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TA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以一节初中英语观摩课为例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DRTA教学法,分析了其理论基础,实施原则和应用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以一节观摩课的教学实录为例,对DRTA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课上的应用进行了具体示例。
  关键词:DRTA教学法;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一、前言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过程,包括读者、作者和阅读材料三大要素。它是读者利用大脑中的已有信息和阅读材料进行互动(Smith, 1973.),对文本信息进行提取、加工,获取其内涵意义的复杂的认识过程。那些人们在过去获得的信息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就被称为"图式"。 英国心理学家Frederic Charles Bartlett于1932年在其著作《记忆》中把图式定义为"人们过去的反映或过去的经验在大脑中的积极组织"。1980年,鲁梅哈特等人将图式的概念与阅读理论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图式理论。图式理论指出人们对新事物的理解需要利用头脑中的图式,理解的过程也就是新信息与头脑中的原有图式进行双向互动的同化过程。读者主要依靠三大类图式对语篇进行理解,它们分别是语言图式、形式图示和内容图式。
  基于图式理论,一种新型有活力的语言教学方法产生了--The Directed Reading Thinking Activity(缩写为DRTA)。DRTA是由美国学者C. N. Nixon & D. D. Nessel等人在英国语言学家Russell Stauffer的DRL(Directed Reading Lesson)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指导性阅读思维活动"。它试图通过教师的介入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心理图式,利用语境,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最终达到对文章进行全面理解的目的。 它强调读者和阅读材料之间的互动过程,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阅读过程、独立思考,发现并解决问题,逐渐获得独立、流畅的阅读能力( Alderson & Urquhart, 1992)。
  二、DRTA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DRTA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首先,学生可以根据文章题目、副标题、插图或文章的开头等信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有依据的大胆猜测。后面的预测可以在提前设定的停顿处根据已读内容对下文进行预测。在预测阶段,教师经常提出以下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路:What do you think the text is about?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Why would you think so? 这些问题都是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的,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只要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教师既不能否定任何一种答案,也不能有任何倾向型暗示,要始终保持中立态度。阅读阶段是为了让学生在文章中能准确找到相关信息,来证明之前的预测是否正确。验证阶段则要求学生在逻辑上说出可以支持或否定预测的信息。无论预测是否得到支持,都可以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动机,进而使其主动阅读。在经过多轮的预测、阅读和验证之后,学生会利用已读信息和语境,重新思考并调整之前的预测,对文章的预测会变得越来越贴近原文,最终可以深入全面的理解全文。
  教师可以适当利用DRTA教学法对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进行有效训练,但是需要特别中指出的是,任何教学法都是有适用范围的,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DRTA教学法为例,所选的文章一般都是难度和生词量都适中的、学生没有阅读过的内容。从体裁方面讲,有故事情节的记叙文更适合采用DRTA教学法,而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不太适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角色也不同于传统教师角色。在采用DRTA教学法时,教师只是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在阅读中遇到语言困难时,教师才可以进行简单的解释和帮助。同时要注意解释的程度不要过深,点到为止即可,否则容易将课程重点由阅读思维的训练变成词汇语法讲解。
  三、DRTA教学法的课堂运用示例
  下面以2013年江苏省的一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课为例,按照一般阅读教学过程(读前、读中、读后)对DRTA教学法进行课例示范。本节观摩课的内容选自牛津英语7B中Unit6 Outdoor fun中的Reading部分Down the Rabbit Hole,是童话故事Alice in Wonderland的开篇部分。讲述了Alice在误闯仙境之前的所见所为,故事情节发展出人意料,且充满想象力,非常适合采用DRTA教学法授课。
  1、读前(pre-reading)
  教师采取了开门见山的导入。先出示了一些童话故事的图片,暗示了本节课的内容是故事类的,激活其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在确认学生并未读过文章之后,利用文章题目进行首轮预测,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学生列举出所有关于故事的问题,如Who jumped down the rabbit hole? Where is the rabbit hole? What happened to the rabbit hole? When/why/how did he jump down the rabbit hole?等,这些既是学生好奇的,也是对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做了大胆预测。学生掌握了主动权,阅读动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2、读中(while-reading)
  考虑到故事的叙事性特征,教师要求学生先略读前两段,找出关于故事的人物、地点、时间等信息。通过问答,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大概思路,方便接下来根据这些线索对下文进行预测,同时也验证了前面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测。
  根据故事发展的前后顺序,教师将内容分成Alice掉进兔子洞之前和掉进兔子洞之后两部分进行分析。首先,教师拿出故事中兔子的插图,让学生基于图片预测故事中的兔子与现实中的兔子有何区别。学生可以进行大胆猜想,只要有依据即可,教师不做任何对错判断和评价。然后,让学生阅读故事的前两段,进行信息查找,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一起验证,帮助学生调整或修正自己之前的预测,并检验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了解兔子的神奇之后,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一只兔子会有什么感觉、会怎么做,从自我角度出发去预测Alice是如何应对的。这样会让学生把自己当成故事的主人公,完全融入故事。为了检验自己的预测与主人公是否一致,学生继续阅读指定段落。找到相关信息后,大声读出来加以确认,调整或完善最初的推测。教师提问:
  What feeling would you have if you see such a special animal?
  What would you do when you have such an amazing rabbit?
  What did Alice think of the rabbit? And why?
  What did Alice do when she found the special rabbit?
  Why did Alice jump down the hole?
  What character does she have from her behaviors?
  If you were Alice, would you jump down the hole? And why?
  接着,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基于前面已读部分的内容和一些兔子洞的图片预测Alice掉进兔子洞后故事的发展:
  How can we know Alice fell for a long time?
  What happened in the hole?
  How did Alice feel?
  What did Alice want to do?
  How can Alice go out?
  通过几轮的预测-阅读-验证-重新思考,学生的理解变得越来越准确、全面、深入,并且贴近原文。
  3、读后(post-reading)
  整个故事内容理解之后,教师提出开放式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思考讨论还有哪些疑问文中并未解决,每组提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并在全班讨论所有能想到的关于这些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全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What else do you still want to know about the story? Can you give some possible answers?
  由于本文只是故事的开篇,接下来故事情节还有发展。所以布置作业时,教师在完全刺激学生阅读动机之后,要求学生看简写版英文小说去探求故事的后续发展,继续体验阅读故事的快乐。
  四、 结论
  阅读是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理解,本文所介绍的DRTA教学法就是一种有效尝试。通过利用大脑中的相关图式和上下文语境,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阅读、验证和重新思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享受快乐阅读的过程,培养其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进而提高其阅读思维能力。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DRTA教学法所具有的局限性,教师应该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Alderson, J. C. & Urquhart, A. H. 1992. 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 New Yor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2] 汪发萌 & 许有江. 2005. 图式理论指导下的阅读教学.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 闻艳. 2012. DRTA教学法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基础教学研究.
其他文献
你会讲故事吗?中考场上考得最多的文体是记叙文,面对这种以叙述自我生活经历为主的故事写作,同学们常常会有无从下笔的困惑,不知道如何写故事,在写作时常常出现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更谈不上能够写出好故事。为此,本期我们做了这个特别策划,从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暨首届全国中小学生阅读能力大赛总决赛的两位特等奖选手获奖作品展示、漆永祥老师命题分析、中考阅卷老师的阅卷心得、一线名师的教学展示等方面深入分
期刊
本次初中组的作文考题是“我参加创新作文大赛的故事”。乍看之下,外界对这些题目的第一反应是“老套”,好像看不出什么新意来。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如此命题?其理念又是什么?赛场上
期刊
一、创设话题,引入克隆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想一想,这篇课文的文眼是什么呢?  生:克隆。  师:是的,克隆真是太神奇了。同学们,神奇的克隆到底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生:低等生物能克隆,如细菌,20分钟就可以一分为二。  师:20分钟一分为二,你们可能以为很缓慢,试想一下,40分钟变成4个,一个小时又变成8个……7个小时呢?猜一猜,变成多少细菌?说了,可能你们不信,高达200多万个呢!真是不算
期刊
课程,是一种生活;儿童,是课程生活的主角。建校四年来,我校基于“不论何时,人,总在中央”的核心办学理念,从儿童出发,开始了“一帆”微创意课程的探索,并陆续开设了伙伴课程、启航课程、统整课程、仪式课程、浸润课程等一系列“童在中央”的课程。  一、浸润课程缘起  自建校以来,我校将“童趣味、书卷气、人文情”作为学校的办学愿景。“童趣味”,即孩子的味道;“书卷气”,即读书的味道;“人文情”,即生活的味道
期刊
期刊
期刊
确认阅读文本的教学价值  教材作为一种静态的存在,经阅读才会产生价值。教材中任何一篇课文都存在两种价值:一是原生价值,是教材作为社会阅读客体,为读者提供的信息价值,即文本传播了什么信息;二是教学价值,是教材作为教学材料,为学生提供的如何处理信息的价值,即文本是怎样传播信息的。对语文教学而言,教学价值是本,是由语文教材的本体性教学内容来实现的。  以《水滴的旅行》为例,作为客观阅读材料,为八九岁的读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