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白桦树》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pingwe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弗罗斯特的《白桦树》是一首田园诗,在描写静谧的田园风光时,也展现了诗人内心对于理想与现实的纠结。通过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对诗歌中存在的矛盾和二元对立进行解构分析,以新的理解,来解读诗人的情感态度,发现诗人对现实的态度是模糊的,他既知道要回归,却也想逃避现实,表达了他对人生的困惑和迷茫。
   关键词:《白桦树》 解构主义 二元对立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曾4次赢得普利策奖,并被冠以“美国文学的桂冠诗人”的称号。受其个人的生活经历影响,他的诗歌多取材于美国新英格兰的农村,也因此被称为“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虽然他擅长描写新英格兰农村地区美丽的风光,但他诗歌的主题却不仅仅只是感叹农村的美丽自然风光,而是蕴涵了一定有关于人生的思考。他的诗歌看似简单,实则含义丰富,用词朴实却构造了大境界。《白桦树》也是其中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歌,包含了树林、冰霜、冬雨、雪等等意象。这首诗讲述的是作者见到了一片弯了树干的白桦林,由此展开的猜想:它们可能是被淘气的小男孩荡树荡弯了,也可能是被冰雪压弯了;而男孩选择荡树作为娱乐可能是因为孤独。诗的最后,诗人感叹暂时远离现实再回归多好,但又同时表达了现实无趣的想法。本文试图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解读《白桦树》这首诗歌所蕴含的主题和情感。
   一.解构主义
   德里达(Jack Derrida,1930-2004)在1967年发表的三部著作,奠定了解构主义的基础。他对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质疑,并对西方形而上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解构主义反对结构本身。他认为不仅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差异,而且语言符号本身的能指和所指也非索绪尔所说的相互对应关系。一个能指所涵盖的(即所指)其实是无数与它有差异的其他能指,这些差异组成一个个意义的“痕迹”(traces),几点在这个能指之中,使它具有无数潜在的歧义,造成意义的不断延宕变化。[1]也就是说,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固定对应的,而是存在着任意性,这就使结构主义赖以生存的深层结构不复存在了。解构主义还抨击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主张多元主义,无绝对的权威或中心。
   解构主义在七十年代吸引了相当大一部分的关注,这主要得益于美国学界对它的研究和着迷。解构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注重与文学文本的结合1。解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则是先找出文本当中“二元对立”的内容,再对此进行分析解构,证明看似对立的两方面在事实上并不完全对立,而是相互有交融的地方,即对二元对立进行消解。
   以解构主义的方法分析阅读文本,能找到与传统解读不太一样的理解,从而可以更好的挖掘被忽视的文本信息,更好的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和主题,而不只是局限于某一单一主题。虽然解构主义遭受到了不少批评和质疑,被不少批评家认为虚伪和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解构思维仍然极大地推动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发展,是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的一部分。
   二.《白桦树》的解构主义阅读
   白桦树这首诗歌,存在着两组二元对立:自由与压制;理想与现实。首先白桦树给人的感觉总是挺拔的直立的,笔直地向上生长的,甚至在诗歌的开篇两句,也提到了挺直的树,而作者看到的却是白桦树向左向右地弯曲着,几乎压向了地面。在这里,白桦树向上生长是自然的天性,是不受拘束的自由,但可能是小男孩荡弯了它们,也可能是冰雪压弯了它们,无论是荡树还是冰雪压迫都属于对白桦树本性的压制。诗歌中的另外一组二元对立,理想与现实。弗罗斯特通过想象一个小男孩荡树,提出自己也曾是荡树能手,还想再去荡一回。这事实上,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正如作者自己所说“I’d like to get away from earth a while”[2],他想去爬白桦树,来逃避这世间的烦杂。但他在诗歌中也提到离开一会儿后再次回来,这又体现出他想回归现实的一面。
   这两组二元对立,看似都是彼此完全对立的,是相互的矛盾面,但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分析,它们也有相融交错的地方。首先,白桦树虽然天性上应当是向上生长不受约束的,但是冬季的冰雪霜冻,也是它们作为自然一部分应当承受的自然气象。这样的压制,是无可避免的,是遵循着自然规律的,换而言之,白桦树的自由生长本身就包含了风雨冰雪霜冻压迫的可能。白桦树在受到了冰雪的压迫,压弯了枝干这一现象中,也包含了它们向往自由的一面:被沉重的冰雪压制,已经“dragged to the withered bracken by the load”[2],但依旧没有被折断,仅仅只是弯曲了枝干。但它们甚至能借助着风的力量,即便只是微风“breeze”,颤动枝干,拆裂冰块。
   其次,严酷的现实使得“I’d like to go by climbing a birch tree.”[2]在这里,诗人想要摆脱这让人厌倦的尘世,忘却那些琐碎和痛苦。这的确也是一种逃避,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但是,诗中所提到“toward heaven”,则展现了他逃避后的目的地,意味着天堂即是逃离生活苦楚,心灵得以慰藉的理想之地[3]。爬树则是向上的一个运动,向上意味着追逐理想,在逃避的过程中,诗人是要追寻理想的。同时,诗人也提到“dipped its top and set me down again”[2],这意味着,虽然诗人想要逃避现实,可心中也是仍然记挂着必须要回归现实的,哪怕是逃离,最终的归宿还是回来。在诗的结尾处,诗人感叹“That would be good both going and down again.”[2]表达了诗人即使最终还是必须接受回归现实的一面但也想经历追逐理想的过程,同时又一次表达“One could do worse than be a swinger of birches.”[2]诗人对现实厌烦,世事无趣,想远离的一面。虽然诗人在诗中点明,他还是会回归,但整首诗歌,对于想象一个小男孩荡树花了大量篇幅的描写,也对自身遭受现实打击进行了暗示,甚至结尾还要再次强调,有的是比荡桦树更没意思的事。由此可以看出追逐理想,逃离现实对于诗人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对现实是逃离还是回归,其实诗人的内心也是有很多的纠结的。
   三.结语
   从解构主义的角度来阅读《白桦树》这首诗歌,就能解读出不一样的意义。解构主义认为“‘阅读的是叙事中的矛盾,其目的在于保留这种矛盾,而不是将叙事简化为一种稳定而唯一的结构或意义’,因此解构主义为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跨越常规的崭新视角。”[4]解构主义阅读,就是要解读出文本的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批评家强调,解构一个文本的目的并不是挖掘文本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新的阅读视角。对这首诗歌的解构主义阅读,颠覆了傳统对这首诗所要表达的积极的人生观的理解。传统的解读认为,诗人要表达的是面对人生的困难不应该选择逃避,要积极去面对,因此,“诗人的人生观是积极的”[5]。
   而解构主义阅读认为,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于现实的态度,是模糊的。他一方面被理想所吸引,厌倦现实的烦恼与忧愁,想逃避;另一方面却也是知道,哪怕是选择逃避,爬上了树,爬到一定程度后,枝干也会因为承受不住重量而将他送回地面。回到现实并非是诗人自己的选择,而是无法避免的最终结果,在面对这种结果前,诗人想要逃避。诗人这种理想与现实,逃避与回归的内心纠结,也反映出其对现实的迷茫感和困惑感。
   对诗歌中的矛盾进行解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解——即诗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挑战了对这首诗歌反映积极人生态度的传统理解。
   参考文献
   [1]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Robert Frost,Robert Frost Selected Poems[M].PARK LANE PRESS,New York·Avenel,2002
   [3]安洁,于朋,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选择—解读弗罗斯特《白桦树》和《雪夜林边停驻》人生主题[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74
   [4]谷峰,从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雪夜林边小驻》[J].英语广场,2014(3):14-15
   [5]张翼镝,解读弗罗斯特诗歌—《白桦树》[J].科技视界,2014(29):146
   (作者介绍:陈锡颖,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其他文献
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主办的光电子·中国(Photonics China)博览会于2015年5月5日至7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盛大召开。此次博览会紧扣新兴产业、突出科
传统绘画与瓷器装饰历来有着不解之缘,在清三代瓷器装饰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无论是青花、粉彩,还是古彩装饰都是借鉴传统绘画的艺术特点,根据瓷器工艺和陶瓷绘画材料本身的特性
目的 比较三种组合脱水剂对SICU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降低颅内压效果.方法 回顾2017整个年度在重症加强护理病房(SICU)治疗的重度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的患者1
目前,在临床上骨髓转移癌的发生率较低,一般情况下为恶性肿瘤的晚期表现.然而,也有先于原发病表现出骨髓转移癌症状的临床病例,导致对原发病诊治存在一定的困难,有时原发肿瘤
期刊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amellia (C.) sinensis in mitigating oxidative damage and reproductive toxicity in testis induced by sodium fluoride in
内容摘要: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尔索对于人类各种生存状态采取冷漠的态度,被视为荒诞社会的一种反抗。但这种冷漠的叛逆真的是出于他本人意识的反抗吗?本文暂不谈他的无声反抗和荒诞的法律程序,而通过分析原始文本和“日光”这一意象聚焦于默尔索本人以及他的独特人物形象。   关键词:默尔索 局外人 太阳 个性   《局外人》[1]是以主人公默尔索的叙述角度展开的,全书没有情感的伏笔与
内容摘要:《黄色墙纸》是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先驱兼女作家夏洛特·帕金斯·吉尔曼于1892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主要从小说《黄色墙纸》中的“休息疗法”入手,探析小说中女性精神疾病(如疯癫、歇斯底里、神经衰弱症等)的来源与诊疗方案,以此揭示出十九世纪美国医疗体系对女性的残暴与无情,并深刻地批判了这一时期美国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剥削与压迫。   关键词:吉尔曼 《黄色墙纸》 女性精神疾病 美国医疗   美国著名女权
目的: FZD3基因是分泌型Wnt糖蛋白的膜受体,参与了Wnt号传导通路。FZD3基因定位于8P21,而8P21是精神分裂症的连锁区域,因此FZD3基因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易感位点。故本文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ft agar on in-vitro proliferation of neonate mouse 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 co-cultured with Sertoli cells. Methods:
《高情商谈判》是哈佛大学著名谈判学教授罗杰?费希尔(Roger Fisher)的力作.该书围绕达成明智协议这一目标,就如何培养正面情绪进行了实务建构.提出培养正面情绪的五大核心力
期刊