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个性表达式言语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以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类言语形式往往新奇、独特、贴切、形象,充分表现出“语用”的价值,洋溢着言语智慧,是能让学生过目不忘,时刻模仿练习的绝佳材料。
1.传神的修辞
课本《珍珠泉》中写水泡:“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句中作者把“水泡”看作一个有活力的人,让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或正在跳舞的少女,很自然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和细腻的心思。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何等夸张,何等揶揄!《在山的那边》里的“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的冷酷以及“我”的沮丧通过个性化的拟人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移位的句子
课文《行道树》中开篇写“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则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两个句子的两个分句前后颠倒排列,又前后呼应,作者旨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所以使用了“焦点”的表达手段。所谓焦点,就是整个信息结构中语意重心的重心,通过语气副词“是”指明焦点的开始。“是一列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作者通过平行结构对比这种句法手段,对比突出树的“忧愁而快乐”的特征,从而突出其高贵精神。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中写春草、春雨等则普遍采用了成分移位形成焦点这一手段,将要强调的成分移位于非正常的位置以形成焦点。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分别突出“嫩嫩的,绿绿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花枝招展的”等内容。当然,一定语境下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为恰切,作者最明确,移位的目的在于满足作者充分表达喜爱的情感需求。
3.重复性解释
课文《散步》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只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就可以了,将四口人全部列出来有重复啰唆之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联系全文,细细品读,终可以洞悉作者文本的奥秘和言语智慧。这样的纠结意在突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爱护和善待,中年人的生命应负承前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这样重复的解释表面看来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纠结,实则是一种言语智慧。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许多,如课文《凡卡》中“带我离开这儿”的语言出现多次,凡卡多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家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问句出现三次,等等,都是此类有言语智慧的必要重复。
4.独特的用词
课文《祖父和我》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一连串的( )的,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这样用词特点是“流畅”,如汩汩流水,与萧红笔下“我”的自由洒脱不受约束之形象契合,言意结合何等美妙!类似的还有著名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妙用智慧。
5.有情的标点
课文《慈母情深》中写梁晓声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跟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一事,全篇用了七处省略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确实,此处的七处省略号,就是言意兼得的言语,是传情达意的语料。“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我……”“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连串的对话和一连串的省略号深刻揭示了“我”面对母亲眼前的操劳,还要消耗她的成果时那种矛盾、心疼、自责、内疚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同样的心情。省略号在读者进入阅读情境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学课文里还有许多美妙的言语形式,如果教师执着地探索这些文本言语智慧,常态性带动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就能共同促进师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深刻度。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不断习得言语智慧的过程中有思想、会表达,从而改变“有话说不出、写不出”的尴尬状况。
(完)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一中学)
文本是作者心声的吐露,是作者独有的心灵体验,因而往往以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一类言语形式往往新奇、独特、贴切、形象,充分表现出“语用”的价值,洋溢着言语智慧,是能让学生过目不忘,时刻模仿练习的绝佳材料。
1.传神的修辞
课本《珍珠泉》中写水泡:“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句中作者把“水泡”看作一个有活力的人,让读者可以想象到一个调皮的孩子或正在跳舞的少女,很自然地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和细腻的心思。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写道:“我隔着他的肚皮,也能看到他肚子里翻滚的笑浪。”何等夸张,何等揶揄!《在山的那边》里的“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将山的冷酷以及“我”的沮丧通过个性化的拟人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
2.移位的句子
课文《行道树》中开篇写“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结尾则是,“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两个句子的两个分句前后颠倒排列,又前后呼应,作者旨在突出表现行道树的牺牲与奉献精神,所以使用了“焦点”的表达手段。所谓焦点,就是整个信息结构中语意重心的重心,通过语气副词“是”指明焦点的开始。“是一列树”“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作者通过平行结构对比这种句法手段,对比突出树的“忧愁而快乐”的特征,从而突出其高贵精神。朱自清的写景名篇《春》中写春草、春雨等则普遍采用了成分移位形成焦点这一手段,将要强调的成分移位于非正常的位置以形成焦点。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雨是最寻常的,……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分别突出“嫩嫩的,绿绿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花枝招展的”等内容。当然,一定语境下什么样的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最为恰切,作者最明确,移位的目的在于满足作者充分表达喜爱的情感需求。
3.重复性解释
课文《散步》的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只说“我们一家人在田野散步”就可以了,将四口人全部列出来有重复啰唆之嫌,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联系全文,细细品读,终可以洞悉作者文本的奥秘和言语智慧。这样的纠结意在突出“每一个生命都值得爱护和善待,中年人的生命应负承前启后、尊老爱幼的责任”。这样重复的解释表面看来是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纠结,实则是一种言语智慧。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许多,如课文《凡卡》中“带我离开这儿”的语言出现多次,凡卡多次央求爷爷带他回到家乡。《我的叔叔于勒》中,“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问句出现三次,等等,都是此类有言语智慧的必要重复。
4.独特的用词
课文《祖父和我》中,“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没有人管。”一连串的( )的,就像( )似的;( )愿意( )就( )。这样用词特点是“流畅”,如汩汩流水,与萧红笔下“我”的自由洒脱不受约束之形象契合,言意结合何等美妙!类似的还有著名小说《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中“排”字的妙用智慧。
5.有情的标点
课文《慈母情深》中写梁晓声到母亲工作的地方跟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一事,全篇用了七处省略号。郭沫若先生说:“标点之于言文有同等的重要,甚至有时还在其上。”确实,此处的七处省略号,就是言意兼得的言语,是传情达意的语料。“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我……”“我……要钱……”“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一连串的对话和一连串的省略号深刻揭示了“我”面对母亲眼前的操劳,还要消耗她的成果时那种矛盾、心疼、自责、内疚的心情,同时留给读者同样的心情。省略号在读者进入阅读情境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中学课文里还有许多美妙的言语形式,如果教师执着地探索这些文本言语智慧,常态性带动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就能共同促进师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深刻度。除此之外,学生也会在不断习得言语智慧的过程中有思想、会表达,从而改变“有话说不出、写不出”的尴尬状况。
(完)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