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车后置防撞垫轻量化设计

来源 :内燃机与配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ang2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货车后置防撞垫是针对养护公路专用车的一种外挂防撞装备,主要用于减轻追尾碰撞带来的伤害。本论文利用正交试验法,以多工况碰撞下车体的x、y、z三方向的最大加速度作为评价指标,对后置防撞垫吸能盒截面参数进行尺寸优化。最后,进行多工况碰撞下优化前后后置防撞垫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后置防撞垫较优化前缓冲性能更优。
  关键词:后置防撞垫;有限元;正交试验
   中图分类号:U2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57X(2021)14-0023-02
  0  引言
  货车后置防撞垫是外挂在汽车尾部的碰撞缓冲装置,当发生追尾碰撞时,通过内部的吸能盒变形吸能,从而来保护追尾车辆及被撞车辆的财产和人员。康刚[1]通过对实物防撞垫进行建模及碰撞仿真研究,验证了防撞垫的实际吸能效果。田应仲[2]等人设计了一种TS级可导向防撞垫,利用了有限元仿真以及实车试验进行多工况测试,发现该防撞垫满足TS级标准。为了节约能源,应在传统材料的基础上,对吸能盒的结构尺寸进行优化。
  1  后置防撞垫碰撞仿真模型的建立
  1.1 后置防撞垫仿真模型的建立  相比较于实车碰撞,计算机仿真可以大大减少研发周期和成本。本论文首先在三维制图软件UG中建立后置防撞垫三维模型,然后利用Hypermesh软件对防撞垫各部件进行网格划分、赋予材料和属性。同时,设置接触、约束和计算参数,最终得到由单元和节点构成的后置防撞垫CAE模型(如图1所示)。
  1.2 碰撞条件及评价指标  本论文根据《公路护栏安全性能评价标准》JTG B05-01-2013,考虑到公路养护车辆使用工况多为城市道路,因此将防撞垫的防护等级选为TB级(60km/h),碰撞的工况选取正碰、斜碰、偏碰和正向侧碰四个工况,碰撞车型选取1.5t小型汽车。评价防撞垫的耐撞性时,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定性评价,指在发生碰撞过程中,防撞垫零部件不可以侵入驾驶室且不能翻车,另一方面是定量评价,碰撞过程中车辆质心处x、y、z三方向的最大加速度不得大于20g。
  2  正交試验设计
  作为一门工程化的科学设计方法,正交试验法是借助正交表合理的将各因素水平进行组合,在不影响试验质量的前提下减少试验次数,从而得到最优的水平组合[3-4]。
  2.1 因素和水平的选取  本文所设计的吸能盒截面参数,如图2所示,主要是截面的厚度A、截面的宽度B以及截面的长度C。改变这三个因素中的任意一个都会对试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正交试验的三个因素选定为这三个变量。现有后置防撞垫截面尺寸约为厚度A=2mm、宽度B=400mm、长度C=550mm。根据单因素分析法,对车辆—后置防撞垫进行碰撞仿真试验,以评价标准的测量值是否超过评价标准允许值来确定各因素水平的上下限,因素水平见表1。
  2.2 试验结果分析
  依据正交表L16(43)提供的数据组合,根据评价标准,每次试验分别对小车进行正碰、偏碰、斜碰、正向侧碰四个工况,将四个工况中x、y、z三方向最大的加速度值作为正交试验考核指标,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对各试验因素响应的目标值进行极差分析,其极差分析结果见表3。
  极差越小说明该因素的水平变化对试验的影响越小,表3数据说明三个因素对试验的影响大小排序为C>A>B,得到本实验最佳组合:A1B2C4,所以选取优化后截面厚度为A=1mm,宽度为B=400mm,长度为C=650mm。
  3  优化前后对比及最优组合验证的仿真分析
  基于上文提到的评价标准,以1.5t小型客车60km/h对吸能盒尺寸优化前后的后置防撞垫进行正碰、斜碰、偏撞、正向侧碰多工况碰撞仿真进行分析,图3为优化后仿真变形过程。
  如图3所示,通过对小车—后置防撞垫的仿真结果分析可知:车辆碰撞后车辆姿态良好,不会发生翻车、掉头横转现象,满足定性评价指标。
  优化前后4种工况加速度曲线如图4所示,峰值加速度数据如表4所示。
  如图4和表4所示,优化后的后置防撞垫在四种碰撞工况下,车体质心最大加速度均没有超过法规要求的20g,满足定量评价指标,且优化后的车体质心最大加速度均要小于优化前的车体质心最大加速度。
  4  结论
  本文基于碰撞法规建立车-后置防撞垫碰撞仿真模型,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吸能盒截面尺寸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后置防撞垫满足碰撞法规要求,与优化前相比较缓冲性能更优,能更好的保护乘员安全。
  参考文献:
  [1]康刚.货车后置防撞垫碰撞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7.
  [2]田应仲,吴志鹏,李龙,魏伟,张荣.基于加强型共面蜂窝的可导向防撞垫吸能特性探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0,33(06):28-30.
  [3]都军民,孙卓.一种栅格形缓冲装置结构设计方法研究[J].机械强度,2011,33(6):850-854.
  [4]雷正保,赵仕琪,李铁侠.电动汽车头部碰撞相容性拓扑构型的优化设计[J].中国科技论文,2015,10(7):817-820.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自主研制某机型前缘缝翼,采用钣金肋和梁的弱骨架结构形式,在研制和生产过程中外形控制不稳定,严重制约飞机的批量生产和维修互换。本文从装配过程外形数据分析入手,针对性的提出外形补偿方法,并在装配过程中跟踪优化数据,固化装配方案和流程,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本型号的缝翼装配变形问题,为弱骨架厚蒙皮结构活动翼面装配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优化方案。  关键词:缝翼;弱骨架;补偿方法   中图分类号:V26
摘要:为了提高动力电池成组后的一致性,减少容量一致性差的影响,需要在电芯分容时进行准确的定容及分档。本文通过优化分容的测试条件以及采用阶梯放电形式进行容量标定,进而缩小容量测试结果离散度,提升容量一致性的评价可靠度。  关键词:动力电池;一致性;容量分布;分容流程   中图分类号:TM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
摘要:船舶及海工涂装发展至今,喷砂除锈由人工操作进行,效率低,车间内喷砂作业施工环境恶劣,劳动强度高,对人体危害大,面临招工难、劳动力短缺、人工成本上升等问题。喷砂作业的高效、绿色环保已刻不容缓。论文主要是研究船舶及海工涂装车间自动化喷砂的应用途径,以供大家思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ip and marine engineering coat
摘要:大型盘状结构件类产品在实际生产中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点,在生产中存在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一种大型盘状结构件(即大型电缆盘的上、下法兰片)进行分析,制定了采用机器人自动定位焊接的工艺。试验证明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在该零件上的应用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关键词:盘状结构件;机器人;自动焊接技术   中图分类号:TH162+.1;TP242
摘要:针对增压直喷发动机冷却系统水泵扬程、效率、汽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使用一维、三维CFD方式来进行优化、验证设计性能。首先根据发动机的最大热负荷工况下冷却系统带走的热量,初步确定水泵的流量需求;其次使用一维CFD软件对冷却系统进行具体的分析,对水泵进行优化;最后使用三维CFD软件与建模软件来计算叶轮、蜗壳等,并据此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水泵;优化设计;CFD;冷却设计   中图分类号:U
摘要:螺旋机构是机械行业所有机构中(即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槽轮机构、螺旋机构等)的一种重要的基础机构,理论性和工程性都比较强,有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功能。而对螺旋机构的运动进行分析研究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许多螺旋机构只有在实现其运动分析与仿真时才有其应用的价值。通过机构的运动分析与仿真,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螺旋机构的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提高机械机构设计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针对多轴式液压辅助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展开试验研究,利用现有专项试验设备,模拟液压驱动系统使用工况,制定元件可靠性试验方法,展开各项加载工况试验,进行耐久性测试。试验测试验证辅助驱动系统元件的可靠性,找出产品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设计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关键词:液压辅助驱动系统;减速器;可靠性   中图分类号:TP303+.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近年来,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先进技术及高新设备不断涌出,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还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其中,就以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来说,其在内燃机中的应用,有效了提高了内燃机活塞环的使用性能,同时也延长了内燃机活塞环的使用寿命,这不得不说是技术的一大革新。鉴于此,本文将对內燃机活塞环表面处理技术展开分析和探究,希望能够为我国科学技
摘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机械加工艺术得以提升,而且在长时间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也使得机械生产水平有所提高,更是提升了机械加工效率。但是,在具体的机械加工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加工工艺技术操作出现误差,从而影响到机械加工的精确性,降低机械加工的质量。面对这种情况,相关企业单位就需要对加工工艺技术产生误差的具体原因进行科学分析,并且要针对具体原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案
摘要:根据码垛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工艺和控制要求,设计了一种以西门子PLC和ABB工业机器人为核心的物料码垛工作站,介绍了码垛工作站的相应控制情况,设计了满足控制要求的梯形图程序和工业机器人程序设计,从而实现该工作站的运行,为同类控制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借鉴以及推广依据。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ocess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