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充分阅读理解,故不能联系上下文深入浅出地回答。二是积累的词汇、语汇太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教师应在阅读中“抓眼”:题眼、文眼、字眼、段眼,同时抓文章的主干,并选准“空白处”放飞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抓眼”
2012年,笔者新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没有人敢举手发言,即使有零零星星的回答也是照搬原文,没有自己的归纳概括,更没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反复琢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一是没有充分阅读理解,学生无法联系上下文深入浅出地回答。学生仅仅是读了教材,但还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二是学生积累的词汇、语汇太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初次阅读,笔者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出生字、生词和优美的句子,以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量。每天至少积累5个词语,用积累的词汇写上一小段话叙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一长,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了。
对于再次阅读,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才能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为克服这一难点,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眼”(题眼、文眼、字眼、段眼),抓文章的主干,并选准“空白处”放飞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看了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借箭?为什么借箭?”
起因: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怎样借箭?借箭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经过:借箭的结果呢?
结果:学生边读边理解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理解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起初,学生会找不到题眼、文眼、字眼,教师应帮助他们寻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由教师启发、引导、补充。当不能表达出内容意思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的能力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问:“周瑜为什么要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学生茫然无从下手,笔者就启发引导学生勾出“只要三天”。十天都未必能造好,诸葛亮为什么只要三天?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诸葛亮已经是胸有成竹,已经预料到三天后有大雾出现,想到了大雾天借箭。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向周瑜透露自己的计划,所以向鲁肃借船。从“私自”二字可以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在大雾天去迎战,所以选择大雾天凌晨向曹操擂鼓请战……一整套计划诸葛亮已胸有成竹。
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笔者抓住“神机妙算”四个字层层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教材。
逼近曹寨时,为什么要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调转船头时便于撤离。
一字排开——保证受箭面积大。
擂鼓呐喊——大雾天看不见,告诉曹操朝哪边放箭。
酒杯——相当于水平仪,当酒倾斜溢出杯外,船一面已受满箭,就可调转船头。
调转船头——既保证受箭数量,又让船保持平衡。
……………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逐步领会到诸葛亮的“妙”,以“妙”字带动全文,领会文章的主旨,从心灵深处感受文章的精髓,挖掘语文学科的精神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逐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体会诸葛亮“妙”的过程中,自主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启迪;摸清作者的思路,层层设问,逐渐深入,各个击破,把握全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学生回顾全文,说道:
“因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所以设下毒计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所以能轻松化解难题。”
“因为鲁肃忠厚老实,知道鲁肃不会向周瑜透露计划,也猜不透诸葛亮的计谋,所以诸葛亮信任他。”
“因为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知人心,所以足智多谋。”
学生的发言令人振奋,不再是囫囵吞枣地照搬原文。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触,笔者的教学有了进步和收获,付出没有白费。
另外,笔者鼓励学生多看新闻类节目,拓展视野,这对增强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有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由死变活,由虚变实,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读;“抓眼”
2012年,笔者新接了一个班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十分沉闷,没有人敢举手发言,即使有零零星星的回答也是照搬原文,没有自己的归纳概括,更没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问题出在哪里?经过反复琢磨,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两点:一是没有充分阅读理解,学生无法联系上下文深入浅出地回答。学生仅仅是读了教材,但还没有读懂、读透教材。二是学生积累的词汇、语汇太少,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初次阅读,笔者要求学生边读课文,边勾画出生字、生词和优美的句子,以增加识字量,丰富词汇量。每天至少积累5个词语,用积累的词汇写上一小段话叙述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时间一长,学生就能水到渠成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了。
对于再次阅读,要求学生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对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词句甚至是细小的标点细细咀嚼,才能读出每个空白处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为克服这一难点,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眼”(题眼、文眼、字眼、段眼),抓文章的主干,并选准“空白处”放飞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看了题目,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借箭?为什么借箭?”
起因:周瑜为什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怎样借箭?借箭的过程又是怎样的?
经过:借箭的结果呢?
结果:学生边读边理解这些问题。这些问题理解了,课文也就理解了。
起初,学生会找不到题眼、文眼、字眼,教师应帮助他们寻找,启发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足之处由教师启发、引导、补充。当不能表达出内容意思时,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只要能自圆其说,就给予肯定。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遣词造句、推敲琢磨的能力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时,笔者问:“周瑜为什么要自叹不如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何处?”学生茫然无从下手,笔者就启发引导学生勾出“只要三天”。十天都未必能造好,诸葛亮为什么只要三天?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诸葛亮已经是胸有成竹,已经预料到三天后有大雾出现,想到了大雾天借箭。他知道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向周瑜透露自己的计划,所以向鲁肃借船。从“私自”二字可以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生性多疑,不会在大雾天去迎战,所以选择大雾天凌晨向曹操擂鼓请战……一整套计划诸葛亮已胸有成竹。
周瑜为什么说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笔者抓住“神机妙算”四个字层层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教材。
逼近曹寨时,为什么要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调转船头时便于撤离。
一字排开——保证受箭面积大。
擂鼓呐喊——大雾天看不见,告诉曹操朝哪边放箭。
酒杯——相当于水平仪,当酒倾斜溢出杯外,船一面已受满箭,就可调转船头。
调转船头——既保证受箭数量,又让船保持平衡。
……………
通过层层点拨,学生逐步领会到诸葛亮的“妙”,以“妙”字带动全文,领会文章的主旨,从心灵深处感受文章的精髓,挖掘语文学科的精神内涵,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力,逐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出来,让学生在体会诸葛亮“妙”的过程中,自主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获得启迪;摸清作者的思路,层层设问,逐渐深入,各个击破,把握全文内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篇课文,笔者又要求学生用“因为……所以……”造句。学生回顾全文,说道:
“因为周瑜心胸狭窄,妒忌心强,所以设下毒计想置诸葛亮于死地。”
“因为诸葛亮足智多谋,所以能轻松化解难题。”
“因为鲁肃忠厚老实,知道鲁肃不会向周瑜透露计划,也猜不透诸葛亮的计谋,所以诸葛亮信任他。”
“因为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知人心,所以足智多谋。”
学生的发言令人振奋,不再是囫囵吞枣地照搬原文。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触,笔者的教学有了进步和收获,付出没有白费。
另外,笔者鼓励学生多看新闻类节目,拓展视野,这对增强阅读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有积极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学习由死变活,由虚变实,使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