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里生出美妙的言语智慧之花(下)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个性表达式言语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以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类言语形式往往新奇、独特、贴切、形象,充分表现出“语用”的价值,洋溢着言语智慧,是能让学生过目不忘,时刻模仿练习的绝佳材料。
  1.传神的修辞
  课本《珍珠泉》中写水泡:“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句中作者把“水泡”看作一个有活力的人,让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或正在跳舞的少女,很自然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和细腻的心思。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何等夸张,何等揶揄!《在山的那边》里的“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的冷酷以及“我”的沮丧通过个性化的拟人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移位的句子
  课文《行道树》中开篇写“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则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两个句子的两个分句前后颠倒排列,又前后呼应,作者旨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所以使用了“焦点”的表达手段。所谓焦点,就是整个信息结构中语意重心的重心,通过语气副词“是”指明焦点的开始。“是一列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作者通过平行结构对比这种句法手段,对比突出树的“忧愁而快乐”的特征,从而突出其高贵精神。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中写春草、春雨等则普遍采用了成分移位形成焦点这一手段,将要强调的成分移位于非正常的位置以形成焦点。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分别突出“嫩嫩的,绿绿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花枝招展的”等内容。当然,一定语境下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为恰切,作者最明确,移位的目的在于满足作者充分表达喜爱的情感需求。
  3.重复性解释
  课文《散步》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只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就可以了,将四口人全部列出来有重复啰唆之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联系全文,细细品读,终可以洞悉作者文本的奥秘和言语智慧。这样的纠结意在突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爱护和善待,中年人的生命应负承前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这样重复的解释表面看来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纠结,实则是一种言语智慧。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许多,如课文《凡卡》中“带我离开这儿”的语言出现多次,凡卡多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家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问句出现三次,等等,都是此类有言语智慧的必要重复。
  4.独特的用词
  课文《祖父和我》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一连串的( )的,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这样用词特点是“流畅”,如汩汩流水,与萧红笔下“我”的自由洒脱不受约束之形象契合,言意结合何等美妙!类似的还有著名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妙用智慧。
  5.有情的标点
  课文《慈母情深》中写梁晓声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跟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一事,全篇用了七处省略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确实,此处的七处省略号,就是言意兼得的言语,是传情达意的语料。“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我……”“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连串的对话和一连串的省略号深刻揭示了“我”面对母亲眼前的操劳,还要消耗她的成果时那种矛盾、心疼、自责、内疚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同样的心情。省略号在读者进入阅读情境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学课文里还有许多美妙的言语形式,如果教师执着地探索这些文本言语智慧,常态性带动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就能共同促进师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深刻度。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不断习得言语智慧的过程中有思想、会表达,从而改变“有话说不出、写不出”的尴尬状况。
  (完)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记得上初中时,同学们齐声诵读先生的名作《春》,倍感亲切。懵懂的我感受到了小草、花儿的活力,牛毛细雨的柔情,杨柳风的煦暖,字字珠玑,如云,如霞,如烟,清新明快,我那颗幼小的心灵被震撼了。听老师说,他是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崇拜这位文坛巨匠。  后来,又学习了先生的《背影》,觉得写得很感人。文章回忆了父亲在浦口车站买
期刊
摘要:将“语文教师”仅作为一种职业来理解显然是不合适的,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语文的眼光”——即除了具备应有的文化知识,还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人在课中央”;还应拥有“文学的慧眼、教育的品格”“哲学的思辨、审美的情怀”“生态的纯净、智慧的创生”。唯有这样,才能解读生活,解读社会,解读人生并形成个性,才能真正懂得言语生命智慧表现的价值与意义,感受到言语表现出来的快乐与幸福,才能享受语文,“自觉地”教好语
期刊
语文教学是文本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文本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语文教育不管如何改革,都应该重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丰富自己的语文素养。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解读文本?笔者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以下尝试,颇有成效。  一、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原是孟子提出的一个文学批评的方法。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
期刊
(三)班训与组训  1.班训: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2.六个学习小组的组训:  仁之方:润泽以温;  义之方:勰理自外,可以知中;  智之方:其声舒扬,专以远闻;  勇之方:不挠而折;  洁之方:锐廉而不忮;  勤之方:映雪映月。  玉之五德,加一“勤”,是我班六个学习小组的组训。既指玉,又指人,高标准,严要求,语意双关。  (1)玉仁润,指玉细腻光滑、湿润、润滑;润泽指玉石断口的油脂光泽,比喻
期刊
今天和中心校教研室的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去一所村小听课,最后一节听的是一年级数学《左右,上下,前后》的复习课。虽说是复习课,却也讲得不错,令我眼前一亮。儿子也正上一年级,前段时间在给他辅导这部分知识时,很简单的方位总被他颠倒,反复训练也不见效果,最后只能寄希望于儿子自己能早日悟出其中的道理。  讲授这节课的,是今年新招的特岗教师,一个面容清秀的女孩儿,眉宇间充满青春的朝气,不施脂粉,亦如出水芙蓉般优雅
期刊
摘要: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每篇课文都是作文教学的范文,内容具有多样性。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两张皮”:写作教学常常表现为为作文而写作,“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一味地“讲、读、抄、练、背”,导致学生不愿意写、没什么可写、不会写。笔者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实施多元化习作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提供写作“支架”,进行随堂写作,然后开展自主选题写作,最后推行评价主体和评价标准多
期刊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活力,它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可以提升课堂的效率,将抽象的内容更好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而有效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教学成绩,为学生带来新鲜具体、可视可听的知识体验。如此立足于文本又拓展并提升文本,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生动鲜活,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发
期刊
“当前,还不具备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条件,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加快普及步伐,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需要。”针对近日网传“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中考将取消”的消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回应表示,现阶段不可能将九年义务教育升级为十二年制。  “今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2017-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但普及、义务和免费
期刊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有范文的借鉴就没有写作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书画临摹的理念来指导初中生写作,通过“临摹”范文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目的。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教作文,也怕批改作文,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学生作文写作最大的难点到底在哪里?很多人认为学生提起笔来却无话可写是最突出的问题,但无论是教
期刊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变得自主起来,更重要的是你必须要有在当下付出成本或者做出必要投资的勇气。  ——华东师大周彬教授  进入高三,各种考试铺天盖地地涌来。如何组织有效的试卷讲评,一直是我们一线教师悬而未决的课题。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推行多年,可很多教师还是习惯于“满堂灌”。如今已进入新高考时代,我们不能再因循守旧,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讲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学生姑且听之,自然会姑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