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认真地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实际进行各种探索,使创新教育始终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是这一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扬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作用,并积极鼓励,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和健康的实验心理,加强实验设计,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主动;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创造性实验来自“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关注的焦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究。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阶段化学自学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新教材增加了大量联系实际的“阅读”材料与“选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常识性资料,使得化学大大增加了与学生的“亲和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自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实际生活,进而把这种自学扩展到身边的报刊、广播、电视、展览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工作方法,提高接受、分析、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应试教育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做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向其灌输知识,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创新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老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阶梯式问题,确实能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一直如此,教学模式未免单一,学生显得被动,渐渐失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教师也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化学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我们把这些过程返朴归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即多辐射思维,是指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四、化学课堂教学的六种模式
多年来,不同起点、不同班级每年一次的重复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依据不同课型、不同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构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六种基本模式。
1.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学辅导”模式。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体系中,共介绍了碱金属族、卤族、氧族、碳族、氮族五个主族及镁、铝、铁三种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把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取→用途”的主线。以研究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为要点,重点强调同主族元素知识的“三纵(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横(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对比分析。
2.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和形成“了提出问题-理论假设-论证”的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基本理论知识的体系中,共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胶体和电解质溶液理论、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化学理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知识跨度大、思维难度高。
3.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应用和形成了“结构—性质—制取—用途”以点带面的“知识迁移”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体系中,从烃延伸到烃的衍生物,再延伸到糖类、脂肪、蛋白质、合成材料。把握以点带面,从具体物质延伸到一类物质的教学思路:抓住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分析断键、成键的部位和历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通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参考文献】
[1]何文轶, 创新教育新模式初探——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和高中化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J]. 网络科技时代 , 2006,(01).
关键词:创新;主动;综合素质
化学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因为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认识的源泉,是训练科学方法的必由之路。创造性实验来自“探究性学习”,创造性实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成了广大化学教师的关注的焦点。
一、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主动的学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转向主动的探究。只有主动地参与学习,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中阶段化学自学能力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机会和空间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紧密联系的学科,新教材增加了大量联系实际的“阅读”材料与“选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常识性资料,使得化学大大增加了与学生的“亲和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自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实际生活,进而把这种自学扩展到身边的报刊、广播、电视、展览等方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工作方法,提高接受、分析、应用新信息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创新能力的训练
应试教育把学生简单地视为被动的客体,把人脑当做固定的容器,教师生硬地向其灌输知识,不给学生留有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不允许学生标新立异,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创新教育要求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采取老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
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问,学生答。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精心设计的阶梯式问题,确实能起到化解难点的作用。但如果长期一直如此,教学模式未免单一,学生显得被动,渐渐失去自己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设“障”、立“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处于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的境地,从而促使他们联想比较,运用已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教师也应该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
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化学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任何一个概念、原理、定律都经历着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过程。我们把这些过程返朴归真,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避免死记硬背,囫囵吞枣。过程教学,学生不只是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或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获得探索科学的方法,提高了创新意识,激发了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即多辐射思维,是指解决问题时,要思维灵活,从多角度看问题,从多种途径寻找答案。
四、化学课堂教学的六种模式
多年来,不同起点、不同班级每年一次的重复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依据不同课型、不同知识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构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六种基本模式。
1.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自学辅导”模式。在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体系中,共介绍了碱金属族、卤族、氧族、碳族、氮族五个主族及镁、铝、铁三种典型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教学中把握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取→用途”的主线。以研究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稳定性为要点,重点强调同主族元素知识的“三纵(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三横(相似性、递变性、特殊性)”的对比分析。
2.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应用和形成“了提出问题-理论假设-论证”的发现学习模式。在高中基本理论知识的体系中,共介绍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理论、物质结构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胶体和电解质溶液理论、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化学理论。理论知识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知识跨度大、思维难度高。
3.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应用和形成了“结构—性质—制取—用途”以点带面的“知识迁移”模式。在高中有机化学知识的体系中,从烃延伸到烃的衍生物,再延伸到糖类、脂肪、蛋白质、合成材料。把握以点带面,从具体物质延伸到一类物质的教学思路:抓住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分析断键、成键的部位和历程。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去探求新的知识,进行知识的横向迁移、纵向迁移。通过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敏捷的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参考文献】
[1]何文轶, 创新教育新模式初探——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践活动和高中化学整合研究结题报告[J]. 网络科技时代 ,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