼哼唧唧的吟唱,在诗歌中加入很多直接的烂抒情,安徽女诗人闫今在一篇短文中指出:诗歌作品中,广义的女性经验指女性诗人作品中含有的经验。狭义的女性经验指以明显的女性视角或口吻描述渲染女性独有的特征并标签式固化其功能、行为的经验。再把狭义的女性经验分为使诗文本进步的女性经验和使诗文本走向同质化的女性经验。以下无特殊说明的“女性经验”专指最后一种。滥用女性经验导致的烂抒情长期霸屏,不外乎是爱、爱过、多美啊、拥有、安慰、痛楚、悲伤、离别、丈夫、他、少年、年轻、原谅、落叶、雪、慈悲、怜悯……保守地说,80%的女性诗人作品可以归为烂抒情,这是旧榜样的力量。被榜样带动的人单纯模仿,忽略了时间因素和进步的必然性,从而形成规模。规模越大创造出的低质量作品就越多,在读者、编辑、评论家眼里出现的次数就越频繁,它似乎在扩散这样的信息:女性诗人这么写才是正确的。
  幸好有植物意象的介入,让她的诗歌具有了质地和纤维,这是一种有效的修正。因为植物的意象可以让她的诗歌具有一种更加明确的张力,像细胞壁一样隔绝着她和过度女性同质化写作。比起闫今稳重所提及的情绪化的词语,这些植物学的名字,更能让人感受到广阔的诗意。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我看来,关注动物和关注植物的诗人,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诗学视野。比如泰德·休斯闻名于世的就是他的动物诗,他早期的动物诗,常常以猎食动物的视角来观察自然世界,从而揭示某种生活的真相。而沃尔科特晚年的杰作《白鹭》直接就是吟咏了白鹭这一种他最熟悉的物种,其干练的笔法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晚期风格”,这也无比忠诚了他所说的“忠于方圆十英里以内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动物诗”比“植物诗”带着“血腥”的语感,在揭示世界真相的时候,它带有一种天然的优势。米沃什在《猎人的一年》中这样写道:几小时前卢布林遭到轰炸,切霍维奇在爆炸中丧身。现在怎么办呢?麻木。利沃夫。但是还有一些事情:这么多人,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溃败的军队的一部分,军队和警察分遣队、许多小汽车都被迫转向南方。美丽的晴天,波德沃瓦切斯卡附近,那里有一个无线电工人的家,喀尔巴阡山省农村的景色——玉米、南瓜。
  可以说,这两种植物就是代表了米沃什故土的特色,这是一种山河破碎之后依然存在的景象,它是静止的,不像赫鲁伯的《母蝇》那样具有一种流动的、不可捉摸的无常,对战争和生命进行反思。或者,在龙少今后的创作中,可以动用更多的动物学名词,这样可以让她的诗歌具有更丰富的层次。因为,一般的女性写作,基本都以观察植物为主,甚至在植物当中,她们也会关注更多的花朵类的意象,这在丰富性上是有所欠缺的。真正的严肃写作,必须跨过自觉或不自觉的性别意识,从而到达哲学的高度——或者说,追求真正的诗歌精神。
  或者,直接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鸣响。陈先发在《黑池坝笔记》中如是说:“垂首久立于小院中。送身边的所有物体都在鸣叫。那些微似芥末的昆虫、那些深植于无用的弃物、那些状如虬龙的老榆,既为头顶星空的浩瀚而鸣,也为自己体内的浩瀚而鸣。我们以物相来识别事物,也深知从无一种鸣叫来自这表相。建设于这强项之上的,是我们深知唯有语言才是能刺破万相、溶它们于一炉的第三体。它驱动这悠久的鸣叫、双向的格物,它呼应着我的不渴而饮。”如果把动物和植物甚至于没有生命的物体都当成一种“外物”,从而形成一种“鸣叫”和“真实的辨认”,龙少的诗歌将变得更加沁人心脾。
  栏目责编:马慧聪
其他文献
栀子花的香气,让夜晚通透又有了幽静   的去处  你站在那里,你想象一个人  穿过金黄稻田的人,走在歸来的路上  风吹过他的衣角,也吹过树枝间  明晃晃的圆月。仿佛那一刻  尘间的安宁,沿着梧桐树叶  落在你的庭院  让你相信,总有美好  在看不见的地方悄悄生长  并带着柔软的爱意,轻敲你的窗台
期刊
仿佛瞬间,它就完成了它的枯萎  绽放用了多久,我不記得了  那几天阳光是慵懒的,人也是  只有天,一直蓝着  透心的安静像刚刚刷洗过  我坐在黄昏的空旷中  听微风为落花唱着哀歌  再也不必担心,那些高处的花朵  什么时候回到地面  低处的草木,何时高过院门  风吹过你的背,你只是自己的故人
期刊
夕光走下台阶,你看到幽静尾随着它  看到村庄,青蓝色的烟雾  轻柔升起又缓慢散去  你分辨不出什么聲音低低飞过  这是属于草木的时间  空气里布满了你喜欢的气味  你的思绪,依附着梧桐叶翻动过的光线  小心波动。像幻觉  像一种朦胧而又无法描述的愉悦  你爱上这些愉悦  你身后有白白的人间
期刊
龙 少  陕西西安人,80后。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诗刊》《中国作家》等刊物,出版诗集《推窗有鸟鸣》。  几只蝴蝶不远不近地飞着   在松柏的绿荫里,和我保持   若即若离的距离。它们偶尔静止   我也是。它们飞在我的眼前  时而消失不见,仿佛那个  和蝴蝶有关的人   以及一本名为蝴蝶的诗集,几天前  我刚刚看过,随手放在沙发上   那几天泡桐花正在落,我翻一会书   就到院子里数数凋落的花朵
期刊
2016年开始写诗,确切说,是学着接触诗歌。为什么会想着写诗,记不起来了,像生活中能够吸引自己的,某个爱好,某件事物,让人没来由的喜欢,并想进一步靠近它,了解它。以至于在后来的时间里,将这份喜好融入你的生活,并将它做到最好。  三年来,我和我的文字相互厮磨,我们彼此间互相认知的过程,更像是一种探寻与沟通。我生长在陕西的关中平原,童年的记忆里有山川、河流,还有似乎永远都开不败的、各色的,甚至没有名姓
期刊
一  雪没头没脑地落下来时,父亲还没能回到家里来。  前天也下过一场不大不小的雪,不过很快就化了,路面上有些湿滑。还好早上路面上的融雪冻上了,所以早早起来的父亲可以骑着他那辆飞鸽牌自行车,驮着用粗柳条编成的装满青菜的驮筐去赶集。即使路面再难走一些,父亲也是要去的,因为他要赚够儿女的学费。  三个孩子,最大的是儿子,两年前上了在北京的大学。大女儿一年前也考去了北京。只有小女儿中途退了学,在家里绣花。
期刊
在农村,用柳条编筐子,绝对算得上是一项技术活儿。那时候,村子里家家户户几乎都有柳筐。下地干农活儿,给牲畜添草,全都用得上。村子里用柳筐的人不少,但会编柳筐的人却不多。而且那些会编柳筐子的人也全是一些上了岁数的人。  我的一位本家爷爷,编筐的手艺在村子里算得上是首屈一指的。因为老人名字里有个“成”字,所以村里的一些晚辈后生都称他老人家为“成爷”。老人心肠好,乐于助人,七十多岁了,身子骨依然硬朗。平日
期刊
风经过屋檐,带给我好闻的花香  和木质纹理。我头顶的天空  在绿叶和枝丫间相互穿梭。而生活  偶尔在夜里,瓦解自己的秩序  给我重新选择的勇气和希望  现在,屋外是初夏  充满爱和阳光  像一颗等待成熟的果实  我時常向它索取  它似乎并不着急  让我回报。一些雨声会在傍晚  馈赠我寂静与平和。天知道  我为什么会在傍晚变得不安  夜晚用它的柔软接纳我  当我睡去时  我渴望,远方的海  带着久违
期刊
是人间,迟钝的烟火  风声溢满窗台后,我无法察觉新鲜雨水  和新鲜泥土饱含的,无止境的  宽容性。仿佛靠近便是一种合理的伤害  去年種的紫罗兰,已在前天悄然凋敝  我不知道花朵,如何获取命运的解药  午夜的天空,是怎样遮住我梦境的屋檐  我期待那些爱过的事物,能在静默中重生  断翅的飞鸟,从暮色里准时返回巢穴  而我还不能像一棵树,冬天就开始积攒力气  不能从灰色的傍晚,变得欢喜  我揣着我的悲伤
期刊
大街忽然有大风刮着  让此时的春夜  有飞的感觉  这个春天太沉重了  把所有人已经哄睡了  把所有人已经灌醉了  远方的人也高枕无忧  自由的风  随便在路口  放出吼声  再不担心有人  關心到我了  我开始像蛇又像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