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女王大人都会有自己的城堡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ye8879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马去世后洛嫂子搬了家。
  她燒掉、扔掉了有关老马的任何物件,谁拦阻也不肯听。
  洛嫂子说:“人活着,就得好好地活着;走了,就利利索索地让人家走。有时候并不是不想留下离世的人的任何东西,而是不想让活着的人在睹物思人中悲伤地度过每一天。”
  那时候马小洛已经长大了,正读大一。
  暑假,马小洛在烧烤店打工。
  烧烤店是洛嫂子自己经营的,上下两层,近300平方米,集烧烤涮锅于一体。
  洛嫂子说:“马小洛在自己家的店里帮着端盘子送啤酒招揽顾客,一天净赚80块钱没问题。如果晚上有顾客点歌,马小洛肯弹着吉他给顾客唱歌,一首歌曲另外再给她加10块钱。”
  看到马小洛的时候,她刚唱完一首歌曲,正晃着手机二维码找洛嫂子收钱。马小洛晃晃手里的二维码,笑说:“怕我妈赖账,工资必须一日一结。这可是我自己的收款码,和店里的不是一个!”问马小洛赚了多少了,马小洛扮个鬼脸说:“保密!”
  问马小洛累不累,她皱着眉笑:“累啊!干什么不累呢?可是累能咋?不是还得做吗?我们家女王大人说了:累也得坚持。”
  说着,马小洛朝旁边的洛嫂子努努嘴问:“叔叔你有对象吗?觉得我们家母仪天下的女王大人怎么样?”
  女王大人姓洛。说起来,她是个不幸的女人。
  39岁那年她丈夫老马离世,六神无主的洛嫂子扑过去哭死哭活不让拉走,差点儿没把自己也给哭过去陪着。没哭过去,就得活。何况那时候老马留下的女儿马小洛还不到8岁。老马这个顶梁柱一倒,整个家就支撑不住了,全家人都沉浸在无边际的悲痛里不能化解和自拔。洛嫂子倒好,老马头七还没过,洛嫂子凉水抹一把脸,就急火火地去了城西的菜市场。
  干吗?进货买料呗。洛嫂子熟门熟路买心买肝买肉买板筋,一通忙活后拎着大包小包就进了家门。洛嫂子迈进家门一声不吭就开始着手去拾掇,清洗切焗腌,然后再穿串串。奶着孩子的弟媳妇是天津人,表示不解,操着天津口音赶着问:“嫂子你这是做吗?”
  洛嫂子对弟媳妇的问话完全没反应,她没回答没抬头没应声,只顾埋着头默默地做,就像是根本没有听到弟媳妇的任何问话。洛嫂子忙活了一会儿,突然对弟媳妇说:“萍子,把手边那剪刀给我递下!”弟媳妇当即就懂了,手里却并不拿剪刀给洛嫂子递过去,而是小腰身儿一拧,抱着孩子就旋进屋吆喝:“了不得了,早就说不对嘛,这大嫂子的脑瓜子怕是给毁了,坏掉了!快来看看,看看啊,这不是个失心疯会是吗?”
  这当然不是失心疯,当天晚上停工许久的老马烧烤摊在巷子口支起来了。
  街坊四邻大概是早就晓得这户人家发生的毁灭性大事。知道了,也都不问,只是心照不宣地来买几串烤串,坐下来喝瓶啤酒聊聊天。他们在夜幕下吃烤串,也和洛嫂子谈论今日的天气、明日的雨水什么的。
  洛嫂子默默地听,淡淡地微笑,一如老马在世的从前。
  老马烧烤摊每天晚上9点半准时营业,不过不再是几张桌子几个板凳的露天烧烤。洛嫂子在附近租了门店,慢慢地将烧烤生意越做越大。但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价格和味道。香葱烤饼依然是3块钱一个5块钱两个。烤腰子烤板筋烤肉串、盐焗猪心猪肝再熏烤的口感和价格都很让食客们满意。天南地北的食客们不知道都是怎么晓得洛嫂子的,他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就为了吃一口马家烧烤店里洛嫂子亲手烤制的烤串。
  站在炭烤炉前的洛嫂子手执烤串,神情凝重,在缭绕的烟雾里手掌翻飞起起落落,香味弥散开来,烤串被端上餐桌。喘口气的间隙,洛嫂子抹了把额头的汗水,说:“晓得不?任何时候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呢!任何时候,都是!”洛嫂子又说:“人只要不偷不抢不懒惰,肯下力气肯干活儿,就能用自己的两只手来养活自己嘛!我一个老婆子一大把年纪还能够自食其力就是个例子嘛,这也是很有面子的嘛!”
  的确是很有面子的呢。洛嫂子凭着烧烤供女儿上学,养大了女儿马小洛,还把马小洛送进了中央美院。暑假回来的大学生马小洛在自家的烧烤店打工,负责端盘子、送啤酒、招呼顾客,还捎带在食客最热闹的时段现场弹奏吉他唱几首歌。
  马小洛唱《快乐老家》:“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梦已经醒来,心不会害怕……”
  马小洛还唱《懂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
  马小洛是个漂亮的“90后”小女生,但是马小洛更喜欢唱一些过去的老歌。马小洛在台上唱歌,台下有人问:“马小洛,你是不是只会唱老歌?”马小洛说:“不是啊,难道你不觉得这些老歌都很好听?你不觉得我妈妈她很好看?”
  那时候谁也没想到小小年纪的马小洛竟然会给洛嫂子征婚,还真的给征到了。
  婚礼上,高出妈妈一头的马小洛西装革履地牵着妈妈的手一步一步穿过红地毯,朝男方走过去。礼花四散的瞬间,马小洛轻轻地对母亲喊:
  “亲爱的女王大人,欢迎您回到自己的城堡!”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栓柱巡山回来,没有回家,在村头折了个弯儿,气冲冲地朝村支书家走去。人未进屋,栓柱先嚷開了:“我的支书大人,我东山坳种的那些姜一夜之间全被人偷了,你看怎么办吧!”  二喜披了件外衣从屋子里踱出来:“怎么办?待我了解清楚,抓到了偷姜贼轱辘赔你呗!”  栓柱吐了口唾沫说:“屁,等你个二喜了解清楚,咱村的姜恐怕都让贼捋光了。”  按说,被人直接呼叫大名而不叫官名应该生气,但二喜不生气,二喜还是那副慢腔调:
期刊
扎西才让,藏族,甘肃甘南人。作品见于《西藏文学》《芳草》《滇池》《百花园》等文学期刊,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小小说选刊》等刊转载。曾获敦煌文艺奖、黄河文学奖、梁斌小说奖等文学奖项。著有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五位甘南作家组成洮河流域考察采风小组,自甘南合作启程,先后抵达青海省海南州河南县代富桑草原(洮河源头)——甘肃省甘
期刊
敷过面膜后,化好妆,挑挑拣拣,换了几件衣服,戴上久藏箱底的首饰,对着镜中的新形象,抿嘴一笑。  这次,我是认真的。  提早到了茶室。环视四周,前面一对男女喝着菊花茶,说着话。后面两个男人,饮着红茶,無话。角落一个女人,看着书,啜着茉莉茶,很是秀气。  服务员问我:“要什么茶?”我摆摆手。他不到,我怎能先喝?  有人进来了。好潇洒。应该是他。感觉他正向我走来。我紧张起来,额头沁出微汗。好,终于见面了
期刊
2014年2月,春节已过,元宵未到,我百无聊赖,又若有所待。在亲戚朋友中耳闻目睹的事浮上心头,我开始写《祖母》,第一句就吓了我一跳:“我的祖母年轻时一定是个风骚泼辣的主。”这个祖母的原型当然不是我祖母,但即便是,如果这样开笔了,我是否还能遏止自己呢?  我隐约记得,之前,我刚看了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我喜欢。我发现人性的灰色地带,正是小说畅游的地方。  也许对小说家来说,这是常识。但我不是小说家
期刊
杨小娟下放时叫刘红旗,这是她的本名,她没打算再做杨小娟。她是一个随遇而安的人。  但是,回团的前一晚,她还是失眠了。她的脑中,一直回响着《英台吊孝》的唱段,结尾的那句,反反复复地缭绕在耳际:“梁兄啊,不求同生求同死!”这是母亲杨素娟生前演的最后一出戏。很多剧团演这一场时,只摆出素桌白帷,以示梁山伯已亡。而他们团,一直是旧式演法,梁山伯必须直挺在床上。母亲曾说:“只有这样,才能演得感天动地。”有一回
期刊
写小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有条理,不紧不慢——写长篇小说就得这样。写诗是一种自由漂移状态。我写一首诗,常常是源于一串词语。我能想到的唯一一种好比喻是科学的比喻:在过饱和的溶液里再滴入一滴液体,让溶液变得透明。我并不觉得自己在诗歌里解决了问题,我只是揭示了问题,而长篇小说似乎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个时候——也就是我写诗的时候——我并不这么想,我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引往下一部长篇的路上。只有当我写完了
期刊
人瘦成一把骨头,二叔。  祖母在世的时候,总是说:“要是换成现在,你二叔也能考上大学。”只要看看堂弟,就能推知一二。堂弟是我们镇上唯一考上北大的人,如今在北京一个机关工作。农家子弟能走到这一步,还不是全靠脑袋瓜儿灵?  二叔只读过小学,可是他心灵手巧,什么都会。家里坐的藤椅,是他自编的。藤椅的纹路,一丝不乱。桌子柜子,也是自制的。这不稀奇,稀奇的是连木工的刨子也是自制的。至于当泥水匠、水电工,就更
期刊
他不知道那只猫为什么还在外面。外面下着雨,猫已经叫了好一会儿了。它应该是被方便面的味道吸引过来的,他想,可惜我吃完就把汤倒掉了,不然可以让它尝一尝。  他租住在一栋三层小楼的阁楼,窗外是小楼旁边车库的铁皮屋顶。天黑后雨渐渐大起来,风带着雨水往屋里钻,他就把窗户关起来了。  本来心情还不错,他正边喝茶边看书,然后就听见窗外传来了猫的叫声。“喵……喵……喵……”猫的叫声仿佛浸透了凄凉,和着雨水滴落在屋
期刊
大庚和小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高中毕业后,大庚和小菊都没考上大学。对此,大庚和小菊一点儿也不难过,没考上就没考上呗,只要两个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田里的稻谷归了仓,村头儿稻草垛堆起好高。夜里,大庚和小菊常约在稻草垛边见面。大庚和小菊靠在稻草垛上,天上是明晃晃的月亮,还有无数个眨着眼睛的星星。一阵清风吹过,送来淡淡的稻草香味。在这般温馨浪漫的夜里,大庚和小菊感到格外幸福。  大庚搂着小菊软绵绵的
期刊
腊月二十三傍晚时分,皮墩两口子正在屋里祭灶,忽听门外有人喊:“你家的猪腿断了,在北地卧着哪!”皮墩一家人跑到北地一看,正是自家那头黑猪,两条后腿在臀后拖拉着,前腿干扒就是起不来。浅雪漫盖的麦地东一片、西一片被猪拱得坑坑洼洼、斑斑驳驳。  大黑猪是皮墩老婆一瓢糠一把料喂大的。皮墩前天还给我拉家常说:“一年到头没啥进项,指望把猪卖给屠坊里好办点儿年货,再给孩儿们做几件新衣裳。不想没一顿饭工夫,猪就被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