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法专业与专业书家?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63年,中國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创办书法专业,到今天书法专业的“繁荣”,已走过半个多世纪。但是,书法专业有没有培养出专业书家?专业书家又应该是什么样子?即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识别?等一系列问题,在当代社会、书坛,却未能形成明确的共识。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地道的专业书家,与普通书家的区别,所展现出来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五体书的融合。普通书家,一般只工一家、一体,偶有旁涉,亦难全精。专业书家,各家各体,系统研习。或识篆历经三五载、识草耗费两三年,抑或三年攻一魏碑、两年攻一汉隶,又数月凿汉印、古玺,几周看书史、书论。时间推移,学历总成,五体皆精,全面完整。业余书家,岂可望及?各种书体,有各自的优势;各家风格,又有独创。兼容并蓄,优势组合,不拘成法,形式遨游,灵妙莫测。一字之内,篆隶楷行草,转换自如,变动不居,和谐统一。且并非一两幅作品能五体融通,要字字如此,篇篇皆然。业余书家只能望笔兴叹,台下看戏;即便五体兼通的专业书家,能融为一体,也是凤毛麟角。
  其二,不重复自己。这一点,恐怕一般的专业书家也很难办到。当然,不重复自己,也不是绝对的,只要有个人风格,就代表了排除异己的选择。但是,专业书家的所有作品,应该没有一幅简单重复之作,而总是在方圆曲直、轻重虚实、疏密开合、纵横欹正、工写收放、浓淡干湿等各种矛盾对比之中,巧妙搭配,演变出各种形式组合。只有广收博取,系统全面掌握和融通传统的专业书家,才可能有这么丰厚的“储备”。
  其三,技术品位。技术品位,可以说是专业书家与业余书家的重要分水岭。业余书家一般不能全面比较、领悟笔法线条的本质精神。对各种类型的点画、微妙的控笔动作无法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并作精深的锤炼。他们一般局限在一种路数的用笔、结构形式上,只有写这种字,才能熟练操控。而且,也只有进入到这种较单一、特定的书写状态时,才能写出让大众“悦目”的作品。这种书写状态的不稳定,其实源于对不同形式掌握水准的不稳定。一遇到自己熟悉的体势,挥运自如;触及自己陌生的领域,一败涂地。即便写自己擅长的字体,因认识不全面、不深刻,也常常油滑失控、单薄偏狭,技术品位难以得到保证。常见大赛获奖书家办个展,基本只会一种笔调,多看几幅,令人生厌。所以,专业书家的技术,因其学术含量支撑,无论写哪种书体,表现哪种趣味,都能技术到位、得到质量保证,普通书家不可望其项背。
  作为专业化时代,所产生的专业书家,与业余书家、普通书家,甚至历史上的书法名家,应该有一定的区别。笔者认为,其高度应该由三个方面构成:
  一是创新精神。丰厚的历史遗存,对一个艺术家来说,绝不仅仅是财富,也有可能是枷锁。很多书法家在学习传统过程中,意识到传统的伟大,遂立志以继承传统为终生目标。对改造传统者嗤之以鼻,对自创面貌者视为另类,极力排斥。具备专业素质的书家,从不墨守成规,提笔便追一种新的感觉,所以能穷极变态,笔无定则,新意迭出。这与其说是一种创新精神,不如说是一个艺术家的天赋,天性中具备的气质,一种智慧、基因、胆识。
  二是广收博取。专业,就意味着系统化,专业书家学习传统,要学得多,学得全面,尤其要学各种对立面的东西,以防单一、简单化,过早结壳,格调不高。我们常看到学帖者,排斥碑;学行草者,不学篆隶;平正者说奇崛野,奇变者说平正俗;古拙者藐视秀气,秀丽者不解古拙。这势必带来狭隘的认识,低层次的自我欣赏,夜郎自大,固步自封。从这个角度看,广收博取,就是一个专业书家异于普通书家的底气所在。
  三是文化底蕴。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对“道”的哲学意味和生命精神的独到领悟,巧妙地体现在专业书家的书法探索中。这是高度所在,也是低阶段的书法爱好者最难以理解的问题所在。专业书家,不是以一种光鲜、工稳的书法技巧、形式,取悦于人,而要领悟一种混沌、平淡、拙朴的美学境界。这种含蓄的、浑朴的、“道”的文化内涵,始终是一个专业书家在传统文化书法艺术的海洋中悠游自得、傲视群雄的内因所在。这种高度,是文化底蕴不足的书家“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的。
  一边是“适我无非新”的创造精神,一边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隐含、虚无、内动的传统文化精神,再加上广收博取的形式演变魔法,共同构筑一个专业书家的艺术巍峨高峰。
  专业、职业、事业、学业,都是社会生活的真实构成。书法专业,作为当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必将通过专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拓展人类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怀,最终转化为一种公众智慧、人类财富,这应该属于儒道释融合的中国梦吧。
  (本文摘自博士论文《传承·创变·融通——书法专业实践三阶段研究》,有删改。)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走过一段独特的学术史与问题史,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学科里却一直充满着思想的锐气和探究的活力,不断寻求学术命题和方法的创新和突破,众多学者积极参与并推动该学术领域的研究及学科发展,发现新问题,开创新领域,贡献新成果,成为该学科不再年轻,已经走向成熟的主要标志。王本朝是该学术领域拥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和问题意识的学者,他注重文化思潮与文本细读的结合,提出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学“在而不属
期刊
廖少华,1952年10月出生于江西修水。历任靑海民族师专美术讲师,《師专学报》常务副主编,常熟高专工艺美术系副主任,湖北民族学院艺术系主任,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艺术系、美术系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湖南省文史馆特约研究馆员、湖南省新闻出版局特聘图书审读员。从事中国画、中外美术史、雕塑与艺术形态学等
期刊
一、起点:兴趣与学术领域   雷云茜:杨老师,您好!作为您的学生每次与您交流都觉得颇有受益,这次很高兴能有机会能对您进行专访。近一年来,已经听闻了您的诸多喜讯。您出版了《文化、现代性与审美救赎:齐美尔与法兰克福学派》和《艺术现代性与当代审美话语转型》两本新专著。专著《西方诗学话语中的陌生化》获浙江省第十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可以说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首先,能否请您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学
期刊
程大利,1945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曾任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江苏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协理事。  大利的山水,是近年我最喜欢的山水画。从研究美术史的角度讲,在近代的美术出版家里,有一位学者型的画家黄宾虹,有世界眼光,更有民族文化自信,成为借古开今的一代宗师。程大利继承了黄宾虹的文脉,把自己山水画的发展
期刊
摘 要:持续多年的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无疑是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事件。考察此一过程中所出现的有知识学价值的个案,对于建构当代文学理论历史和重构当今文学理论知识合法性都是必要的。为此之故,我们有必要重视陶东风从文学理论知识立场出发所进行的反思,以及基于反思所生产的建构主义文学理论。李春青从文学理论知识特性出发所进行的反思,以及为此所建构的阐释论文学理论也是值得关注的。陈晓明则从文学理论知识构型出发对当代
期刊
张楚务,1952年出生,1969年参军,1985年转业到《湖南日报》任美术编辑。历任湖南省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湖南书画》杂志总编辑、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等职,现任湖南省九歌书画院副院长、省文史馆研究员。先后出版美术评论《墨海观澜》文集,《阅读画记》《河山不老风云色》画集,《英雄船工队》《阿基米德》等十多套连环画。连环画《奴隶手中的将军刀》入展第六届全国美展,《还魂草,要命草》獲省新闻二等奖。国画
期刊
王业,1974年出生。1992年开始学美术,1993—1995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96年开始定居杭州学习书法篆刻。2005毕业于年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2009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硕士学位,2013年获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学位,博士论文《传承·创变·融通——书法专业实践三阶段研究》建立藝术书法专业实践体系。现为浙江财经大学中国书画院副院长、艺术学院书法专业教师,浙江省书协会
期刊
张楚务先生在湖南日报社任美术编辑时写过大量的美术评论文章,几乎涵盖了湖南美术界知名与不知名的书画家,其笔锋之洒脱、褒贬之得当,不仅读者心悦诚服,美术界从事理论工作的权威也高度赞扬。这就是后来整理出版的《墨海观澜》文集。他的同事、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龚旭东说,张楚务为省美术界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平民书画家王憨山、易图境、欧阳笃材等的出山并被社会广泛认识,他都付出了极大的心力。  其实张楚务先生绝不仅仅
期刊
摘 要:2018年12月16日,第八届中国新锐批评家高端论坛在广东湛江举行。与会专家就批评家的主体性建构问题展开讨论,认为当下的文学批评存在过度理论化、过度抽象化以及与创作脱节等诸多弊端,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批评家对自身主体性认识不够。有鉴于此,必须从批评的实施主体、批评方法、批评形态、批评文本、批评实践等方面找到合适的入口,建构起批评家的主体性,以利于建立健康良好的批评生态。  关键词
期刊
2020年7月12日,《人民日报》文艺副刊第8版“名家新作”发表了笔者《夏山飞云图》。这幅山水见报后,朋友们认为“气象新”“笔墨亦不同”。同年冬,笔者参加湖南省文史馆主办、省当代中国画创作院参与的《红色潇湘——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创作启动》活动,在新化县油溪桥村的笔会现场,省里随行记者当时问我:“廖老师,您的画法为什么不同?”由于时间仓促未能详细解释。但这两件事一直搁在心里,故而将平时探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