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设置的探究

来源 :陕西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venyhi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对翻译人才需求的变化使翻译课程在非外语专业的设置成为必然。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翻译课程开设的理据、翻译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翻译课程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来探讨非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课程的设置问题。
  关键词:非外语专业 翻译课程 翻译教学
  
  传统上,我国高等院校的翻译课程主要是围绕着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设置的,对于人数众多的非外语专业学生来说,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处于待开发的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大量需求,这样的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对非外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1],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面对这一新的要求,国内不少高校纷纷着手探究非外语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基于此,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拟从课程开设的理据、课程内容的选取和课程教学的实施等方面来探讨非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课程的设置问题。
  
  课程设置的理据
  
  一门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其内部和外部两个主要因素。首先,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外部社会的总体需求。据相关资料显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现在翻译市场每年的发展规模在100亿元左右,而且还在急剧扩大。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主任王欣(2006)表示,未来的几年我国翻译人才的缺口将高达90%,翻译能力的薄弱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中几个急需解决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现阶段单靠外语专业小范围的翻译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当今市场发展的迫切需求,从人数众多、专业性强的非外语专业中寻求帮助已是大势所趋。
  其次,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学习者的内在要求。对于绝大多数非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外语学习最直接的应用便是外文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而在大学基础阶段(一、二年级)的外语学习里,无论是教材的编选,还是教法的实施,主要是围绕着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进行的,其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尽管精读教材每一单元都提供有翻译练习,但大多数的练习只停留在句型的套换上,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句型训练,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显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大部分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期望能在高年级的外语后续教育里开设提高翻译能力的课程。笔者曾在梧州学院就非外语专业开设翻译课程问题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校内非外语专业的学生,随机从不同的专业选取200人,调查的问题是:您认为非英语专业设置翻译教学课程是否必要?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1):
  
  表1:翻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参加调查的学生大部分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翻译课程,只有少部分认为没有必要,这说明大多数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经过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期待翻译课程的设置,从而能够提高他们自己的翻译水平。
  另外,课程的开设还需考虑其开设的可行性。在语言学习的五项基本技能中,翻译是最难的,也是层次最高的一项技能,翻译技能的训练需要学生有着比较扎实的语言基本功。经过大学英语教学界的多年努力,现时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有相当大程度上的提高,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越来越高,学生的语言基础和语言能力也相当扎实,这些都给翻译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与此同时,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在高年级普遍开设本专业的专业英语课程,而且不少院校积极推行教学改革,广泛开展双语专业教学和直接使用原版外文教材,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语言实用能力,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为他们顺利进入这些课程提供有效的保障,并与这些课程的实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课程内容的选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技术用语词汇》中指出,“课程即指在某一特定学科或层次的学习的组织,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2]。课程的设置离不开教学内容、教材和教学实施等方面的研究和探讨。与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相比,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定位具有以下特征:
  1.基础性。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夯实学生的翻译基础、提高学生的双语表达能力、了解和体验多种文化及其交流的过程与特点,是“为推行素质教育而进行的翻译教学”[3]。
  2.专业性。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来源于各个不同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他们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对专业材料的理解能力强,这相对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意扬长避短,做到有的放矢。
  3.实用性。与传统翻译课程注重文学翻译的教学不同,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设置应偏重于实用文体翻译的教学。随着翻译需求呈现出专业化、多元化的趋势,传统的文学翻译逐渐走向边缘,而原来作为边缘的非文学类翻译已成为翻译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大量的涉及金融、商贸、医学、机电、化工、电子、计算机、物理、航空、生物技术等诸多领域的繁复资料需要的是既具备本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高素质翻译人才。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和学生的专业优势,非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自然要以实用性、实战性为主。
  4.高效性。由于翻译课程对于非外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属于非主要课程,在时间安排上是不可能与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相比的,合理的课程设置一般不超过一年,周时数以两个学时为限。在如此短促的时间里,教学的内容必须重点突出、精上加精、简短而有效。
  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这些特征决定其课程内容不能简单地完全照搬外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内容。一般来说,翻译课程内容主要是由“包含在翻译学科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构成的”[4]。由于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安排的时间较短,完全囊括整个学科知识体系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而且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翻译,主要是把它作为其专业研究的辅助工具,他们的翻译实践也多以专业文献资料的翻译为主。因此,在翻译课程的内容安排上应充分发挥非外语专业的特点,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寓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讲解于学生的翻译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意识,发展学生的专业翻译能力。
  针对现阶段的翻译教材多偏向于外语专业的学生,非外语专业翻译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未来的发展需要,多选取一些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题材,注意题材内容选择的典型性、真实性和实用性,加强翻译实践的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笔者在对梧州学院非外语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希望能使用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自选材料来作为翻译教学的内容(见表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经过一、二年级基础英语的学习后,从三年级开始就进入到专业英语的学习,有的专业还在本专业的课程里实施双语教学,对学生来说,能够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材料进行翻译练习,既可以适应现阶段的学习需要,还可以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夯实基础。
  
  表2:您希望使用的翻译教材是
  
  课程教学的实施
  
  课程实施是课程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的运用,其中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和基本途径”[5]。
  传统的翻译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是翻译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的灌输对象。通常是教师按部就班地讲解某一翻译理论或翻译技巧,学生亦步亦趋地模仿运用,不断重复操练在课堂上学到的一招一式,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批改评价,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机械性的训练达到提高学生翻译水平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是翻译课程结构系统性强,翻译理论和技巧传授体系条理清晰,教师易于组织、监控和管理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缺点是把翻译的教、学、译人为地割裂开来,容易造成学生对翻译认识的简单化,追求翻译理解的唯一化和标准化,而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易于造成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应付那些超出教学范围的、较为复杂的翻译任务。
  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强调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重视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突出学生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主体性。顺应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在课堂的实施上要注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翻译能力为目的的教学理念,在实际应用中注意培养学生从翻译的过程中去学习,从实践中体验翻译的本质、积累翻译的经验、摸索翻译的规律,并适时辅以翻译理论与技巧的讲解,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对翻译过程做出合理的解释,使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与翻译的学科结构融为一体,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翻译教学在课堂中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转变:
  1.教学思路的转变。课堂不应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作为指挥者的身份要淡化,教学需要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特长,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翻译的实践中构筑和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2.教学模式的转变。翻译素质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而翻译教学应更注重学生获取翻译知识和翻译技能的途径,摆脱过去只关注翻译结果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在翻译过程中鼓励个人操作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人机合作相结合,通过交互的方式使学生在翻译过程中感悟“翻译”。
  3.评价方式的转变。传统以教师的答案为基准的翻译点评方式容易使学生的翻译思维受到禁锢,从而抑制学生潜能的发展。因此,翻译的评价可采取“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互动批评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互改、小组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和协作,使学生能从课堂讨论和交流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从而加深对翻译的理解,完成翻译知识意义的建构,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能力的目的。
  
  结语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教学理念在不断地更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在不断地拓宽,翻译课程的研究也需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传统仅囿于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发展非外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为目标的翻译课程模式应顺势而立,以便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满足非外语专业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推动翻译学学科的发展。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第二批立项项目“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阶段性成果(桂教高教【2006】194号)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02.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84.
  [4]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79.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59.
  作者单位:梧州学院外语系广西梧州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7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行规范化健康教育干预的观察组和实施传统健康教育的对照组
目的 探讨尼麦角林对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0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100例老年慢性脑血管功能不全患者做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
随着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机械产品的设计逐渐朝智能化发展。模糊理论凭借其智能化特点在现代机械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文章对机械设计中的模糊理论进行研究,介绍其概念
本文以内阁文库所藏清平山堂所刊小说十五篇为考察对象,通过详细的版本调查,总结其版式及刻字特点,认为清平山堂刊刻的小说中包含着四个不同系统的刻本。尝试通过现存资料的版本
高校学生军训是国家实施国防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完善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军训的管理水平,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训管理的新模
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汽车行车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我国汽车保有量随之提高。随着汽车的普及,我国消费者越来越重视汽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特别是汽车车门结构
[摘要]药理学是一门重要医学基础课程,也是教学难度大的课程。要达到教学效果,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学好这门课程关键。文章介绍结合药理学实际教学情况,将药物史知识引入理论及实验教学内容中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知识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药物史 药理学 教学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视听工具不断进入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大大丰富和扩充了学生的学习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