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无声胜有声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ellehb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古是今年奥斯卡的热门主题,不管是《午夜巴黎》,还是《雨果》,还是《艺术家》。这些挖掘古董式的做法点燃了电影界各路人士集体怀旧的热潮,这其中包含了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对往昔时代的追忆,还有对古典优雅的珍视。其实剥离怀旧的因素,《艺术家》的故事在现代观众看来非常简单,它用的是典型的传统好莱坞式的结构和叙事手法:1927年,乔治·瓦伦丁是好莱坞默片的一线明星,他与群众演员芭比偶遇,在他的鼓励提携下芭比慢慢成名;与此同时,电影界正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有声电影的出现挑战着乔治这类“沉默”的明星。乔治执着地坚守着自己的领域,拒绝面对有声电影即将取代无声片的事实,并企图凭借一己之力,继续拍摄默片以对抗电影发展的大趋势。然而他未能阻止声音进入电影的潮流,自己演艺事业因此停滞。饱受挫折的乔治一蹶不振,但已成长为巨星的芭比依然不离不弃,一直暗中帮助他,终于他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最后,影片的画面定格在两个恋人开心的笑容上。
  
  如果说乔治·瓦伦丁映照着西西弗斯式的挣扎和电影人自身焦虑的表达,那么芭比就是他们的自省和情感叙述的投射。像所有的新人一样,她没有过去思维方式的负担,乐于接受任何变化。成名后的她既没有得意忘形和老于世故,看着自己曾经的偶像被时代抛弃,看着他日趋寂寥的背影,却仍坚持着对乔治·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敬。她不遗余力地帮助他:观看他主演的电影,托人买下他拍卖的所有物品;甚至不惜威胁导演为他争取再次出镜的机会。这几乎是电影后辈们发出的感人宣言:我们没有遗忘,不会遗忘前辈为电影做出的贡献,不会遗忘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的披荆斩棘。《艺术家》的片名本身就包含了主创人员的情感表达。这种方式,使电影产生了仿佛是为前辈做传记的幻象,也暗含了对他们的肯定。我们宛如瞥见后辈身着正装,庄严地站在前辈面前。他们向前辈奉上了代表着荣耀与梦想的“艺术家”名号,来弥补他们的遗憾。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后辈的敬意,这部电影犹如是对前辈所做的一次满怀敬意的缅怀和回忆。主创人员为电影起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字,并不是增加电影的噱头或是戏剧性,而是道出了对所有被淘汰的“老人”们混杂着感伤、惋惜、崇敬的复杂情愫,也泄露了内心深处对业已湮灭的美好事物的追怀。
  很多人都会赞叹电影结局绝佳的处理方式。最后一分钟,乔治·瓦伦丁凭借歌舞片东山再起,影片恢复了有声电影的拍摄,循序渐进般地依次出现了喘息声、碰撞声、言语对白、笑声、走路声和喧嚣声,这在90分钟的无声缄默过后显得轻松而释然。男主角发出了自己在影片中的唯一声音:With pleasure!(荣幸之至!)这是他在经过自我挣扎与自我否定后完成的自我蜕变。这同样包含了电影人心中的一个梦想,一个关于艺术家的圆满结局。此时镜头渐渐拉远,全景俯视的拍摄现场里充溢着喧闹忙碌的员工、杂乱的道具、全身心投入的演员,他们都实实在在地为电影这不朽的艺术形式而全力以赴。最后一刻依次出现的指令:“声音!”“摄像!”到普通但此刻却神圣的“Action!”,导演带领着众人继续这段光与影的传奇。此情此景不仅会引起电影工作人员的共鸣,也会触动每一位热爱电影的观众。它试图表达着一种朴实而纯真的理想,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技术如何革新,令人着迷的光影魅力,始终会吸引我们沉醉其中。
  除了对默片艺术的致敬,《艺术家》对现代观众来说却更像是一场与往日的重逢。它剥除了声音、特效、色彩,还原了电影作为一种叙事方式的最本质的东西。因为没有声音,它可以轻易跨越语言带来的障碍,回到了用肢体和神态表情达意的朴素源头。在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简单而纯真,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肆意地流泪,开心就夸张地大笑,既不追求故事的深度与情感的厚度,也不追求角色的立体和复杂。然而对于习惯了各种视效大片的现代观众来说,这像是一场考验,当我们在阅尽千百部电影、受过各种感官刺激,自以为心已经麻木不仁、刀枪不入之后,是否还会轻易感动。
  
  事实证明,真正的艺术不会过时。尽管故事没有新意,但导演将好莱坞的叙事方法和法国电影的情怀两相糅合,把一种麦尔维尔式的伤感和悲剧基调带了进来,观众必须拂去喧哗与骚动,才能静下心来进入这个静默无声的世界。打动观众的有永恒的爱情,有英雄末路的遗憾,有对艺术的执着,也有如电影人一般难以重现的集体经验以及由此伸展开来的念旧情怀。看着银幕上那曾经的人物在老旧斑驳的影片里演绎缠绵缱绻和荡气回肠,过往岁月的片段仿佛斑驳的影片在观众心里飘忽而过,那些旧式宽檐淑女帽,那些老式的百货店橱窗,那些一闪而过的路人,每个细节都生动而鲜活。虽然美好的旧日时光一去不返,但幸好还有电影来承载记忆。就好像乔治在关键时刻从火中抢救出来的胶片里出现了当初与芭比共舞的影像,那样美丽,那样幸福,仿佛永远都不会老去。
  当黑白镜头斑驳地出现时,美丽的爱情,被烧毁和尘封的故事,是乔治·瓦伦丁的历史,也是电影的历史。尽管数以千计的默片底片已经被压碎成为灰尘,但是在电影人和观众的心里,总有一些东西永不褪色。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进入人的灵魂深处。爱和理想都以某种形式实现了,这就是电影。这个世界变幻出多样的人生,光与影交织的就是现实和理想的梦境。
其他文献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取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从本期开始,“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
《恋上春树》是日本导演矢口史靖的作品。自2014年上映以来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好评如潮,接连斩获第3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和第9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奖。《恋上春树》是电影的香港译名,台湾将片名直译为《哪啊哪啊神去村》,虽忠实于日文片名,但却少了几分诗意,“春树”是勃勃生机的象征,对树木的爱恋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呈现。电影根据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说《神去村日常》改编而来。在狂热追求大制作、场面特效
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初入小说世界,就将中国文化纳入了笔下。以其现存小说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初稿大概创作于1903年—1904年冬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为例,这部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关联的小说,既描写了典型的东方人形象,也描写了以中国轿子以及皮影为原型的担架、黄色棉纸剪影。但此时卡夫卡涉及中国文化的描写,仅仅是摹写中国人、物的外形,直到1912年之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才真正融入卡夫卡的小说。从此,
街舞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文化冲击难于道明,但迄今为止,在社区、广场、人行道上,这种显示身体协调和力量的舞蹈,已经成为年轻人宣泄激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彼此炫技,身体紧贴地面,以各种惊险动作和花哨的舞态,惹得路人驻足观望,拍手叫绝。  一  街舞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伴随工业革命的步调,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劳作,城市文明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世人眼前。为了减轻思想的压力,许多人逐渐抛弃传统的文化理念和
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会为了信仰而散尽家财,远离父母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云游四方,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并将其视为一种修行。而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样是为了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千金散尽,过起返璞归真的生活。倪瓒和高更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倪瓒(1301—1374),我国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为“元四家”。元代在游牧民族皇权的统治下,许多汉族文人不再将出仕报国视为人生理
金秋十月,微风徐徐的黎明,我们驱车从巴黎前往滑铁卢镇。一路上,我们边聊天边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不时停下车来在公路旁边采摘刚成熟的榛子。车行两个多小时,我们便到了滑铁卢镇。滑铁卢镇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郊。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镇一样,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响彻世界,这是因为闻名遐迩的滑铁卢战役曾发生在这里。  1815年6月18日,以英国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英普联军与以拿破仑为
37年前,我正读高中。语文课本上文言文部分有一篇课文是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一日,语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用白话文改写(是改写不是翻译)成一篇新作文。  同学们的作业交上去,老师课上进行点评,特意读了一篇作文,是哪位同学写的记不清了,但是怎么改写的我却记得非常牢,因为这个改写用现在的话说,实在是太奇葩了。原文有一句:“辍耕之垄上。”我的这位同学改写为:“陈胜、吴广停止耕作,走到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当人类开始有了自觉意识和独立的自我意识时,就开始反省、推测、思索人类群体和人类个体的心理。不过,作为能成为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并列的现代学科,则是直接创立于19世纪德国的“实验心理学”。由于费希纳、冯特等人的工作,心理学才逐渐从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当然,这种分离并不彻底,也不可能彻底。特例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1978
“大家”阅读  【“大家”阅读】是今年《世界文化》与腾讯专栏写作平台《大家》联手打造的一档新栏目。  互联网时代,读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传播价值的内容,却往往淹没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将最有价值的信息,最有锐度、温度、深度和多维度的思考与表达,最值得阅读的网络优质原创内容,快速呈现给读者,是《世界文化》与《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与共同努力的方向。【“大家”阅读】每期将臻选《大家》所汇聚的中文
一縷阳光照射到远处的民房,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庄,人们在那里生活,天高地阔,白云高山之下竟有如此的气息,实在令人震撼。如果我是村里人,如果我年轻,我就会到城里生活,但我已不年轻,参悟到一个人所依靠和需要的是什么,除了空气、水、粮食和衣服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底的舒适与安宁。那里就是梦中的桃花源。在那里,可以看云来雨去,草木荣枯,秋去冬来,饮潺潺流水,食五谷丰登。桃花源其实离我不远,就在那里……那里又很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