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减少侵染;苗期管理;药剂处理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目前全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黑疸。许多地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多数病株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内部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受害的整个果穗畸形,呈刺猬头状。大多数病雄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包。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症状,如矮化型: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筍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色条斑,抽出雌雄穗为黑穗;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粗短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芽都长出黑穗;多分蘖型:病株分蘖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穗,且大部顶生。但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典型症状,常因玉米抗病性的强弱,土壤病菌量的多少及土壤环境是否有利于发病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病害等的症状相混淆,所以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两种病害虽然共同都产生大量黑粉,但在丝黑穗病的黑粉中有丝状物,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瘤内没有丝状物,受害部位产生肿瘤。
2.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 ianum(Kuhn)Langdon et Full,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 (Ktihn)Clinton,Ustilago reiliana Ktihn,Sporosporium reil— ianum(Kahn)Mc ALP3,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微米,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表面光滑,近无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16微米。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微米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28℃为最适宜。冬孢子在110℃的干热下处理30分钟,或在65℃热水处理30分钟即死亡。冬孢子pH 4.5~10萌发率较高。
丝黑穗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上的丝黑穗病菌虽可,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两者是不同的变种。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里可存活3年左右。在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用病秸秆喂牛或用“乌米”喂猪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人玉米。侵入时期和部位,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甚至更长时期都可侵染,但最适侵染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1叶期,特别是幼芽期最易侵染。侵染部位不仅限于胚芽鞘,也可从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侵入。病菌侵人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丝黑穗病以土壤传病为主,只有苗期的初侵染,而无再侵染,因此,品种抗病性弱,发病率高。土壤中菌量多,发病重。播种出苗期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4.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
4.1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当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尽快压缩淘汰感病品种。
4.2减少初侵来源
4.2.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对病重地块要实行3年轮作,轮作地块有困难,进行2年或1年轮作也好。病重地块应种植高抗品种。
4.2.2拔除病株
一是苗期铲除:根据病苗典型症状,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措施,于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于喇叭口期,症状明显时,就地砍除。三是后期割除:玉米抽穗后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于田间,防效很好。
4.2.3施用净肥
尽量不用病株病穗做饲料或积肥,如用时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避免粪肥带菌。
4.3加强苗期管理
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选用优质种子,精心贮放,充分晾晒,可提高种子发芽势。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的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期;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技术,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浅适宜;幼苗扒土晒根是一项重要的防病增产措施。
4.4药剂处理种子
用杀菌剂、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增产作用明显,用种子重量0.2%~0.3%的三唑类药剂或25%的粉锈宁和羟锈宁可湿性粉,与粘着剂稀玉米糊拌匀,然后进行拌种,晾干后立即播种。拌药种子不可闷种或贮藏后播种,否则易发生药害。药剂用胶悬剂的效果更好,不用另加粘着剂。大面积防治的效果可达60%-70%左右。但防病效果受土壤墒情的影响较大。土壤墒情好,防病效果高。但墒情过高,如大雨积水或连雨不息,时间过长,会引起药害,干种子受药害尤重。
幼芽受药害主要表现在中胚轴生长严重受抑制;不能出土。低温影响幼苗生长,可以加重药害的发生。在厚覆土的情况下,再加上遇雨板结,更会造成幼苗出土的困难。受药害的幼苗往往不能出土或比未拌种的幼苗晚出土10矢左右,形成缺苗或苗弱。但在经常出现春旱的北方春玉米区;低温多雨年份比较少,因此药害并不常见。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抗病品种;减少侵染;苗期管理;药剂处理
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产区重要病害,在东北、华北和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的山区普遍发生。目前全国各玉米产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发病率在2%~8%,个别重病地块可达60%-70%。—病穗全部为黑粉,造成损失很大。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灰包、黑疸。许多地区常将丝黑穗病与玉米黑粉病混同一起,统称“乌米”和“灰包”,但两种病实际上是由不同病菌所产生的不同病害,应加以区别。
1.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主要危害果穗和雄穗。多数病株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黑粉包。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内部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丝黑穗病。也有少数病株,受害的整个果穗畸形,呈刺猬头状。大多数病雄穗仍保持原来的穗形,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包。危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症状,如矮化型: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筍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色条斑,抽出雌雄穗为黑穗;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粗短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芽都长出黑穗;多分蘖型:病株分蘖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穗,且大部顶生。但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典型症状,常因玉米抗病性的强弱,土壤病菌量的多少及土壤环境是否有利于发病而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病害等的症状相混淆,所以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参考。
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区别。丝黑穗病只危害果穗和雄花序,而黑粉病则危害玉米的各个部位。两种病害虽然共同都产生大量黑粉,但在丝黑穗病的黑粉中有丝状物,外观不呈瘤状,黑粉病瘤内没有丝状物,受害部位产生肿瘤。
2.病原
病原菌为丝胞堆黑粉菌[Sporisorium reil— ianum(Kuhn)Langdon et Full,异名Sphacelotheca reiliana (Ktihn)Clinton,Ustilago reiliana Ktihn,Sporosporium reil— ianum(Kahn)Mc ALP3,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冬孢子黄褐或赤褐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9~14微米,表面有细刺。冬孢子间有时混有不孕细胞,表面光滑,近无色,球形或近球形,直径7~16微米。冬孢子未成熟前集合成孢子球,成熟后分散。冬孢子萌发产生具3个分隔的先菌丝,侧生担孢子。担孢子又可芽生次生担孢子。担孢子无色,单胞,椭圆形,直径7~15微米 。病菌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3~36℃,以28℃为最适宜。冬孢子在110℃的干热下处理30分钟,或在65℃热水处理30分钟即死亡。冬孢子pH 4.5~10萌发率较高。
丝黑穗病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玉米上的丝黑穗病菌不能侵染高梁,高梁上的丝黑穗病菌虽可,侵染玉米,但侵染力极低,两者是不同的变种。
3.发病规律
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里可存活3年左右。在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病土沤粪未经腐熟,用病秸秆喂牛或用“乌米”喂猪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施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可引起田间发病。种子表面带菌虽然数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
玉米播种发芽,冬孢子同时萌发产生担孢子,经性结合产生侵染丝而侵人玉米。侵入时期和部位,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甚至更长时期都可侵染,但最适侵染时期是从种子萌发开始到1叶期,特别是幼芽期最易侵染。侵染部位不仅限于胚芽鞘,也可从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侵入。病菌侵人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丝黑穗病以土壤传病为主,只有苗期的初侵染,而无再侵染,因此,品种抗病性弱,发病率高。土壤中菌量多,发病重。播种出苗期环境因素对病害发生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4.防治
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应从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减少初侵染来源,加强苗期栽培管理和药剂处理等综合防治措施着手。
4.1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
选育抗当地主要病害的自交系,尽可能以高抗的自交系为亲本,配制丰产抗病的杂交种。大力推广抗病丰产.良种,尽快压缩淘汰感病品种。
4.2减少初侵来源
4.2.1轮作倒茬
轮作倒茬和合理布局品种是减少田间菌源的有效措施。对病重地块要实行3年轮作,轮作地块有困难,进行2年或1年轮作也好。病重地块应种植高抗品种。
4.2.2拔除病株
一是苗期铲除:根据病苗典型症状,拔除病株是减少菌源的根本措施,于定苗前结合田间管理,及时铲除病苗和可疑苗。二是中期铲除:病苗于喇叭口期,症状明显时,就地砍除。三是后期割除:玉米抽穗后黑粉菌孢子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带出田外深埋,同时将病株就地砍倒放于田间,防效很好。
4.2.3施用净肥
尽量不用病株病穗做饲料或积肥,如用时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避免粪肥带菌。
4.3加强苗期管理
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选用优质种子,精心贮放,充分晾晒,可提高种子发芽势。根据地势、土质墒情、品种生育期的抗病性,结合茬口和地块发病轻重,因地制宜灵活掌握播期;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技术,土壤要翻耙压连续作业,以蓄水保墒,提高地温,播种深浅一致,覆土厚浅适宜;幼苗扒土晒根是一项重要的防病增产措施。
4.4药剂处理种子
用杀菌剂、种衣剂处理种子可兼治丝黑穗病和地下害虫,增产作用明显,用种子重量0.2%~0.3%的三唑类药剂或25%的粉锈宁和羟锈宁可湿性粉,与粘着剂稀玉米糊拌匀,然后进行拌种,晾干后立即播种。拌药种子不可闷种或贮藏后播种,否则易发生药害。药剂用胶悬剂的效果更好,不用另加粘着剂。大面积防治的效果可达60%-70%左右。但防病效果受土壤墒情的影响较大。土壤墒情好,防病效果高。但墒情过高,如大雨积水或连雨不息,时间过长,会引起药害,干种子受药害尤重。
幼芽受药害主要表现在中胚轴生长严重受抑制;不能出土。低温影响幼苗生长,可以加重药害的发生。在厚覆土的情况下,再加上遇雨板结,更会造成幼苗出土的困难。受药害的幼苗往往不能出土或比未拌种的幼苗晚出土10矢左右,形成缺苗或苗弱。但在经常出现春旱的北方春玉米区;低温多雨年份比较少,因此药害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