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掌握软件技术的人才,而高职院校并不能培养具有符合企业需求的软件人才。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软件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与软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让高职院校和软件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模式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增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性高职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地方院校计算机类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有:①所学课程繁多,但学生缺乏专业核心竞争力;②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④自主学习能力偏差;⑤普遍缺乏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⑥缺乏软件开发的职业素质;⑦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根本原因在于:①教学内容与产业市场的实际技能严重脱节;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③学生的心里浮躁,科学素养缺乏;④师资没有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转变工作观念、改革教学和课程、更新育人模式、进行配套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缩小和解决人才技能与企业实际开发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以我校计算機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对象,探讨地方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需求上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软件企业真正需要三类人才, 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 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 称为软件工程师, 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由于当今招生制度的限制以及人们对于高职院校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层次相对较低, 普遍缺乏钻研精神, 加之目前来自高校的大量本科甚至研究生等技术人员冲杀在IT行业的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重点应是第三类人才, 即编程人员。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经过教育部的评估,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实验环节建设相对于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已经到位,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没有能够从实践中得到运用,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化训练,不少毕业生连基本的编程能力都不具备。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考本科院校和兄弟院校,雷同性较多,缺乏特色。教学大纲规定过于死板,教师教学趋同,高校特色不明显,创新受到遏制。根据这种情况,并根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定了以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和软件开发公司为立足点,以服务生产第一线的软件开发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了以网站设计、维护管理模块(《使用HTML与CSS设计商业站点》《网页美工设计》《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JavaScript+JQuery应用》《AJAX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编程能力模块(《C语言编程》《JavaSE基础编程》《JavSE进阶编程》《MySql数据库应用》)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模块[《软件综合项目设计(JAVA/MySql]》《软件工程》《使用J2EE开发大型企业级管理系统》等)构成的三大模块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
3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阶段主要由学校承担,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协议书按照企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计算机软件企业起到辅助作用。理论教学阶段高职院校与计算机软件企业的教学的合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2)为了使教学环节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针对性强,高职院校会聘请企业对高职院校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和文化,让教师参与项目实践,以提高教师项目实践能力,以促使理论教学更有针对性。
(3)为了弥补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会邀请IT企业师资兼课。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承担,充分发挥IT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IT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IT人才的实践教材,IT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地,将学生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然后由IT企业指派技术骨干人员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在生产现场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要到IT企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时间不少于6个月。
(5)就业。经过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后,学生就要面临就业问题了。在学生就业阶段,高职院校遵循校企合作协议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IT企业输出满足IT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IT企业遵守校企合作协议书的约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4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和IT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和IT企业搭建了友好的合作平台,IT企业辅助高职院校进行理论教学,高职院校配合IT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前到IT企业实习,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训练,同时又能接受IT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向适合IT企业需求的方向转变。因此高职教育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12).
[2]邢清华,米靖.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5).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高职;模式
引言
随着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增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招不到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这种现象在一些地方性高职院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研,我们发现地方院校计算机类应届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有:①所学课程繁多,但学生缺乏专业核心竞争力;②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④自主学习能力偏差;⑤普遍缺乏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⑥缺乏软件开发的职业素质;⑦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根本原因在于:①教学内容与产业市场的实际技能严重脱节;②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缺乏;③学生的心里浮躁,科学素养缺乏;④师资没有软件项目开发经验。因此,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尽快转变工作观念、改革教学和课程、更新育人模式、进行配套的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探索与实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缩小和解决人才技能与企业实际开发需求脱节的问题,从而最终解决就业问题。本文以我校计算機软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对象,探讨地方性高校的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 培养目标定位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学科。计算机专业和计算机软件专业在人才需求上呈现出金字塔型结构。软件企业真正需要三类人才, 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软件高级人才, 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 称为软件工程师, 第三类是熟练的程序员。由于当今招生制度的限制以及人们对于高职院校认识上的误区, 导致高职院校录取生源的层次相对较低, 普遍缺乏钻研精神, 加之目前来自高校的大量本科甚至研究生等技术人员冲杀在IT行业的第一线,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培养重点应是第三类人才, 即编程人员。
2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经过教育部的评估,各高校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实验环节建设相对于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来说已经到位,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理论知识没有能够从实践中得到运用,缺乏系统的、综合的工程化训练,不少毕业生连基本的编程能力都不具备。同时,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参考本科院校和兄弟院校,雷同性较多,缺乏特色。教学大纲规定过于死板,教师教学趋同,高校特色不明显,创新受到遏制。根据这种情况,并根据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软件)专业的社会需求和自身实际,确定了以当地的中小型企业和软件开发公司为立足点,以服务生产第一线的软件开发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以“计算机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专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核心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建立了以网站设计、维护管理模块(《使用HTML与CSS设计商业站点》《网页美工设计》《HTML5+CSS3网页前端应用》、《JavaScript+JQuery应用》《AJAX原理与应用》)计算机编程能力模块(《C语言编程》《JavaSE基础编程》《JavSE进阶编程》《MySql数据库应用》)软件项目分析设计模块[《软件综合项目设计(JAVA/MySql]》《软件工程》《使用J2EE开发大型企业级管理系统》等)构成的三大模块为核心的全新课程体系。
3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阶段主要由学校承担,学校遵循校企合作协议书按照企业对计算机软件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计算机软件企业起到辅助作用。理论教学阶段高职院校与计算机软件企业的教学的合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制定教学计划、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2)为了使教学环节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使理论教学针对性强,高职院校会聘请企业对高职院校理论教学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了解企业需求和文化,让教师参与项目实践,以提高教师项目实践能力,以促使理论教学更有针对性。
(3)为了弥补高职院校师资力量的不足的问题,高职院校会邀请IT企业师资兼课。
(4)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承担,充分发挥IT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加强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弥补学校教育与IT企业生产脱节的缺陷,培养和锻炼学生解决企业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校企共同研究开发培养高技能IT人才的实践教材,IT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践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基地,将学生直接放到校企合作基地,然后由IT企业指派技术骨干人员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书在生产现场对学生实施实践教学。另外,高职院校学生要到IT企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一般时间不少于6个月。
(5)就业。经过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后,学生就要面临就业问题了。在学生就业阶段,高职院校遵循校企合作协议书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为IT企业输出满足IT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IT企业遵守校企合作协议书的约定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就业岗位。
4结束语
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院校和IT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为高职院校和IT企业搭建了友好的合作平台,IT企业辅助高职院校进行理论教学,高职院校配合IT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前到IT企业实习,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训练,同时又能接受IT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向适合IT企业需求的方向转变。因此高职教育引入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陈传超.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模式与作用[J].价值工程,2011(12).
[2]邢清华,米靖.职业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综述[J].职教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